千里扶诊,山海情深。2024年6月,随着东西部协作的不断深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派遣了第二批“组团式”帮扶团队,奔赴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他们聚焦医院运营管理、院感等关键领域,以及全科医学科、普外科、影像科等重点科室,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帮扶工作。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及“传、帮、带”的“造血+ 输血”帮扶模式,为威宁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杨松海正开展理论授课。

日前,走进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番禺区第五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松海正带着科室医生认真查房。他把病房当作课堂,采用“硬核带教”模式,助力提升科室的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从帮扶以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我先后在神经内科和全科医学科开展帮扶工作。帮扶期间,我着重于‘传帮带’,通过讲解临床思路、分析临床病例等,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杨松海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松海不仅带来技术,更激活了科室医生的内生动力,通过他的带教、指导,帮助了全科医学科医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疾病的理解,提高了临床诊疗能力。“杨医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帮助,在学术和临床诊疗方面,他定期授课,传授诊断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诊疗视野,减少了漏诊、误诊。”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兵说。


黄永业正和医生们讨论疑难病例。

科室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在普外科、影像科、院感科,番禺区选派的驻点帮扶人员黄永业、梁翠媚、刘杰同样忙碌在岗位一线。他们通过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理论授课、分析典型病例等方式,毫无保留地分享工作理念和临床经验。近一年来,帮扶团队凭借过硬的业务水平、深厚的理论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先进的工作理念,用心做好每一件帮扶实事,为威宁带来了番禺力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消化中心主治医师黄永业介绍:“来到威宁后,我们指导开展了多个县域新技术,像ERCP(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经口胆道镜检查术等,这些新技术让群众在当地就能接受微创治疗。通过‘师带徒、点对点’教学,普外科的诊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显著提高,番禺的新技术、新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梁翠媚负责自治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对应科室的帮扶工作。她每周都会安排时间开展理论授课、疑难病例讨论、技术实操、阅片等教学活动,将番禺的教学理念和工作模式融入帮扶工作中。


梁翠媚正指导阅片。

近年来,番禺区统筹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对口支援威宁自治县医疗卫生工作。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化,多维度协作有序推进。“组团式”帮扶团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助力医院优化设备配置;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锻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同时,选派威宁的医务人员到番禺跟班学习、研修培训,推动医院临床学科模块化整体提升,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东院区副院长卢登球说:“番禺区帮扶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1200余万元,用于升级基础设施、优化就诊环境。2024年,我们组织了22名医务人员到番禺区进修,2025年计划再派8名医务人员到番禺区中心医院进修,涉及骨外科、麻醉科、骨科等紧缺学科。我们将充分发挥帮扶专家的作用,‘带土移植’先进技术,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和‘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为威宁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活力。”


卢登球在开展培训。

番禺与威宁跨越千里的医疗帮扶,正书写着山海情深的动人篇章,让威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图/文 陈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