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手术室门口的等待长椅上,胡阿姨看起来十分“笃定”。上周,她的老伴通过签约家庭医生葛臻转诊至普外科主任程兴望处,“老先生,你的肚子和背上分别有一个皮脂腺囊肿。”顾及年事已高,老两口很是犹豫,“能不能只开一个?会不会感染?”

回到家中,与亲朋和邻居讨论了一番,周四,老人又来到程兴望的门诊。“我们相信医生,就一道开掉吧,了一桩心事。”第二天,历时近一小时的切除、缝合后,困扰老人的“疙瘩”消失了。

4月18日,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门诊手术室正式投入试运行。开诊首日,医护人员便“忙”了一整天:6台外科、眼科择期手术有条不紊。

为啥选择在社区开刀?“邻里口口相传,一年来,我们看着手术室建成的。”胡阿姨道出答案,“吃完中饭,散个步的距离,这里对我们来说太熟悉、太方便了。”她竖起大拇指,“医院好、医生好、技术好、服务更好。能在家门口解决,帮了大忙!”


厚积薄发,健康管理从门诊到手术

翻看手术记录,6台手术涵盖皮脂腺囊肿切除、霰粒肿切除、眼睑肿物切除、倒睫矫正等病种。眼科主治医师高亢介绍,最小的患者年仅10岁,社区“一老一小”的眼健康管理随着门诊手术的开展,服务能级再次迎来质的飞跃。

18岁的小月是母亲带到门诊的,“孩子左眼的上眼睑长了一个包块,一个月了也没有好转。”经过详细询问才知道,小月之前右眼也长过类似的包块,通过手术切除了。“检查后发现,她左眼上睑中央处的包块大约米粒大小,但触之无明显压痛,局部结膜有充血的情况。”高亢说,在热敷、消炎药水对症治疗一周后,仍无明显好转,“孩子即将出国留学,所以家长希望能尽快进行手术。”

“之前是在三级医院治疗的。”小月的母亲说,但这几年慢慢对社区熟悉起来,“这样的小手术对我们来说,能保证安全、便捷,就是好的选择。”2021年6月,虹桥社区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视觉健康管理中心携手合作,打造了本市首家社区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几度全专结合、医防融合的“升级”后,眼健康管理“虹桥模式”在第二轮合作中实现了儿童视力筛查、诊断、康复等一站式服务,与一个个家庭建立起了信赖的基础。

高亢也发现,眼科手术的患者大部分来自辖区内的居民以及居民的亲属,“不少患者就住在毗邻的小区,或许是家中有近视的青少年,也或许有需要关注的青光眼、白内障老人。”在她看来,从“社区门诊”到“社区手术”,是上海社区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区门诊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能缩短就医半径,极大方便了居民看病远、看病难的困境;社区手术尤其适合开展外眼手术,同时后续做好慢性眼病管理,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少年近视防控监测、青光眼和白内障监测管理等。”如今,在市级医院分级诊疗与“号源下沉”、“上转下转”路径打通后,如果出现疑难病例,也可快速通过绿色通道协同守护眼健康。


硬件升级,人才补齐社区门诊手术“拼图”

如今,有了第二冠名——虹桥社区医院后,开展门诊手术时,大家的底气也更足了。院感科科长金玮清介绍,“从无到有”建立长宁区内首个社区门诊手术室,靠的是这一年来,经过院领导带领团队的无数次“头脑风暴”:在有限的场地,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但手术室有着严格的院感管理标准,如何腾挪?

通过反复论证,中心将原先的B超、检查等项目移至地下室,对一楼大厅进行了科学的动线布局重塑,“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台具体针对社区的指导意见,我们参考了手术室建设的诸多文件,确保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的有效三区管理。”同时,在每次手术结束后,所有器械布料均通过专车专箱送至区内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灭菌消毒,确保同质化管理与院感安全。

据透露,该门诊手术室对标三甲医院洁净标准,已配备智能化百级层流系统,“这意味着,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如果患者确有需求,在技术的保障下,手术室环境也允许进行眼内近视手术等对洁净程度要求更高的术种。”

硬件到位了,软件跟得上吗?一年间,中心“精准”引入了多位骨干力量,包括一名普外科主任、一名麻醉科主任、两名手术室护士等。他们有的来自三级医院,也有社会办医机构的专科人才,为社区门诊手术补上了一块块重要的“拼图”。

手术室护士杨洁就是其中一位“社区新人”。“去年听说社区也能开展手术室工作,虹桥属于第一批‘先锋队’,我就选择从大医院来社区了。”她很感慨,“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这里的工作氛围感染着我:大多数患者都是居民,和医生、护士熟络地打招呼,就像能互相走动的邻居朋友。”

她说到一个细节,“患者的情绪对体征有影响。我和家人也曾有在三级医院的就诊经历,排队久、看病难,若是遇上像皮脂腺囊肿之类不痛不痒的小病症,想着拖一拖就算了;有些老人本身对大医院的布局不熟悉,医护人员也没有过多的精力解释、安抚,术前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者也并非个例。”

社区门诊手术室恰好抚平了患者的心。胡阿姨说,家中小辈也提出过是否要去大医院开刀,“我们不肯去的。这不是什么大毛病,后面还要复查、开药,就近方便呀。老头子还有其他基础病,葛医生都很清楚,有时候我们记不住的事情,还靠他们提醒呢!”

“我想,随着政策的支持与临床实践,会有越来越多社区开展相关业务,或许也会有更多二、三级医院的护士也愿意加入。”杨洁说。


冠名“医院”,从预防管理到解决病痛

中心主任王永鹏透露,如今门诊手术可完成基础项目11项、拓展项目18种,下一步将开展更多居民有需要、适合在社区门诊完成的手术病种,院内也为此选拔了骨干力量前往仁济医院、市九医院、皮肤病医院等学习泌尿外科、皮肤科等手术技术,同时,区域内共建医联体单位专家也定期下沉指导,让合作紧密化、常态化。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社区医院,许多老百姓也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他说,“以前侧重疾病的预防、慢病的管理,现在要能解决实实在在的医疗问题,才算是‘医院’。”近年来陆续建立、成熟的护理中心、康复中心与社区门诊手术衔接,真正打通治疗全路径。

今年3月21日,市卫健委下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门诊手术室建设指引》,对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建设标准等给予细则要求,如“一天内同时有非感染和感染手术,应最后进行感染手术”等。王永鹏介绍,对照《指引》,中心将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质量控制、适宜项目拓展。据透露,目前中心团队已针对区域内共建社区标准化手术室院感、消毒供应体系建设的相关探索申报科研课题,希望进一步总结归纳社区门诊手术病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家庭医生精准分诊、专家团队技术支撑。未来通过这样的服务链条,我们希望力争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急症快速响应’的专业体系,为居民健康守更牢靠的‘门’。”王永鹏说。

原标题:《试运行首日,这家社区医院就排满了6台手术:居民为啥愿意选择在社区开刀?》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