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上半叶,纷飞的炮火在我国几乎就没有停息过,即使遭受挨打的痛苦,我国人也决不屈服。中华的热血男儿们,为了国家的未来背井离乡,四处征战,即使牺牲也毫不后悔。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一能让他们牵挂的,就是远在他乡的故土和父老,战争结束后,举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久经离散的将士们最急切的一件事,就是回乡与日夜思念的家人们重聚。有一位少将,他是开国功臣,回家途中乘坐驴车,一路上与车夫闲聊,快到家时,惊讶又欣喜地认出来,这位车夫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王扶之出生于1923年,在陕西子洲县一家农民家中长大,他的家庭非常贫苦。在年幼时,王扶之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到外地务工来维持家中生计,幼小的王扶之也到地主家放牛挣得一些生活费。王扶之少年时期上过三个月私塾,当时社会更加动荡,战乱四起,本来就贫困的农民还常常受到反动军的欺压,12岁的王扶之辍学回家,帮家里种地。这时他遇到了红军,听闻红军的英勇和亲民事迹之后,他谎报年龄参军,成为了红军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名战士,开始了军旅生涯。
此后王扶之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作战无数,凭着一身不怕牺牲的勇敢,立下汗马功劳,在土地革命时期,与红军其他部队开辟了许多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华北、华中南等地进行作战,走过万余里河山,记三次大功,受到多次嘉奖,他从红二十六军的战士做起,到副连长和团长。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又参加了战役,出生入死,屡次立功,被升任师长,担任过军区司令员。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扶之回想多年以来,从多少生死关头闯过来,也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对于家乡亲人十分想念。于是,他带了许多日常用品和礼物,在离乡29年后,踏上回乡之路。当他的耳边已经能听见熟悉的乡音,自己就快要到家的时候,王扶之雇了一辆驴车,方便自己把所带的物品送到家中。
王扶之多年未归,见到家乡父老十分欣喜,这位车夫也非常热情。开国少将坐驴车回家,一路与车夫闲聊,当车夫说道自己家中情况,有一个参军未归的儿子,王扶之连忙询问其中细节,这才认出是眼前的车夫是自己的父亲,三十年未见的父子,不禁感慨连连。
家乡是游子永恒的牵挂,战争过后,许多将士都已经回不了故乡,回到家的人也有可能物是人非,王扶之少将回乡与父亲重逢的故事也带给人们些许慰藉。在战争中,无论谁胜谁败,都给平凡家庭带来破碎,这些苦痛,人们不会遗忘,正因为不遗忘,所以我们才更加强大,不再受人欺凌是我们的底线,而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起纷争,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