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觊觎珍宝岛许久的苏联突然发难,派遣大批军队前往抢占,在行动受挫后,他们又贼心不死,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了我国新疆、蒙古等地。



林彪接到中央命令,赶赴前线应对危机,他第一时间选择让士兵们修筑防御工事,但平均每处高达5000万的花费,却让质疑声四起。

这时,粟裕也赶到了珍宝岛前线,看到眼前修筑一半的工事,他气愤不已,甚至高声怒喝:

“这是谁出的主意,赶紧给我停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得粟裕如此生气?我国之前和苏联关系还算不错,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两国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呢?

一切还要从苏联对中国的态度变化说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以马列精神为引导,给很多渴望战胜列强入侵、建立真正民主自由政权的国家,提供过不少帮助。



彼时中国也在和日寇进行激烈对抗,共产主义思想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愈发深入人心。

如此一来,跟随苏联的步伐,和苏联保持亲切友好的关系,就成了那个阶段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对于苏联来说,中国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国家,在有共同敌人的时候,确实可以站在统一战线。

而且那时中国的综合国力较弱,很多事情还需要仰仗苏联“老大哥”的支持,但随着领导者的英明指挥,和全体国民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有一举腾飞之势。

这可让苏联如坐针毡,生怕以后难以再控制我们,所以赶紧找各种机会打压中国。

1965年之前,他们就已经在边境线附近修建了完整的工事,还总是借军事演练之机,骚扰我国边防部队以及普通百姓。



甚至自作主张,私下移动早就规定好的中苏界标。

不仅如此,苏联经常到处散布反华言论,颠倒黑白,说是中国想要进攻苏联,并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把两国冲突的根源算在我国身上。

以上只是苏联无耻行为的冰山一角,正是因为如此,中苏之间的裂痕也在一点点扩大。

谁知苏联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还变本加厉起来。

禁止中国船只通行抚远三角洲东、北两个区域,派兵强行登上中国的吴八老岛,殴打岛上官兵民众等等,类似这些令人唾弃的手段,都是他们那段时间频繁使用的。

很快,苏联已经不满足于此,他们开始计划更大的阴谋。

1969年3月2日,中国驻守珍宝岛的部队正在例行巡查,苏军突然乘坐装甲车,从上下游两个方向,向珍宝岛进犯。



最初,我国的边防部队不想将事态激化,只是提出严厉警告,让苏军退到边境线以后。

见警告未果,部队果断下令还击,虽然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但战士们完全没有半分后退之意,在另一个方向巡逻的我军部队听到动静,也火速赶到支援。

经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激烈对战,这伙苏军才终于被赶出珍宝岛,但实际上,这次只是苏联方面的小小试探,其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野心。

仅仅13天,苏军就借着夜色再次从珍宝岛背面登陆,并埋伏在岛上的丛林里准备奇袭。

天色蒙蒙亮,正是守备队最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候,苏军借机发动进攻,并准备用重火力直接进行压制。

在先头部队之后,苏军又派来了大批坦克装甲车,试图用装备优势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我军怎么可能遂这些入侵者的心愿。



在统一指挥下,岛上军民齐心协力,将苏军打得抱头鼠窜,他们仓皇逃跑时,甚至连一些武器装备都来不及带上。

这两次在珍宝岛上的交锋虽然持续时间都不长,但足以给中国敲响警钟,告诉我们不要再对苏联心存任何幻想。

而且,苏联侵占我国领土的野心,也绝对不会因为这两次失败就消失。

果然,仅仅几天后,苏军就又一次对珍宝岛展开进攻。

不过和之前不同,除了想要获得更多好处外,苏联此战,还希望能将之前因履带被炸毁,而留在珍宝岛上的坦克带走。

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国家的坦克技术还有相关数据落到中国手上,不过这可由不得他们。

解放军能打败他们第一次、第二次,自然也就有第三次。



苏军见带走坦克无望,只能集中火力,向坦克的位置投放炮弹,试图将其炸毁。

搞笑的是,因为那辆坦克停在冰面上,猛烈的炮火还没来得及将坦克摧毁,就已经炸裂了冰面,坦克沉入水底,苏军的美梦算是彻底落空了。

反反复复折腾几次,苏联政府除了劳民伤财外,什么都没有得到。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苏联国内对此的反对声音却很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早在有所动作之前,苏联政府就开始给国内民众“洗脑”,说是中国率先跨越了边境线,是中国挑起的战火。

所以通过这些报道,苏联民众还被蒙在鼓里,以为政府是为了保卫本国利益,才不得已应战,但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战争对民生的伤害很大,拖得越久,国内局势会越不稳定。

苏联政府见珍宝岛那边很难再打开缺口,就决定换个思路,不局限于从水面上找事,而是将侵略目标以乌苏里江为中心扩展开来。

他们的魔爪甚至一度从东北,延伸到了新疆、蒙古等地区,可以说,此时此刻,苏联政府甚至普通民众心中对中国的恶意都达到了顶峰。

苏军已经在计划着,用尽一切手段,一次性将中国打得再无还手之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我国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就对此有所预判,他们认为珍宝岛战场的失利,会引得苏联更为猛烈反扑,所以及时做好了应对准备。



虽然积极迎战的决心很足,但要说必胜的把握,其实是没有的。

当时我国正处于特殊时期,各大军区还有国家各部门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生产力下降、帮越南抗美……现在又加上苏联这个大威胁,我国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不过无论如何,肯定也不能由着苏联胡来,能和平解决问题当然最好,但如果敌人得寸进尺,我军势必要发动坚决反击。

林彪被派往前线,经过一番勘察后,他定下了大规模修建防御工事的计划,这里说的防御工事,其实就是“人造山”。



无论是新疆、内蒙,还是东北,和邻国接壤的地区地形都较为平坦,不适宜隐蔽作战。

所以即便修建“人造山”之举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但林彪还是下达了这个命令。

在平原地区建山作为掩体,士兵们通过相连的山体联合作战,听起来好像确实是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不过这只是理论上,没有经过实战,谁也不好说效果如何,就连林彪本人心里都在打鼓,好在这时,我军的另一位大将粟裕也赶到了前线。

由于我军早就对苏军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仔细分析,所以粟裕在看过部队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后,还是比较满意的。

可这种好心情未能持续太久,就被内蒙边境的一连串“人造山”破坏,粟裕看着这些花费巨资建造的防御工事,眉头越皱越深。



回到总部后,更是直接在会议上提出疑问,因为这样的防御工事,早就不适合现代化作战需求。

“人造山”地下相通,确实可以在战时输送兵力、物资,还能起到掩体的作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敌人没有杀伤力大的重武器,试想,如果一枚炮弹就能摧毁大半个工事,那修建这么多“人造山”的意义何在?

粟裕很清楚苏联现在的武器研制水平,他们作为那时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美国掰手腕的国家,科技和军工业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而且根据对苏联的了解,以及曾经的考察经验,粟裕认为,如果苏联从内蒙方向入侵,在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绝对会优先采取空袭的方式。



这样一来,作为掩体的“人造山”,就像一个个靶子一样,上赶着给苏联空军送人头。

再加上这些防御工事都位于边境地区,且持续距离较长,更是远离我军驻扎的后方大本营。

一旦开战,不仅内部难以联络,输送物资补给也是个大问题,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比,这项没什么大作用的工程,最终被中央叫停。

幸运的是,苏联那边因为国内外存在的各种矛盾,未能再将侵略的脚步向前迈进。

我国虽然不惧怕战争,但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自然也是十分愿意的。

不过这可不意味着中苏之间的隔阂就此消除,珍宝岛的风波也不算完全停止,其实,关于珍宝岛问题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清政府统治时期。



当时中俄两国就边境线划分签订了条约,但是只说明了作为边境线的两条河流,那些错落分布的岛屿,却未明确所属。

这样一来,就埋下了巨大隐患。

后来,苏联仗着自己实力强劲,就想拿此事做文章,将中国实际占有的几百个岛屿划到自己国家的领土中。

中国必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苏联见威胁不成,就想通过武力逼中国屈服。

这才有了之后的珍宝岛危机,和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的事情发生,既然苏联如此不讲理,那怎么又在最后时刻临阵退缩了呢?

这跟他的老对手美国有很大关系,要知道,中国的军事实力并不算弱,真打起来,苏联绝不可能占到多大便宜。



而且美国也一直盯着中苏双方的局势,一旦有机可乘,他必然会坐收渔翁之利。

到时候,苏联的实力不但无法通过这次战争更近一步,还会让美国占尽便宜,最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当初苏联把大批兵力和武器都拉到前线,虚张声势的作用更多一些,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害怕,以至于在谈判中能够获得更多利益。

然而中国最不怕的就是威胁,美军也不会给他那么多时间应付,于是苏联诡计未成,只得想方设法,寻找和我国领导人和谈的途径。

因为那时两国剑拔弩张,单纯的电话交谈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必须要通过正规的外交流程,面对面商议接下来的各项事宜。

但关系紧张的两个国家,重要领导人见面也没那么容易。



好在双方对于不继续爆发冲突的愿望都比较强烈,至少当时表面上看是这样,所以苏联的部长柯西金才在各方调度下,顺利和周总理见面。

本来在这次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议中,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同意维护边境地区平稳,并将各自的武装部队后撤到安全范围内。

但谁知苏联嘴上说得天花乱坠,扭头就突然反悔,中苏两国的关系发展也因此彻底陷入了僵持阶段。

这时,早就旁观许久的美国突然对中国释放了缓和关系的信号。

我国政府综合考虑当时的国内外局势,最后决定,不再继续实行倾向苏联的政策,考虑和美国达成合作。



第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中美关系自此正常化,中国也在国际竞争,以及和苏联的对抗中,站在了更主动的位置。

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和平互助的国际环境,只要是带着善意而来的国家,我们都会给予极大的热情和友好。

但这不意味着软弱可欺,若是有人试图破坏我国的根本利益,那我们也绝对会与之抗争到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