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梅马村坐落在丹阳城东北的嘉山下,嘉山高约150米,“横卧长江边,壁立千仞,状如伏牛”,山势逶迤,山下是宁静的江南水乡。

1913年9月的一天,村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梅嘉生出生了。

梅嘉生的童年就在这座小山村里度过,他的父亲梅德元在上海老城隍庙附近开药店,他跟随母亲耕作养家,幼年读过私塾,放过牛,虽艰辛,却也温饱。


梅嘉生故居。

13岁那一年,梅嘉生随母亲来到上海。母亲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纺织厂做工,梅嘉生则进小学读书。几年后梅嘉生小学毕业,先在另一家中药店“德胜堂”当学徒,出徒后,回到父亲的“中和堂”当了伙计。

工作之余,梅嘉生非常好学,他先是上了英语夜校,在夜校,相遇一位来自富商家庭的姑娘周政并相恋。周政祖籍浙江宁波,父亲在上海开一家百货商行。

勤奋的他,后来又考取上海美国教会学校华夏大学附中学习(免学费)。


青年梅嘉生

这个上进青年的人生之路本来会一片美好,但是,很快被日寇侵华的一声声枪响、一次次事变改变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本想回乡开个养鸡场的梅嘉生写信告诉恋人周政:“面对国破家亡危难之时不能再读书了!”,他毅然参加了沪东区义勇军。1935年,在周政的支持下,他考入南京陆军学校,学习装甲兵课程。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军学校南迁。梅嘉生和周政商议回家乡丹阳,去拉起一支抗日武装。在南京结婚后,梅嘉生夫妻俩回到丹阳,周政拿出自己积蓄再加上父亲寄来的数百元钱,从国民党散兵手里买下10来支步枪,在家乡戎梅马村和胡家村一带,组织青年人拉起一支农民自卫团。

在他的邻村,中共党员管文蔚也在组织抗日部队。

很快,英雄和好汉就聚义了。

梅嘉生和管文蔚取得联系,成立了丹阳自卫总团,管文蔚任总团长,梅嘉生任镇北分团团长,管辖几个村庄的自卫团。

自卫团成立后,梅嘉生带队在丹阳陵口伏击日军过往的运输火车,有点像铁道游击队,给日军的交通运输形成了破坏。

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挺进江南,派政治部主任刘炎来到丹阳,将丹阳自卫总团改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丹阳游击纵队,梅嘉生任第三大队大队长。


丹阳自卫总团合影:左一梅嘉生,左四陈毅,左五管文蔚

1939年春,梅嘉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梅嘉生从家乡出发,踏上征程,为革命事业而奔波四方,最后成为我军屈指可数颇具传奇色彩的陆海空“三栖”开国将军。

01

1939年7月,梅嘉生到皖南军部参加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10月,被任命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三团团长、苏皖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教导总队中级干部队队长。

就这样,他从地方自卫队武装,成长为了主力部队。

作为主力部队,执行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梅嘉生和他的部队,离开了家乡,奉命率部西进津浦路东,配合大部队作战,经过半年多频繁战斗,取得反顽斗争胜利,并打通了东、西两块抗日根据地联系。

年底,梅嘉生被派到外围部队南通保安旅工作,在异常复杂情况下,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对这支杂牌军进行了改编。

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梅嘉生指挥了多次反“扫荡”和反顽战斗,带领部队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作战,创建了扬州东区抗日根据地。

1942年4月,梅嘉生任苏中四分区参谋长兼东南警卫团团长,在海门工作共8个月。在任期间他领导并指挥了多次抗击日寇的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斜桥伏击战”。该战由东南警卫团与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联合行动,消灭日本鬼子27名,活捉2人,消灭伪军70多名,俘60人,取得了海门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大扫荡”的气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斗志。

1944年6月,抗大第九分校改称苏中公学后,梅嘉生任教育长。

1945年1月,梅嘉生任重组的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2月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

02

名将的军事才能,都是在频繁的战斗中迅速提升的。

抗战胜利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

梅嘉生先后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涟水、枣庄、莱芜、孟良崮、鲁南、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

很多战役,都特别凶险。

例如在1947年夏,国民党集结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

因为山东不仅是华东和华北的枢纽,也是解放区的粮仓、重要的兵工生产基地,更是我军兵源的主要供应地。所以,国军在山东一线压上了精锐兵力,想先把山东解决了,再抽身去东北和我军决战……

在山东牵制住敌军,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梅嘉生奉命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外线出击钳制敌人北进。

他在危急关头主动承担艰巨任务,沉着指挥,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苦战半个月,终于突出重围,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受到上级表扬。

1949年,梅嘉生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

此前,因为梅嘉生更加熟悉司令部业务,并且对于战事等思考十分缜密。所以,梅嘉生随即被升任为23军副军长,并兼任参谋长,此时的梅嘉生正值36岁,深受粟裕大将和陈毅元帅的器重。


在渡江战役中,他所在的23军经历与英国军舰发生冲突的“紫石英号事件”,当时,23军军长陶勇亲自下令,梅嘉生作为副军长和参谋长执行命令,展现出解放军不怵任何外国强敌的坚强战斗意志。


左一为陶勇,左二为梅嘉生

03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刚刚稳定下来的梅嘉生,又再次出征,参加援越抗法战争。

1950年8月,中国组建军事顾问团,对越南抗法提供支持。

当时,设立在南京的华东军政大学第3总队,便授命组成顾问团团部,总队队长韦国清担任团长,而副团长便是梅嘉生。


中国派驻越南军事顾问团

军事顾问团的任务,是帮助越南人民军进行军事正规化建设,克服游击习气,一到达越南,便了解到人民军总部机构臃肿,各部门职责不明,效率低下,也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约束执行等问题。

随后,由梅嘉生主持,中国军事顾问团为越军起草了《队列条令》、《战斗条令》、《内务条令》,随后在越军上层通过后,便发布给越南全军,为越军正规化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


1952年西北战役后中国顾问与越南战友合影。后排左四到七为韦国清、武元甲、梅嘉生、李文一。

同时,当时的中国,也是本着兄弟之情,为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军需物资、粮食补给等,还帮助越南训练军队,培养干部。


前排左起邓逸凡、韦国清、武元甲、朱文晋,

后排左起:梅嘉生、阮志清、陈友翼、陶文长

1951年7月,韦国清回国述职,并治疗疾病,梅嘉生也随即担当大任。

在越南长达5年的岁月里,梅嘉生不仅参与组织指挥了边界、中游、西北和奠边府等多次重大战役,还帮助越军举办了多次军事干部短期集训班,并对越军11个步兵团、1个工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侦查营进行多次整训。


援越抗战中国军事顾问团首长,左起:梅嘉生、韦国清、邓逸凡。

因他的出色工作,1952年9月,越南国庆,梅嘉生被越南政府授予二级军功勋章。

1955年,梅嘉生将军回国,在新中国首次授勋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

当年授衔时,有个原则叫“抗战不上将,红军不下校”。梅嘉生作为抗战时期才参加革命的人,能脱颖而出授予将军,也算是一个特例。


梅嘉生少将(1913年一1993年)

不久,梅嘉生调任人民海军工作,担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为新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4年,梅嘉生再次被调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随后还参与了由周总理亲自指挥的人民海军“小艇打大舰”的“崇武以东”海战,击沉国民党海军炮舰和猎潜舰各1艘。

1975年,62岁的梅嘉生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由此,梅嘉生成为我军屈指可数的陆海空“三栖名将”。


梅嘉生与夫人、女儿和儿子

04

将军一生情系乡梓,家乡观念重,几乎是每年都要回家乡一两次。

“三年自然灾害”时,将军回家目睹耳闻家乡父老连年遭受旱灾之苦,立即出面上下奔走。1963年,嘉山电灌站建成,使全乡1万多亩水稻的80%得到了灌溉。1974年,他再次帮助筹建帽山渡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益,水稻亩产提高了五六倍。

晚年,他与管文蔚等共同发起创办了建山中学


2008年,建山中学扩建为丹阳市农村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校园里镌刻着将军的赠言:“发扬革命传统作风,精心培养祖国花朵!”学校的小学部教学楼也命名为“嘉生楼”。

1993年9月4日,80岁高龄的梅嘉生将军因病于北京逝世,按照将军生前嘱托,安息之地定在家乡丹阳。


梅嘉生在丹阳的故居


最后,突然想起了一首元代诗人成廷圭的诗:

当年铁马渡襄江,敌国闻风夜纳降。今日却归江上去,岘山青满读书窗。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