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一支军队如果在战争中被打败了,士兵极可能四散而逃,各回各家,绝不会想着回头再战。
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在逍遥津遭遇埋伏失败后,军队瞬间崩溃,士兵作鸟兽散,孙权本人仅以身免。
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强令军队后撤让出渡河空间,士兵误以为战败引发全军崩溃,所有士兵都忙着逃命,自相踩踏,风声鹤唳下逃亡者蔽野塞川。
可以说,打了败仗,你还想要凝聚士兵的心,是很难的,大概率就是大家都跑了,不可能再拉起队伍。即使拉起队伍,也不可能是原来这批人了。
但这种正常情况只是对于一般军队而言,对于我军来说,不存在四散而逃的情况。我军的组织能力非常强,军队的凝聚力堪称一绝,应该是历史上凝聚力最强的军队,无论打剩多少人,人心都不会散,还是会坚持作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百万之众的围堵,中央红军已然决定主力要战略转移,但还是要留下一些人在苏区继续抵抗。从某种程度来说,在当时来看,留下来的人生存的几率很低,很大可能其作用就是为了掩护主力转移。
人员方面,我军的精锐力量都给中央带走了,留下的大部分是伤员,没什么战斗力。
资源方面,我党决定长征后,把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都搬走了,160多副扁担挑子,装满了黄金白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随军带走。
人和钱是非常重要的两方面,现在苏区留下来的部队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但无论剩下多少人,在陈毅的领导下,大家都绝不屈服,仍旧积极有为,面对百万敌人,跑进山林里打游击战,最终一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都打出了游击队,成为了新四军。
如果说陈毅领导的留守部队,还有一定的规模,所以人心不散。那么,我军还有不少打到只剩下数十人,仍旧人心不散的例子。
长征期间,红军第三十四师隶属于红五军团,红五军团当时做全军的后卫,打得很艰苦,而红军第三十四师又是红五军团的后卫,属于“后卫的后卫”,一路抵挡着国民党的追兵。
1934年11月28日,空前惨烈的湘江之战开始了!
当红军大部队渡湘江时,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战士,在后面跟十几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保障主力渡江。
在作战中,部队遭到敌军重创,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阵亡。陈树湘师长只得率余部700多人退回江东,沿途不断遭到国民党部队袭击,每日都有一些战士倒下。12月10日,陈树湘在战斗中因腹部中弹而被俘,他把自己的手伸进腹部的伤口中,忍痛绞断肠子,死于押往敌军指挥部途中!
到后来,红军第三十四师全师只剩94人,面对几万大军的围剿,但人心仍旧不散,仍旧保持凝聚力,还是要坚持作战,在一名姓杨的团长带领下,躲入深山打游击,大部分死于深山之中。
为什么之前的军队要叫旧军队,而我军就是全新的人民军队?这和我军强大的凝聚力有很大关系。人民军队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们来自人民群众,知道为谁而战,在强大的组织号召下,任何情况,都不会想着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