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老一辈东安建设者们就是居住在这样四面漏风的房屋里
1948年,大部分建设者们从几十里外的住所步行到厂区
为创建新中国的军事工业,支援全国解放,1946年4月,上级决定在哈尔滨南郊的平房区建设一个军工修理厂。这里曾经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时8372部队航空队专用飞机场的机库和小型飞机维修厂。当时的平房区,没有电,缺少水,更无公交车和现代通信设施,到处是倒塌的厂房,断壁残垣,荆棘丛生,白天可以看到惊跑的野兔,夜间可以听到恶狼的嚎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东安人开始动手建设自己的工厂。
初期的建设者大部分散居在距离工厂几十里以外的北厂、沙曼屯、周家等地,每天步行往返几十里路,大家戏称:人人备有11号车,个个有双飞毛腿。中午吃饭用马车送饭,夏天碰到雨天路滑有时翻了车,撒了饭,大家就饿一顿。冬天,尽管对送饭车采取了一些保温措施,但铝盆四周仍能冻透,年轻人就争着吃带冰碴的高粱米饭,把中间略有余温的饭留给年龄大的同志,大伙儿乐观地称之为“按需分配”。
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从事繁重的劳动。当时,从闷罐车上卸散装石灰算是“轻活”,多数由女同志承担。她们用手绢把鼻子、嘴一围,就挑着篮子一溜小跑地干起来,速度并不亚于小伙子。年轻的姑娘们看着被石灰染成的满头“白发”,相互打趣:“咱们都老白头了。”老军工战士不论男女,就是这样勇挑重担,幽默乐观。
经过干部和工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一个大型的兵工厂在废墟上迅速建立起来了。那段“没有条件就创造历史”的岁月也在提醒着我们:中国航空工业的起点,从来不是厂房和设备,而是一群敢用双脚丈量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