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丽丽,奶奶病得很严重,医生说...说可能挺不过这个月了。"

电话那头,表姐的声音带着哭腔,"她一直念叨着要见你最后一面。"

杜丽紧握着手机,大脑一片空白。

她离开缅甸已经五年了,五年没见过家里人,没踏上过家乡的土地。

此刻,她只想立刻飞奔回去,见奶奶最后一面。

"我...我会尽快回去的。"杜丽哽咽着说,泪水已经模糊了视线。

放下电话,她茫然地站在原地。

张德浩从店里回来,看到妻子惨白的脸色,立刻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杜丽抬起头,眼泪夺眶而出:

"德浩,我奶奶病重,可能...可能挺不过这个月了。我想回缅甸看她,哪怕最后一面..."

张德浩沉默片刻,转身走进卧室,杜丽以为丈夫不同意,心如刀绞。

谁知片刻后,他拿着一个信封回来,塞进杜丽手中:

"六万块钱,我这些年的全部积蓄。你拿去给奶奶治病,路上也要照顾好自己。"

杜丽震惊地看着手中沉甸甸的信封,泪水流得更凶了:"德浩,这太多了..."

"拿着吧,你奶奶把你抚养长大,我没能见过她,连这点心意都表达不了,算什么女婿?"

张德浩轻抚妻子的头发,"安心去吧,儿子我来照顾。"

杜丽紧紧抱住丈夫,满心感激与不舍,然而她不知道,这趟归途将会遇到怎样的坎坷。

六万块钱能否保住奶奶的性命,五年未见的故乡会给她带来怎样的触动与抉择...



01

五年前的那个夏天,刚满十八岁的杜丽离开缅甸北部山区的家乡。

杜丽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独自去缅甸南部打工。

杜丽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父母早逝,奶奶含辛茹苦把她养大,供她读完初中。

尽管家境贫寒,奶奶从未让她受过饥饿,也从未让她感到缺爱。

杜丽一直渴望有朝一日能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让奶奶过上更好的日子。

"丽丽,你真的决定去南部打工了?"奶奶担忧地看着收拾行李的孙女,

"听说那边治安不太好,你一个女孩子..."

"奶奶,我已经十八岁了,不是小孩子了。"杜丽笑着安慰奶奶,

"表姐在那边的工厂工作了两年,她会照顾我的。"

奶奶叹了口气,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布包:

"这是奶奶这些年攒的钱,你带着,有备无患。"

杜丽接过沉甸甸的小布包,心里酸楚无比。

她知道奶奶这点积蓄来之不易,那是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织布换来的。

"奶奶,我不能要这些钱。"杜丽想把钱还给奶奶。

奶奶握住杜丽的手:"拿着吧,奶奶这辈子就你这一个亲人了。你要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都要好好活着,知道吗?"

杜丽含泪点头,将钱小心收好。临行前,她郑重地向奶奶保证:

"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赚钱,让您过上好日子。"

谁知,现实比想象中要残酷得多。初到南部,杜丽因为普通话不好,屡次被骗。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却遭到同乡的排挤和顾客的欺负。

没几天,她就因为一次误会被老板无情辞退,还被扣了工资。

表姐也因为工厂裁员回了老家,杜丽顿时失去了依靠。身处异乡,身无分文,她在街头无助地哭泣。

正在这时,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关切地问道:"小姑娘,你怎么了?"

杜丽抬起头,看到一张和蔼的脸。她用蹩脚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地解释了自己的处境。

"可怜的孩子。"妇女叹了口气,递给她一张名片,

"我叫王姐,在一家婚介所工作。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考虑嫁到中国。那边的生活条件比这里好多了,很多姑娘都过得不错。"

杜丽愣住了。嫁到中国?这个念头从未在她脑海中出现过。

但此刻,孤立无援的她,似乎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我...我可以考虑一下吗?"杜丽小心翼翼地问。

"当然可以,这是大事。"王姐笑着说,

"你先跟我回婚介所休息几天,不收你住宿费。等你考虑好了再说。"

婚介所里,杜丽看到了几位同样来自边境地区的姑娘,她们有的来自越南,有的来自老挝,还有和她一样来自缅甸的。

姑娘们大多对未来充满期待,谈笑风生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

"我要嫁给一个上海的商人,听说他有两套房子,还有一辆豪车。"一个越南姑娘兴奋地说。

"我的未婚夫是广州的,开了一家小超市,生活肯定不愁。"另一个姑娘附和道。

看着她们满脸期待的样子,杜丽心里的不安减轻了一些。

几天后,王姐带着一叠照片来找杜丽。

"丽丽,我给你挑了几个条件不错的男人,你看看有没有满意的。"王姐将照片摊开在桌上。

照片上的男人大多看起来老实本分,年龄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不等。

杜丽仔细看了看,最后指着一张照片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照片上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眉清目秀,看起来很憨厚。

"他叫张德浩,贵州人,在当地开了一家小修理铺,修自行车、电器什么的。

“他家里有老母亲,前妻因病去世,无子女。人很本分,不赌不嫖,对家人很好。"王姐介绍道。

杜丽听到"对家人很好"这几个字,心里微微一动。

她从小失去父母,最渴望的就是一个温暖的家。

这个看起来憨厚的男人,或许能给她想要的生活。

"我想见见他。"杜丽说。



02

一周后,张德浩从贵州赶来,见到了杜丽,初次见面,两人都很拘谨。

张德浩普通话不太标准,杜丽普通话更差,两人交流起来十分困难。

但杜丽发现,张德浩眼神清澈,说话诚恳,举止得体,不像那种会欺负人的男人。

吃饭时,张德浩主动为杜丽夹菜,看到她吃得不多,关切地问:

"不合胃口吗?要不要换个地方?"

杜丽摇摇头,用蹩脚的普通话解释:"我不太习惯,但很好吃,谢谢。"

张德浩点点头,没有再勉强她,而是自然地转移了话题:

"贵州的风景很美,山清水秀,空气好。我家在山里,虽然条件比不上大城市,但生活简单踏实。如果你不嫌弃,我一定会好好待你。"

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杜丽。交谈中,她得知张德浩是个孝顺的儿子。

张德浩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就是为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这一点让杜丽对他的好感度大增。

三天后,在王姐的见证下,杜丽签下了协议,决定嫁给张德浩。

临行前,王姐特意叮嘱杜丽:

"丫头,去了那边好好过日子。张德浩是个老实人,会对你好的。"

杜丽点点头,内心既期待又忐忑。

杜丽坐上去往贵州的长途汽车时,她透过车窗,看着陌生又熟悉的风景,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生活。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杜丽终于到达了张德浩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县城。

这里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与她家乡的景色有几分相似,让她感到一丝亲切。

张德浩的家在县城边缘的一个小村子里,是一栋两层的砖房。

虽不豪华,但干净整洁。门前有一小块菜地,种着各种蔬菜。

"到家了。"张德浩帮杜丽提着行李,轻声说道。

杜丽深吸一口气,跟着张德浩走进院子。

刚进门,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迎了出来,上下打量着杜丽。这位就是张德浩的母亲,杜丽的婆婆金翠。

"妈,这是杜丽,以后就是我们家的人了。"张德浩介绍道。

金翠点点头,脸上表情复杂,既有欣慰,也有警惕:"进来吧,饭已经做好了。"

杜丽紧张地跟着婆婆进入屋内。屋子里布置简单,但一尘不染。

餐桌上摆着几道家常菜,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

"坐下吃饭吧。"金翠招呼道,语气不冷不热。

杜丽小心翼翼地坐下,默默吃起饭来。

饭菜的味道与缅甸的完全不同,但她不敢挑剔,只是默默地吃着。

饭后,金翠领着杜丽去了她的房间,一间干净的小屋,床上铺着新被褥,还有一个小衣柜和一张书桌。

"以后你就住这里了。"金翠说完,转身要走。

"谢谢婆婆。"杜丽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道。

金翠停下脚步,回过头看了杜丽一眼:

"你要是想逃跑,趁早打消这个念头。这里人生地不熟,你能去哪?德浩是个好孩子,别辜负他。"

杜丽惊讶地睁大眼睛:"我不会逃跑的,婆婆。我会做个好媳妇。"

金翠哼了一声,没再说什么,离开了房间。

接下来的日子,杜丽发现婆婆对她防备心很重。

金翠不允许杜丽独自出门,家里钱物也都藏得严严实实。

每次张德浩不在家,金翠就会寸步不离地跟着杜丽,生怕她拿走什么或者逃跑。

这种不信任让杜丽很受伤,但她没有抱怨。

她理解婆婆的担忧——在这个偏远山区,花钱娶个外国媳妇不容易,婆婆害怕她拿了钱就跑也是情理之中。



张德浩似乎察觉到了杜丽的委屈,每天下班回来都会带些小零食给她,有时还会偷偷塞给她一些零花钱。

"别介意我妈的态度,她年纪大了,思想保守。给她一些时间,她会慢慢接受你的。

"张德浩安慰杜丽。

杜丽点点头:"我明白,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的。"

03

与婆婆的紧张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杜丽和张德浩之间逐渐增进的感情。

张德浩虽然不善言辞,但行动上处处为杜丽着想。

他会在冬天给杜丽准备热水袋,会在她想家时默默递上一杯热茶,会在她学习汉语时耐心纠正她的发音。

杜丽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慢慢变得安心。

张德浩的修理铺虽小,但生意不错,家里的生活条件比她在缅甸时好多了。

每个月,杜丽都会省下一些钱,准备寄给远在缅甸的奶奶。

"德浩,我想给我奶奶寄些钱。"杜丽小心翼翼地提出请求。

张德浩二话不说,拿出钱包:"你想寄多少?"

杜丽眼眶湿润:"五百就够了。"

"太少了,起码一千。"张德浩数出一千元递给杜丽,

"你奶奶把你抚养长大,这是我们该做的。"

杜丽感动地接过钱:"谢谢你,德浩。"

"傻瓜,我们是一家人,不用说谢谢。"张德浩轻抚杜丽的头发,

"等我攒够了钱,我们就接奶奶来中国住。"

这句话让杜丽心里暖暖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嫁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或许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入冬后,贵州的天气变得阴冷潮湿。杜丽不太适应这样的气候,经常感到关节疼痛。

张德浩心疼妻子,特意买了电热毯和取暖器,让她能够舒适地度过寒冬。

金翠看到儿子如此疼爱这个"外国媳妇",心里不是滋味,但表面上没说什么。

金翠依然对杜丽保持警惕,尤其是在钱财方面。

一天,杜丽在打扫卫生时,偶然在婆婆房间的柜子里发现了一个存折和一沓现金。

杜丽本能地想看一眼,但转念一想,这样做会让婆婆更加不信任她。

于是,杜丽悄悄地将东西放回原处,继续打扫。

金翠回来后,发现柜子被移动过,立刻怒气冲冲地质问杜丽:

"你动了我的东西?"

杜丽坦诚地回答:"我打扫卫生时不小心碰到了柜子,对不起,婆婆。"

"你有没有动里面的东西?"婆婆逼问道。

杜丽摇摇头:"没有,婆婆。我只是打扫卫生。"

婆婆狐疑地看了她一眼,去检查柜子。确认东西没少后,她松了口气,但还是警告杜丽:

"以后打扫我房间要先告诉我。"

杜丽点点头,心里有些难过。尽管她一直尽力做一个好媳妇,但婆婆的不信任让她感到无力。

晚上,张德浩回来,听说了这件事,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杜丽说:

"别在意我妈的态度,她年纪大了,有些固执。"

杜丽勉强笑了笑:"没关系,我理解。"

张德浩搂住妻子的肩膀:

"丽丽,我相信你。我知道你是个善良的人。我妈早晚会看到这一点的。"

杜丽靠在丈夫肩上,心里感到一丝温暖。

有了丈夫的支持,杜丽决定更加努力,争取早日赢得婆婆的信任。

第二天早上,杜丽特意早起,准备做早餐。

杜丽想尝试做一些贵州的家常菜,以此来表达自己融入家庭的决心。

"婆婆,我可以跟您学做贵州菜吗?"杜丽诚恳地请求。

金翠惊讶地看了她一眼,犹豫片刻后点点头:"行吧,看着做。"

在婆婆的指导下,杜丽学会了做贵州酸汤鱼、腊肉炒豆角等当地特色菜。

虽然开始时手忙脚乱,但她学得很快,金翠不得不承认这个外国媳妇很聪明。

"你手艺不错。"婆婆难得地夸奖道。

杜丽开心地笑了:"谢谢婆婆教我。"

一天天过去,杜丽不仅学会了做贵州菜,还包揽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

杜丽每天早起晚睡,打扫房子,洗衣做饭,照顾小院子里的菜地。

杜丽的勤劳渐渐打动了金翠,金翠对她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04

冬天的一个清晨,金翠出门买菜,不慎在结冰的路面上滑倒,摔断了腿。

张德浩和杜丽赶紧将她送往医院。医生说需要卧床休养两个月。

回到家,杜丽全心全意照顾金翠。

杜丽每天为金翠端水送饭,按时喂药,帮助她翻身、擦澡,甚至学会了按摩腿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你不用这么辛苦,"金翠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躺着也能吃饭。"

杜丽微笑着摇头:

"婆婆,在我们家乡,照顾老人是子女的责任。您是我的长辈,照顾您是我应该做的。"

这句话触动了金翠。这个来自异国的姑娘,没有抱怨,没有不耐烦,而是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照顾她,她心中的坚冰逐渐融化。

两个月后,金翠的腿伤好了大半,已经可以拄拐杖下床活动。这天,她突然对杜丽说:

"丽丽,你想不想出去逛逛?整天闷在家里也不是个事。"

杜丽惊讶地看着婆婆:"您是说...我可以出门了?"

金翠点点头:"嗯,我看你这么勤快,也不像是会跑的人。去吧,别走太远就是了。"

杜丽激动得差点落泪。这是她嫁到贵州后第一次被允许独自出门。

杜丽小心翼翼地走出家门,感受着久违的自由。

村子不大,但风景秀丽,山水相依,有一种宁静的美。

走着走着,杜丽遇到了几位正在闲聊的村妇。

杜丽用不太流利但已经有所进步的普通话打招呼:"你们好。"

村妇们好奇地打量着她:"你就是德浩娶回来的外国媳妇吧?听说你很会干活。"

杜丽腼腆地点点头:"我叫杜丽,来自缅甸。"

一位年长的妇女笑着说:

"丫头,别拘束,以后常出来走走,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们。"

杜丽感激地点点头。从那天起,她开始与村里的妇女们交往,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杜丽学会了一些贵州的方言,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参加了村里的一些节日活动。

春节期间,杜丽在婆婆的指导下,学会了包贵州特色的粽子和做年糕。

杜丽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婆婆买了一条漂亮的围巾作为新年礼物。

金翠收到礼物时,眼睛湿润了:"傻孩子,花钱做什么。"

杜丽笑着说:"婆婆照顾我这么久,我应该感谢您。"

金翠拍拍她的手:"好孩子,以后这个家就靠你和德浩了。"

这句话让杜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她不再是一个外来的陌生人,而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与此同时,她和张德浩的感情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加深。

张德浩是个默默付出的人,他不善言辞,但行动上处处为妻子着想。

他会在杜丽思乡时带她去看电影转移注意力,会在她学习汉语遇到困难时耐心辅导,

也会在村里有人议论她是"外国新娘"时挺身而出维护她。

杜丽也从最初的拘谨,变得越来越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杜丽会给张德浩织毛衣,会做一些缅甸小吃给他尝鲜,会在他工作疲惫时为他按摩肩膀。

一天晚上,两人坐在院子里赏月,杜丽突然说:"德浩,谢谢你娶了我。"

张德浩握住妻子的手:

"傻瓜,应该是我谢谢你嫁给我。你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我有时候都觉得亏欠你。"

杜丽靠在丈夫肩上:"不,我很幸福。在缅甸时,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能有这样的生活。"

张德浩轻抚妻子的头发:"丽丽,我保证会一直对你好,让你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幸福。

月光下,两人相视而笑,心与心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春去秋来,杜丽在贵州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杜丽不仅学会了流利的普通话,还掌握了一些当地方言。

在张德浩的帮助下杜丽办理了合法的居留证件,成为了合法的"新移民"。

张德浩的修理铺生意越来越好,他不仅修理自行车和小家电,还学会了修理摩托车和一些大型家电。

张德浩收入的增加让家里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

杜丽也没有闲着,在掌握了当地语言后,她开始在张德浩的店里帮忙。

杜丽负责接待顾客、记账和整理零件,为丈夫分担了不少工作。

"德浩,我想给我奶奶打个电话。"一天晚上,杜丽提出请求。

张德浩二话不说,拿出手机递给她:"打吧,想说多久说多久。"

杜丽感激地接过手机,拨通了奶奶的电话。听到奶奶熟悉的声音,她激动得泪如雨下。

"奶奶,我很好,您不用担心我。"杜丽用缅甸语向奶奶报平安,

"我丈夫对我很好,婆婆也很照顾我。"

电话那头,奶奶欣慰地笑了:

"能听到你这么说,奶奶就放心了。你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奶奶总是担心的。"

"奶奶,我很想您。"杜丽哽咽着说,"等我攒够了钱,一定回去看您。"

"傻孩子,奶奶不着急,你先把自己的生活安顿好。"奶奶慈祥地说。

挂断电话后,杜丽久久不能平静,张德浩默默地递给她一杯热茶,轻声安慰:

"想家是正常的,等我们有条件了,一定带你回去看看。"

杜丽擦干眼泪,感激地看着丈夫:"德浩,谢谢你。"

张德浩笑了笑:"傻瓜,说什么谢谢。你是我的妻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05

这样温馨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一天,杜丽突然感到一阵恶心,头晕目眩。

"你怎么了?"张德浩担忧地问。

杜丽摇摇头:"可能是昨天吃坏了肚子,没事的。"

但接下来的几天,杜丽的不适感持续存在。

每天早上杜丽都会恶心呕吐,胃口也变差了。金翠看在眼里,若有所思。

"丽丽,你最近例假来了吗?"婆婆一天突然问道。

杜丽愣了一下,仔细回想,才发现自己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来例假了。"没有,婆婆。"

婆婆脸上露出喜色:"我看你这是有喜了!"

杜丽惊讶地睁大眼睛:"真的吗?"

"八九不离十。"婆婆兴奋地说,"我去给你买个试纸验验。"

当试纸上显示两条红线时,杜丽和婆婆都激动得哭了。



晚上,张德浩回来得知这个消息,激动得抱起妻子转了好几圈。

"丽丽,我要当爸爸了!"张德浩高兴地说,"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你和孩子!"

怀孕后,杜丽得到了婆婆前所未有的关怀。

婆婆不仅不让她做重活,还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营养餐,让她多吃多休息。

"婆婆,不用这么麻烦的。"杜丽不好意思地说。

金翠摆摆手:

"傻丫头,你现在吃的是两个人的饭。这个时候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保证你和孩子健康。"

孕期的杜丽情绪波动较大,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哭泣,有时又会无缘无故地生气。

但张德浩和婆婆都很理解她,从不责怪她。

"德浩,我是不是很难伺候?"杜丽有一次不安地问丈夫。

张德浩宠溺地刮了刮她的鼻子:

"傻瓜,你怀着我们的孩子,受了这么多罪,我怎么会觉得你难伺候呢?"

"可是我总是哭,总是生气..."

"那是正常的。"张德浩安慰道,

"我妈说她怀我的时候也是这样。等孩子出生了,一切都会好的。"

杜丽感激地靠在丈夫肩上。她何其幸运,能嫁给这样一个体贴的男人,有这样一个包容的家庭。

随着预产期的临近,金翠变得越来越紧张。

金翠每天都要确认多次备产包是否准备齐全,家里到医院的路线是否畅通。

"妈,您别太紧张了。"张德浩劝道。

金翠叹了口气:"我就这一个儿子,现在要有孙子了,我能不紧张吗?"

最终,在预产期前一周,杜丽的羊水破了。

张德浩和金翠赶紧将她送往县医院。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难产程,杜丽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重七斤二两。

"恭喜,是个男孩。"医生笑着将婴儿递给张德浩。

张德浩小心翼翼地抱起儿子,眼中满是泪水:

"丽丽,你辛苦了。你看,他多漂亮。"

杜丽虚弱地笑了:"他像你,有你的眼睛。"

婆婆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泪不住地流。她上前轻轻抚摸孙子的脸:

"好孩子,奶奶的好孙子。"

孩子的出生不仅带来了欢乐,还彻底改变了家庭关系。

金翠对杜丽的态度从友善变成了亲热,从关心变成了疼爱。

金翠把杜丽当成了亲生女儿一般,事事为她着想。

"丽丽,喝点鸡汤,下奶的。"婆婆端着刚熬好的鸡汤来到杜丽床前。

杜丽感激地接过碗:"谢谢婆婆。"

婆婆摆摆手:"别总说谢谢,我们是一家人。你给我们家生了这么可爱的孙子,我还要谢谢你呢。"

坐月子期间,金翠包揽了所有家务,让杜丽专心养身体和照顾孩子。

张德浩每天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妻子和儿子,然后帮忙换尿布、洗澡。

"德浩,你不用这么辛苦的。"杜丽心疼地说。

张德浩笑着摇头:"不辛苦,我喜欢照顾小家伙。再说了,孩子是我们两个人的,不能只让你一个人照顾。"

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杜丽感到幸福无比。

杜丽曾经担心自己嫁到异国他乡会孤独寂寞。

但现在,杜丽有了爱她的丈夫、疼她的婆婆和可爱的儿子,生活比她想象中美好太多。

06

孩子满月时,按照当地习俗,张家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满月酒。

全村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送上礼物和祝福。

杜丽穿上了婆婆特意给她买的新衣服,抱着儿子接受大家的祝福。

"丽丽,你嫁到我们村是村里的福气。"一位村里的长辈笑着说,

"你不仅勤劳善良,还给张家添了个大胖小子,真是好福气。"

杜丽腼腆地笑了:"谢谢您的夸奖。"

在大家的起哄下,张德浩给儿子取名为"张福",寓意带来福气的孩子。

"福儿,你是妈妈的宝贝。"杜丽轻声对儿子说,心中充满感恩。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福越长越大,越来越可爱。

他遗传了杜丽的大眼睛和张德浩的高鼻梁,是个混血的漂亮宝宝。全村的人见了都夸他长得好看。

一晃眼,小福已经会爬会走,牙牙学语了。

他的第一声"妈妈"让杜丽激动得泪流满面,第一声"奶奶"让金翠高兴得一整天都在笑。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杜丽心里暖融融的。

杜丽在这个异国的家庭里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小福三岁那年,金翠突然将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了杜丽。

"丽丽,以后家里的钱你来管。"金翠将存折和一叠现金交给杜丽,

"你是个会持家的好媳妇,比我强多了。"

杜丽惊讶地看着婆婆:"婆婆,这太重要了,我怕我管不好。"

金翠摇摇头:"不怕,我看你这些年做事很稳妥,也很有头脑。”

“德浩忙着修理铺的事,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家里的钱还是你来管最合适。"

杜丽感动地接过钱和存折,郑重承诺:

"婆婆,我一定会好好管理家里的钱,不会让您和德浩失望的。"

从那以后,杜丽负责家里的财政大权。

杜丽精打细算,既不浪费,也不吝啬,将家里的钱财管理得井井有条。

张德浩的修理铺生意越来越好,家里的存款也越来越多。

"德浩,我们是不是该给小福攒点教育金?"杜丽有一天提议道。

张德浩点点头:"你说得对,孩子长大了要上学,我们得未雨绸缪。"

于是,杜丽开始每月固定存一笔钱作为小福的教育金。

除此之外,杜丽还定期给缅甸的奶奶寄钱,确保奶奶的生活无忧。

小福四岁时,开始上幼儿园。聪明的他很快就交到了不少朋友,每天回家都有说不完的趣事。

"妈妈,老师说我是最聪明的小朋友!"小福骄傲地告诉杜丽。

杜丽亲亲儿子的脸:"那是因为我们福儿最棒了!"

看着儿子开心的笑脸,杜丽心满意足。

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简单、温馨、充满爱。

小福五岁那年的春天,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这份平静。

"丽丽,是缅甸来的电话!"张德浩拿着手机急匆匆地跑进厨房。

杜丽放下手中的菜刀,擦了擦手接过电话:"喂?"

"丽丽,是我,你表姐。"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语气凝重,

"奶奶病得很严重,医生说...说可能挺不过这个月了。她一直念叨着要见你最后一面。"

杜丽感到一阵眩晕,差点站立不稳:"什么?奶奶怎么了?"

"奶奶上个月得了肺炎,老人家年纪大了,抵抗力弱,一直高烧不退。医生说..."

表姐哽咽着,"医生说奶奶的肺部感染很严重,如果继续恶化,可能撑不过这个月。"

杜丽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我会尽快回去的。"

挂断电话,杜丽茫然地站在原地。张德浩见状,上前关切地问: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杜丽抬起头,泪流满面:

"德浩,我奶奶病重,可能...可能挺不过这个月了。我想回缅甸看她,哪怕最后一面..."

张德浩沉默片刻,转身走进卧室。杜丽以为丈夫不同意,心如刀绞。

谁知片刻后,他拿着一个信封回来,塞进杜丽手中:

"六万块钱,我这些年的全部积蓄。你拿去给奶奶治病,路上也要照顾好自己。"

杜丽震惊地看着手中沉甸甸的信封,泪水流得更凶了:"德浩,这太多了..."



"拿着吧,你奶奶把你抚养长大,我没能见过她,连这点心意都表达不了,算什么女婿?"

张德浩轻抚妻子的头发,"安心去吧,儿子我来照顾。"

杜丽紧紧抱住丈夫,满心感激与不舍。

听说媳妇要回缅甸,金翠也全力支持:

"丽丽,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和德浩,福儿我们会照顾好的。"

"谢谢您,婆婆。"杜丽感动地说。

"傻孩子,说什么谢谢。"婆婆慈祥地说,

"你在我们家这么多年,任劳任怨,照顾我和德浩,现在你奶奶病了,你不回去看看怎么行?"

杜丽跪下给婆婆磕了个头:"婆婆,您对我的好,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金翠扶起她,眼含热泪:"好孩子,你快去准备吧,别耽误了行程。"

07

接下来的两天,杜丽忙着办理出境手续和准备行李。

张德浩亲自去县城帮妻子买了去缅甸的车票。

张德浩还用他的工具箱做了一个暗格,让杜丽将钱藏在里面,以防被偷。

小福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看到妈妈要离开,很是不舍:

"妈妈,你要去很远的地方吗?"

杜丽抱起儿子:"是的,妈妈要回缅甸看奶奶,她病得很重。"

"缅甸在哪里?远吗?"小福天真地问。

"很远很远,要坐好几天的车。"杜丽耐心解释,

"但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你要乖乖听爸爸和奶奶的话,知道吗?"

小福点点头:"妈妈,你要给我带礼物吗?"

杜丽亲亲儿子的脸:"当然,妈妈会给你带缅甸最好的礼物。"

出发的那天,全家人都去车站送行。小福依依不舍地抱着杜丽的腿,不肯撒手。

"福儿,听话,妈妈很快就回来了。"

杜丽蹲下身,与儿子平视,"你要好好照顾爸爸和奶奶,知道吗?"

小福点点头,眼中含泪:"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

"很快地,妈妈处理完奶奶的事情就回来。"

杜丽亲亲儿子的额头,"等妈妈回来,给你讲缅甸的故事,好吗?"

小福破涕为笑:"好!"

与婆婆告别时,杜丽再次道谢:"婆婆,这些年谢谢您的照顾。"

金翠拍拍她的手:"别说这些客气话了。你快去快回,我们在家等你。"

最后,杜丽转向张德浩。两人相视无言,眼中满是不舍。

张德浩将妻子拥入怀中:"路上小心,有事就打电话。钱不够再跟我说,我再想办法。"

杜丽点点头,泪水模糊了视线:"德浩,谢谢你。"

"傻瓜,说什么谢谢。"张德浩擦去妻子的泪水,

"你奶奶对你这么好,你回去看她是应该的。别担心家里,有我在呢。"

上车前的最后一刻,杜丽回头看了看她在中国的家人——憨厚的丈夫、慈祥的婆婆和可爱的儿子。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杜丽的脑海中,成为她此行最大的牵挂。

车子缓缓启动,驶离车站。杜丽透过车窗,看着越来越远的家人,直到他们变成小点,最终消失在视线中。

杜丽擦干眼泪,做了个深呼吸。

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她都必须坚强,为了奶奶,也为了自己的家人。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杜丽开始有些后悔回到缅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