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作为开国上将,以勇猛无畏著称,行事风格粗犷豪放。与许世友搭档的人,大多都是行事干脆利落、雷厉风行的“实干派”。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作“大老粗”的悍将,却与温文尔雅的杜平搭档了整整十年。1988年,已步入晚年的杜平在家中与老友相聚时,有人问:“老杜,你当年是怎么和许世友上将搭档了这么久的啊?都说许司令是炮筒子脾气,你们咋磨合到一块儿去的?”
听到这话,杜平笑了笑只说一句话:“想当年我是有‘绝招’对付他的!”杜平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们二人相处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笔耕不辍,步履不停
杜平在求学路上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还通过阅读进步书刊,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这些文字,点燃了他内心的革命热情。杜平读大学时期,父亲不幸病逝,家里失去顶梁柱。他只好放弃学业,回老家参加农民运动。
1930年,红军队伍进入万载那天,杜平挤在人群最前排,“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一名红军战士的喊声让他热血沸腾。当晚,他找到征兵处:“我识字,能写会讲,让我加入红军!”
晚上,红三军指挥部里,煤油灯将黄公略军长的影子拉得老长。“听说你组织过农会?”黄公略翻看着杜平写的宣传稿,“现在部队需要能把道理讲到老百姓心坎里的人。”他指着墙上的作战地图,“从明天起,你带着宣传队去各村动员群众,记住——我们的武器不光是枪,还有让穷人觉醒的道理。”
就这样,杜平加入了黄公略领导的红3军,从那天起,他的笔就再也没有停过。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失败,红军被迫踏上长征之路。杜平负责的医务部门和无线电部门,成了他日夜牵挂的重心。
出发前,杜平忙得脚不沾地,一边和医务部门的同志整理药品、医疗器械,一边帮着无线电部门检修电台,还反复叮嘱大家:“这些东西都是咱们的‘宝贝’,关系着战友的生命和部队的联络,一个都不能丢!”
长征途中,环境恶劣得超乎想象。在荒无人烟的草地,泥沼遍布,稍有不慎就会深陷其中。杜平跟着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遇到敌人空袭时,杜平总是第一时间冲向医务部门,协助医护人员隐蔽伤员,等空袭结束,又及时赶到无线电队,检查设备是否受损。
就这样,杜平带领着两个部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始终坚守岗位。到达陕北后,他们成功完成了保障任务。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面带微笑,表扬了杜平:“杜平同志,这次长征,你带领医务部门和无线电部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艰难困苦中,你们坚守岗位,为革命胜利立下了功劳!”
多年来始终走革命道路
1945年4月,延安杨家岭,杜平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中共七大。彼时,窑洞内气氛热烈,他认真聆听、记录,将会议精神深植心中,带着信念奔赴新征程。
解放战争的烽火燃起,杜平前往东北,在大连担任市委组织部部长,又兼任建国学院副院长。他每日奔波于机关与学院,为培养建设人才尽心尽力。在破旧的教室里,他鼓励青年学生投身革命建设,眼中满是期许。
随后,他任职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秘书长,又相继成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秘书长。在三下江南战役时,冰天雪地中,他深入部队,鼓舞士气,详细记录战士们的英勇表现。
辽沈战役前夕,杜平协助制定作战计划,为解放东北出谋划策。在部队动员大会上,他的发言激昂有力,点燃战士们的斗志。
1947年,根据东北民主联军领导指示,杜平深入第3纵队,组织总结他们学习土改政策、开展“诉苦”和“三查”的经验。油灯下,他反复修改报告,字斟句酌。这份以东总名义上报军委、总政治部的报告,经毛主席亲自修改后批转全军,为提升全军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杜平站在观礼台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眼眶微微发红。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杜平作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始终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在五次战役期间,他经常召开战地会议,与指战员们讨论作战计划。“这次任务很艰巨,”他指着地图说,“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完成任务。”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克服了严寒、饥饿和疲劳,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杜平不仅关心军事工作,更重视战士们的思想动态。他常说:“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战士心里。”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让志愿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1951年,杜平率领着98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战斗英雄回国参加国庆盛典,这些身着军装的战士们脸上还带着战场的风霜,却难掩激动之情。毛主席亲自接见了这支英雄队伍,与每一位战士亲切握手。
宴会开始后,杜平端起酒杯,走到主席面前,“主席,我代表全体指战员向您敬酒。”毛主席的眉头微微蹙起,声音低沉而有力:“这杯酒,应该敬给那些永远留在前线的同志们。”
许世友太强势,杜:我有绝招对付他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尾声,突然,机要参谋急匆匆地敲门进来,递上一份加急电报,“杜主任,中央急电,请您立即回国接受新任务。”
杜平放下手中的钢笔,眉头微皱:“这么急?知道是什么任务吗?”
“电报上没说具体内容。”
当天下午,杜平就抵达了北京,毛主席找到他说道:“杜平同志,你在朝鲜工作得很好。现在有个更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组织上决定,由你出任我国驻朝鲜大使。”
这个任命让杜平一时语塞,迟疑地说:“主席,我一直在军队做政治工作,对外交事务……”
毛主席笑着打断他:“你在朝鲜这一年多,对当地情况很熟悉。外交工作也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嘛。”
离开中南海时,杜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久后毛主席召见杜平,杜平再次委婉拒绝上任。毛主席尊重他的想法,又让他回了志愿军。
1963年,杜平接到中央军委调令,奉命前往某军区任职。专机降落在军区机场时,时任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早已率领全体党委成员列队等候。
“杜政委!可把你盼来了!”紧接着许世友转身向身后的将领们介绍道:“这位就是军委给我们派来的得力干将,杜平同志!”
寒暄过后,许世友打趣道:“说实在的,你来了我反倒犯愁。你说你抽烟喝酒都不会,咱们能干到一起吗?”
许世友向来以作风强硬著称,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平日里更是脾气火爆,士兵们私下里都叫他“铁血许”,不仅因为他打仗不要命,更因为那张永远绷着的脸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杜平,他性格沉稳内敛,处事圆融,特别擅长协调各方关系,是典型的政工干部典范。这一刚一柔的两种性格,表面上看似乎格格不入,实际上却形成了绝佳的互补关系。
许世友和杜平搭档整整十年,直到离休后的杜平,才道出与许世友相处的“绝招”——尊重与理解。在他看来,将搭档视作上级,并非放弃原则,而是以大局为重的智慧。
面对许世友的暴脾气,杜平总是选择迂回的方式。遇到分歧,他会在会后单独找许世友,先肯定其战术思路的精妙之处,再委婉提出补充建议。
晚年的杜平主要生活在南京,闲暇时间他练习书法,并且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著名的书法家。1999年,杜平在南京因病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