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谈到新中国的十大元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们是刘伯承、陈毅、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罗荣桓、贺龙、徐向前、林彪、彭德怀。

分别参与指挥过新四军兴起、百团大战、潼关战役等重要战役,对新中国的诞生发挥了关键作用。


百团大战

1962年的一个夏日,福建厦门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让七大元帅齐聚此地,甚至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德也动身前往,却在半路被拦截下来。

时隔多年,这一历史场景背后所蕴含的秘密至今令人捉摸不透。

这一天,厦门究竟出了什么事?远在北京的七大元帅与朱德,为何会齐齐前往这个毫不起眼的炮台?他们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让我们回到1962年的那个夏日,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严阵以待的胡里山

1962年的夏天,中国刚刚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任务。

在这一年,全国各地的人民都洋溢着欣欣向荣的喜悦气氛,他们正靠着自己双手的劳动,一砖一瓦建设着年轻的社会主义的中国。



但是,就在1962年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里,福建省厦门市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头,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戒严景象。

只听见军区司令部发出的一声简短而紧迫的军令,这座位于厦门的小山头就完全被重兵严密包围起来,各种检查哨卡层层设立,将整座山头围得水泄不通。

福州军区的副司令皮定均在第一时间内就亲自来到了现场,并坐镇在这座小山头的指挥所,以便随时指挥这一神秘的军事行动。

而平日里就驻守在这座小山头上的戴鸿雁等基层官兵,则对眼前这一突如其来的严密戒备都感到无比迷惑,他们谁也不知道究竟将要来的是什么大人物,以及为何要进行这样严密的保卫工作。


皮定均

“你,就是通讯兵戴鸿雁对吗?”一个身着军大衣的军官走到戴鸿雁面前,一脸严肃地开口询问道:

“你负责的这个通讯连,为何这个月一直没有进行必要的人员轮换调整?这已经对你们通讯工作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听见军官的问题,戴鸿雁一时间竟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自己也不明白固定的人员值班安排有什么存在问题的地方。

但是,就在戴鸿雁还在纳闷时,一大批来自军区直属部队的年轻战士已经迅速赶到了山头,这些军区直属部队的年轻战士很快就替代了戴鸿雁等人,临时接替了他们山头通讯工工作的岗位。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皮定均终于正式宣布,此次在这座小山头上展开的大规模军事部署,其真正目的就是在这里接待某一位重要“大人物”的到访做好周全准备。



紧接着,就在1962年6月18日上午9时整,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准时来到了这座小山头上的广播站门口。

但是就在罗瑞卿正要进入广播站的时候,一名值班的年轻哨兵却失职地拦住了他。

这一失职错误立即引起了现场指挥的皮定均的怒火,只见皮定均愤怒地一脚将那名失职战士踢开,并且怒斥要立即找来该名战士的连长,由连长亲自临时接替门口的值班岗位。

等到皮定均对失职战士的处罚和临时换岗结束后,罗瑞卿还是心有余悸。

他非常迅速地下达了命令,要求必须彻底重新检查现场所有的保卫值班人员,并且全面更换门房里使用的所有设施装备,以确保等会儿即将来访的“大人物”能够获得完美的安全保障。

就在罗瑞卿的命令下达后不久,只见陈毅、贺龙等一众著名的开国元帅的专车就连番驶入了山门,原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对这座小山头上的厦门广播站进行重要视察。



看到一位位元帅的到来,驻守在这里的戴鸿雁等基层官兵顿时又惊又喜,他们这才终于意识到,这次的重兵警戒部署绝对不只是一般的演习或者例行视察,它一定蕴藏着某些不为外界所知的重大政治考量。

七大元帅集结的原因

1952年,我军在福建厦门角屿岛建立的第一座对台广播站,开辟了两岸争取最终和平统一的“喊话”先河。

日复一日的广播传递,让许多原本在台军中服役的台籍士兵选择支持统一大业,前来内地定居。

如今,七大元帅能够亲自抵达这里视察,正是党中央对这项事关国家统一的极为重要的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



在众目睽睽下,厦门对台广播站的资深广播员戴鸿雁向七位元帅演示了简短的对台宣传广播内容。

听完戴鸿雁的事例广播,这些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毫不吝啬地对这项关系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褒奖。

七大元帅能够同日出现在厦门这个看似偏远的广播站,绝非只是进行政治示威这么简单,他们此次前来视察工作的态度极为认真负责。

只见刘伯承、陈毅两位元帅来到对台宣传广播的播音室,非常仔细地检查着广播台的各项设备设施是否可以正常运转。

罗荣桓元帅则对墙上是否悬挂了正确的地图和重要标识表示了高度的关注,不时走到戴鸿雁和其他工作人员身边,详谈这些地图标识的重要性。



而厦门之所以被我党中央选为对台喊话广播的最佳站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

这座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在明朝时就建成了重要的军事要塞,其复杂的地形使这里具有易守难攻的重大优势,这为我军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区域选择。

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由于厦门的突出经济地位,这里也被称为通往东南亚的“南大门”。

新中国建国初期,厦门还驻扎着解放军的重要部队和部分志愿军官兵,对于维护新中国的主权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党中央选择在此建立对台喊话广播站,既充分利用了厦门毗邻台湾的独特地理优势,也考虑到了其在军事战略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七位元帅对厦门的这种独特重要性深有体会,所以也希望以自己视察这次的方式,为巩固厦门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地位继续贡献剩余的力量。



下午时分,七位元帅在厦门胡里山广播站的指挥所进行了简短而重要的工作会议,认真听取了皮定均等人对广播站日常工作的汇报,并针对下一步的对台思想战线工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意见建议。

整个视察过程丝毫不敷衍,七位老人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历史使命倾注了太多心血,他们始终希望以自己仅剩的时日为这个伟大的目标继续贡献力量。

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意愿,他们视察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异常重视和关注。

朱德的“参与之旅”

1962年6月18日,当七大开国元帅齐齐聚集到福建厦门以视察对台工作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时,已经步入老年的朱德老元帅在第一时间内就产生了要参加这次视察行动的想法。



他虽然已经退居到国家领导人的第二线位置,但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历史大业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感,却丝毫没有减退。

当听说党中央专门安排了七位开国元帅亲自赴台湾问题的最前线——福建厦门进行重要视察对台工作时,朱德老元帅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也要去厦门参加这次的视察行动!”

于是,朱德老元帅立即匆匆忙忙地安排好自己的行装,并坐上了一列开往福建厦门的专列。

在整个前往厦门的火车行进过程中,朱德一直在心中想着:

“我这把80岁的老骨头,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亲眼看到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那一天了,所以趁我还有最后一口气,就想要亲自动身去前线厦门视察一下统一大业的最新态势到底如何。”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颠簸前行,朱德所乘坐的去往厦门的专列终于抵达了福建省的边界。



但是就在火车即将进站前的那一刻,厦门军区的工作人员却突然迎面拦住了朱德老元帅,并且非常恳切地劝他不要冒险去前线厦门。

工作人员说:“朱老总,您想亲自去厦门前线视察的心意,我们非常理解和尊重。但是眼下厦门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为了保障您的人身安全,我们有必要充分考虑您的安全问题。毕竟厦门现在还是敌我双方的眼线所在,如果您的行踪在这里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不如改天我再带您去其他比较安全的地方看看,这次就暂时不要去敏感的前线厦门了,这对您来说更为妥当。”

朱德也意识到工作人员说的话非常在理。一个80岁的老人如果突然亲自出现在前线的话,的确过于冒险和危险。

再加上,他也不愿意因为自己一时的思想冲动,而可能给党中央已经安排好的这次重要视察行动带来任何意外或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朱德只能选择放弃自己此行的计划和心愿,并且就此打消了去厦门视察前线的想法,最终还是重蹈覆辙,默默地坐上了原来的回北京的列车,与厦门前线擦肩而过。

就这样,朱德亲自“参与”这次前线视察行动的小小心愿,也只能最终结束在他一时的思想冲动之中。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朱德老元帅内心想要亲自动身去前线视察厦门的那份心意。

要知道,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十几年,但完成祖国最终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台湾问题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复杂敏感的问题。

而朱德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亲身经历过新中国诞生那一历史时刻的人,他们为之奋斗了一生,自然比任何人都更加盼望能够早日亲眼看到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那一天的来临。



然而在1962年这个时候,他们大多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暮年时期,能否看到统一实现的那一天,已经成为他们内心最牵挂的心事。

广播站的历史意义

1962年,七大元帅集结厦门视察对台广播站,其重大政治意义不容小觑,要探究这一历史场景的意义,我们不得不回溯到1953年。

1953年,朝鲜战争刚刚结束,我军从战场上缴获了大批先进的“九头鸟”广播设备。

为了更好进行统一战线工作,解放军选择在福建厦门角屿岛部署这批设备,建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座对台广播站。

选择厦门无疑是战略性布局,这里是我军与台岛最近的据点,仅相距1800米,是进行心理战争的最佳位置。



日复一日,高音喇叭持续对台喊话,传递争取台军支持国家统一的诚意。

起初,广播内容多是政治宣传,号召台军起义投奔大陆,后来意识到这类口号的效果有限,我军将内容调整为两岸民众关注的话题,最重要的就是“六大保证”。

“保证你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打不骂……立功者奖励……”

这样的政策在台军中产生了实质效果,许多台籍士兵在听过保证后,选择响应号召,前来定居。

与此同时,台湾方面也建立广播进行喊话,双方隔空喊话达十几年之久,形成两岸特殊的“广播战”。



尽管没有硝烟,但人员随时面临炮火威胁。我军广播站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介入,台湾局势复杂,两岸对峙之势渐渐形成,但是党中央从未放弃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最终统一,广播站的心理战,正是争取统一的重要战术之一。

1962年,七大元帅亲自来视察,正显示出党中央对这项事关国家统一的工作的高度重视,这种元帅级别的高规格视察,无疑提升了广播站的政治地位,是对它历史作用的全面肯定。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际环境变化,两岸关系缓和,对台广播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它对争取台湾支持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成为两岸较量的重要一环。



结语:

时光荏苒,今日的胡里山炮台已无当年戒备森严的景象,然而,那些历史场景中的烈火,至今仍让人激荡不已。

在这片热土上,曾留下过众多先辈的胼手足音,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生。

于是,我们看到,从抗战到解放,从广播战到改革开放,这个民族在挫折中不屈,在困境中前行,以自己的毅力和智慧,书写着一部又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一种新的姿态崛起于世界东方,在这片热土上,华夏儿女正在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坚信,凭借14亿民众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吾辈当自强不息,以史为鉴,开太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