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周末双休,好事还是坏事?

1

四川会理县一位高二家长公开表示,“孩子现在学习任务重,双休肯定有影响”,并喊话“都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望领导重视”

攀枝花市教体局回应,落实教育厅《四川省基础教育学校规范管理二十条措施》,明确“严禁学校利用双休日集体补课”,但提出“提倡学校根据家长需求做好服务”。

家长怕孩子“放两天假就掉队”,教育局嘴上说“不让补课”,但又留了个口子——如果家长实在想学,学校可以“灵活安排”。



自从高中双休的风开始刮,家长们的意见就分成两派:

一派咬牙掏钱转战校外培训班,周末带着孩子各种补课,查漏补缺,争分夺秒;

另一派硬扛压力让孩子休息,可看着别人争分夺秒的补课,又开始焦虑,别人在超车,别人家灯还亮着。

说白了:这场“周末双休”引发的战争,本质是教育内卷的“锅”甩不动了。学校被政策捆住手,家长被焦虑牵着走,最后全体卷入更疯狂的“地下补课潮”。

2

每次聊到学生压力,总有人搬出“我们当年”:二十年前的高中生,周末补课是标配,冬天教室冻得握不住笔,夏天汗珠子能把试卷洇透,不也熬过来了?

这话听着硬气,却漏算了最关键的变量——时代早变了。

那时候考个二本全家放鞭炮,现在985毕业生在招聘会上挤破头;

以前考不上大学还能接班进厂,如今送快递都要大专学历打底。

在卷娃路上的妈妈们,想法很实际,“不是非要逼孩子,是怕他连赛道都上不去。”



现在的孩子确实物质条件好了,护眼台灯、进口文具、名师网课要啥有啥,可精神压力也是指数级增长。

全家六口人围着孩子转,家长的大群小群里,每天都在探讨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周末本该补觉的时间被切割成一节又一节的课程。

这代年轻人,活成了精密运转的考试机器——零件越高级,损耗越惊人。

3

教育部门推行周末双休的本意是好的,想给紧绷的神经松松绑。

可政策落到现实,往往演变成新的修罗场。

高中学校周末校门紧闭,写字楼里却挤满了转战补习班的学生。

家长们左手拎着星巴克,右手刷着预约好的私教课,电梯里遇见熟人尴尬一笑:“孩子自己非要学”。

这种“剧场效应”愈演愈烈: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后面的人只能踩凳子。



攀枝花教体局的回应很微妙:“提倡学校做好服务”。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政策要守,需求要顾。

于是有的学校推出“自愿自习”,教室空调照开、老师“刚好”在办公室;

培训机构把广告语换成“周末能力拓展营”,价格翻倍照样爆满。

最苦的是普通家庭,咬牙跟着卷怕拖垮孩子,躺平又怕被甩出赛道。

就像很多家长焦虑的,“谁不知道休息好?但别人家的灯还亮着,我家娃敢睡吗?”

4

说句大实话:读书读到会解微积分,却学不会好好活着,这教育真算成功吗?

你看现在的高中生,能做三角函数题做得飞起,但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24.6%,相当于每4个孩子就有1个心理亚健康。

不少高中生求助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内容有“学业压力”,还有更多的求助涉及“生命意义缺失”。

有学生甚至说:“刷题到凌晨时,常想从窗户跳下去。”



都说“双减”是给孩子减负,可政策落地后孩子负担却不降反升,校内减轻的负担,校外都成倍的补上了。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考高分,上个好大学吗?显然不是。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的过程,而非训练考试机器。

如果教育只是盯着分数和排名,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和情感培养,那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就像在广西龙胜梯田参与稻作劳动的孩子,可能比死记地理课本更懂季风气候——他们通过亲身实践,理解了自然规律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周末在武汉长江边观鸟的学生,或许从此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与珍贵。



人这一辈子,考题可以不会做,但总得知道生病了要吃药,下雨天记得收衣服,遇到困难敢说“我需要帮助”。

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识,却是构成完整人格的基石。

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高智商病人”,而应该让他们先活得像个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有追求。

因此,当我们讨论高中周末双休是好事还是坏事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只会做题的机器,还是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完整的人?

答案不言自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