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病邪对人体的侵害与应对
在中华国学的浩瀚星空中,中医这颗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的磨砺,蕴含着深邃的智慧,精准地洞察着人体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其中,对于侵害人体的病邪的认知,犹如一幅细腻而宏大的画卷,徐徐展开,向我们揭示着生命健康与疾病抗争的奥秘。
外感病邪:自然失衡的侵袭
1、六淫之害
中医理论中,外感六淫首当其冲。所谓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它们本是自然界中正常的六种气候变化,在适宜的情况下,滋养万物,促进生命的繁衍生息。正如《黄帝内经》所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然而,当气候出现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便会转变为六淫,成为侵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风邪,在六淫之中可谓 “狡黠” 的先行者。《素问・风论》中讲道:“风者,善行而数变。” 它具有轻盈、善动、变化迅速的特点,常常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侵袭人体。比如常见的荨麻疹,患者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瘙痒难耐,而且这些风团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正是风邪 “善行而数变” 特性的生动体现。在古代,人们观察到春季多风,而此时各种疾病也容易多发,便认识到风邪的致病特点,《金匮要略》中就有相关记载,提醒人们在春季要注意防风邪侵袭。
寒邪,属阴邪,其性凛冽,最易损伤人体阳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寒主收引” ,它侵袭人体时,会使气血凝滞,经络收缩。以寒痹为例,患者常常会感到关节疼痛剧烈,屈伸不利,而且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这是因为寒邪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古代行军打仗,士兵们在寒冷的边疆,常常饱受寒邪之苦,许多人因此患上寒痹等疾病。医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应对寒邪的方法,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温阳散寒的方剂。
暑邪,是夏季特有的邪气,它具有炎热、升散的特性,且多挟湿邪为患。《素问・热论》中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中暑便是暑邪致病的典型表现。在炎热的夏日,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户外工作者,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体温升高、口渴、汗出、乏力甚至昏迷等症状。这是因为暑邪一方面耗伤人体的津液,导致口渴、汗出;另一方面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而挟带的湿邪又会阻碍气机的运行,引发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
湿邪,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湿胜则濡泄” 。当湿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身体困重,肢体酸重,头重如裹。比如在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人们常常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仿佛身上背负着沉重的东西。而且湿邪致病还会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黏腻不爽的特点,如大便溏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质稀等。湿性湿疹也是湿邪致病的一种体现,患者皮肤表现为水疱、糜烂、渗出,边界不清,瘙痒剧烈,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充分反映了湿邪黏滞的特性。
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在秋季,气候干燥,燥邪盛行,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等。秋季常见的燥咳,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伴有口鼻干燥、咽干等症状,这正是燥邪伤肺、耗伤津液所致。古代文人在秋季常常会有感而发,写下关于秋燥的诗词,同时医家们也认识到秋季要注重滋阴润燥,以抵御燥邪。
火(热)邪,为阳盛之气,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口腔溃疡反复不愈,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口臭、便秘等症状,就是火(热)邪上炎、灼伤津液的表现。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高热、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失眠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吐血、衄血等,这些都是火(热)邪致病的范畴。
2、疠气之猛
除了六淫,还有一种极具杀伤力的外感病邪 —— 疠气。它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在古代,疫病横行,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比如天花,患者会出现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继而在头面、四肢等部位密布痘疹。一旦疫情爆发,短时间内便会迅速传播,造成大量人口的伤亡。《温疫论》中对疠气所致疫病有详细的记载,指出其与一般的外感病不同,具有独特的致病特点和传播规律。医家们在与疫病的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如隔离患者、使用清热解毒辟秽的药物等。
3、内伤病邪:情志与生活的失衡
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正常情感反应。然而,《礼记・礼运》有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当这些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持久或突然,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这便是七情内伤。
喜,本为愉悦之情,但过度喜悦则可能伤心。《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科举不中,一朝中举,因过度喜悦而疯癫,这便是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从中医角度来看,过度喜悦可导致心气涣散,出现精神不集中、神志失常、嬉笑不休,甚至心悸、失眠等症状。
怒,是一种较为强烈的情绪。《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当人过度愤怒时,可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出现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甚则呕血、昏厥。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人在大怒之后,会出现胁肋部疼痛,血压升高,这就是怒伤肝的体现。
忧和思,虽有所不同,但过度时都会对脾胃造成损伤。长期忧愁的人,如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最终导致肺痨加重,出现咳嗽、咯血、消瘦等症状,这是忧伤肺的表现。而过度思虑的人,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整日为国事、家事操劳,思虑过度,在饮食上常常表现出食欲不振,这便是思伤脾的一个写照。
恐,会使人体的气机下陷。《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出现二便失禁、遗精、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比如在生活中,当人受到突然的惊吓时,可能会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这就是恐伤肾的一种表现。
饮食失宜
饮食,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饮食失宜却可能成为疾病的导火索。
过饥,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营养物质缺乏,气血生化无源。《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滋养,就会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营养不良的症状。在古代灾荒年间,许多百姓因饥饿而身体虚弱,易受各种疾病侵袭。
过饱,则会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食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暴饮暴食后,脾胃负担过重,就会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泄泻等食积症状。比如有些人在节假日聚餐时,过度进食,结果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这就是过饱损伤脾胃的后果。
饮食不洁,更是会引入毒邪或寄生虫,对人体造成伤害。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下痢脓血,或见头痛、发热、黄疸等食物中毒或肠道寄生虫病的症状。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因饮食不洁导致的疾病较为常见,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饮食偏嗜同样不利于健康。过食辛辣,会出现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等上火症状;过食肥甘厚味,易生痰湿,导致形体肥胖、头晕目眩、胸闷腹胀等;过食生冷,可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形寒肢冷等。比如一些人无辣不欢,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结果经常出现口腔溃疡、便秘等问题,这就是饮食偏嗜带来的危害。
劳逸失度
正常的劳动和休息,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但劳逸失度则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劳力过度,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会耗气伤形。《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 ,过度劳累可使人体出现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症状。古代的农民、工匠等体力劳动者,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人都落下了一身病痛。
劳神过度,主要损伤心脾。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过度思虑,会导致心血暗耗,脾气受损。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心脾两虚的症状。像古代的文人墨客,为了科举考试日夜苦读,很多人都因劳神过度而身体虚弱。
房劳过度,会损耗肾精。肾藏精,主生殖和生长发育,过度的性生活或手淫等,会导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男子遗精、早泄、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等肾虚症状。
而过逸,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正气虚弱。《吕氏春秋・尽数》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过逸之人往往容易出现身体肥胖、肢体软弱、动则气喘、心悸、自汗、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因长期久坐办公,缺乏运动,而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病理产物:疾病衍生的祸端
痰饮之扰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当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脾失运化,水湿不运;肾失气化,水液代谢失常时,均可导致水液停聚而成痰饮。
痰饮一旦形成,便会随气流动,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多种病症。根据其停留部位不同,症状表现各异。痰停于肺,可见咳嗽、咳痰、气喘;痰阻于心,可出现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留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例如,颈部的瘰疬,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伴有疼痛或压痛,这是痰凝气滞于经络的表现。在古代医案中,有许多关于痰饮致病的记载,医家们也总结出了一系列祛痰化饮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瘀血之患
瘀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原因包括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不足,血行迟缓;气滞则血液运行受阻,瘀积体内;血寒则血液凝滞,运行不畅;血热则煎熬血液,使血液黏稠,运行缓慢,甚至灼伤脉络,血溢脉外而形成瘀血。
瘀血阻滞经络,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组织得不到血液的濡养,进而引发各种病症。其临床表现为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夹有血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如女性痛经,月经颜色紫暗,有血块,腹痛拒按,就是瘀血阻滞胞宫的表现。古代医家在治疗瘀血病症时,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应对病邪:中医的智慧之策
面对诸多病邪的侵害,中医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药物治疗
中医根据不同的病邪性质,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针对六淫,治疗用药各有侧重。治风邪,常用防风、荆芥、羌活等祛风解表药,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常选用麻黄汤,该方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驱散在表的风寒之邪。治寒邪,用麻黄、桂枝、附子等辛温散寒药,如治疗寒痹的乌头汤,以川乌、麻黄等药物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治暑邪,用滑石、藿香、佩兰等清热解暑化湿药,如六一散,由滑石和甘草组成,能清暑利湿,常用于治疗暑湿病症。治湿邪,用苍术、厚朴、薏苡仁等燥湿健脾、利水渗湿药,如平胃散,以苍术、厚朴等药物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疗湿滞脾胃证。治燥邪,用桑叶、杏仁、沙参等清热润燥药,如桑杏汤,可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治疗外感温燥证。治火(热)邪,用石膏、知母、黄连等清热泻火解毒药,如白虎汤,以石膏、知母等药物清热生津,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
对于疠气,以清热解毒、辟秽化浊为主要治法。如治疗瘟疫常用的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等组成,可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同时,注重预防隔离,切断传播途径,这在古代疫病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针对七情内伤,根据不同的情志损伤和脏腑病机进行调治。疏肝理气以治怒伤肝,常用柴胡疏肝散;补养心脾以治思伤脾,常用归脾汤;滋养心肺以治忧伤肺,可用百合固金汤;补肾固精以治恐伤肾,常用金匮肾气丸等。同时,配合心理疏导,调整患者的心态和情绪,这与中医 “形神合一” 的理念相契合。
针对饮食失宜,治疗方法各异。过饥者,应合理补充营养,逐渐增加饮食量,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脾开胃的食物或药物,如山楂、麦芽、党参等。过饱者,以消食导滞为法,常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饮食不洁者,根据中毒或感染的情况,采用解毒、杀虫、止泻等方法,如服用马齿苋、白头翁等治疗肠道感染;服用绿豆、甘草等解食物中毒。饮食偏嗜者,调整饮食结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同时根据偏嗜所导致的脏腑阴阳失调进行调理,如过食辛辣者,可适当食用一些清热泻火的食物或药物,如苦瓜、菊花等。
针对劳逸失度,也有相应的调治方法。过劳者,根据劳力、劳神、房劳的不同情况进行治疗。劳力过度者,应注意休息,可适当服用一些补气养血的药物,如八珍汤等;劳神过度者,可服用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归脾汤等,并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房劳过度者,应节制房事,服用补肾固精的药物,如金锁固精丸等。过逸者,应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同时可服用一些健脾益气、促进气血运行的药物,如补中益气汤等,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针对痰饮瘀血,治疗也各有针对性。对于痰饮,根据其所在部位和性质进行治疗。如痰停于肺,治以宣肺化痰,可用二陈汤等;痰阻于心,治以豁痰开窍,可用涤痰汤等;痰留经络筋骨,治以软坚散结、化痰散结、化痰通络,可用消瘰丸等。对于瘀血,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根据瘀血的成因和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和方剂。如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用补阳还五汤;气滞血瘀者,治以理气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等。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 针灸方面,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特定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脏腑功能。治疗风寒感冒,可针刺风池、大椎、列缺等穴位,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祛风解表;大椎是督脉与诸阳经的交会穴,可振奋阳气、解表退热;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能宣肺解表、止咳平喘,三穴配合,疏风散寒解表效果显著。治疗寒湿痹证,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关元、气海为任脉穴位,能培补元气、温阳散寒;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可调理脾胃、扶正培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健脾利湿、通经活络,艾灸这些穴位可温阳散寒除湿,缓解寒湿痹证的疼痛。对于七情内伤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也可通过针灸相应的穴位进行调理,针刺内关、神门等穴位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疾,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可养心安神。针刺太冲、行间等穴位可治疗肝郁气滞,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能疏肝理气、平肝熄风;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可清肝泻火、疏肝理气。 推拿方面,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通过推拿按摩可缓解因劳力过度引起的肌肉酸痛,常用揉法、滚法、按法等手法放松肌肉,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疲劳。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可采用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手法,摩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按揉足三里可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推拿还可用于缓解情志不畅引起的身体不适,通过推拿胁肋部,可疏肝理气,缓解因恼怒导致的胁肋胀痛,手法以轻揉、舒缓为主,沿着胁肋部的经络走向进行推拿,帮助气机通畅。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在中医应对病邪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不同病邪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养,能起到辅助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对六淫,风邪侵袭时,可适当食用生姜、葱白等辛温发散之品,生姜红糖水具有发散风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有助于发散风邪,缓解感冒初起时的症状。寒邪致病,宜食用温热性食物,羊肉、桂圆等具有温中暖肾、益气补虚的功效,适合阳虚体质者在寒冷季节食用,帮助抵御寒邪。暑邪为患,可多吃绿豆、西瓜、冬瓜等清热解暑、利水渗湿的食物,绿豆汤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西瓜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冬瓜有利水消肿、清热化痰的作用,可帮助减轻暑湿症状。湿邪较重者,可食用薏米、芡实、白扁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薏米粥、芡实山药粥等能健脾益胃、祛湿止泻,改善身体困重、大便黏腻等症状。燥邪伤津,可多吃梨、百合、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梨汤、百合银耳羹等能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缓解燥邪伤肺引起的干咳少痰、咽干口渴等症状。火(热)邪致病,可食用苦瓜、绿豆芽、芹菜等清热泻火的食物,苦瓜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明目的作用,可帮助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火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针对七情内伤,根据不同的情志损伤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喜伤心者,可适当食用莲子、桂圆等养心安神的食物,莲子具有养心安神、益肾涩精的功效,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莲子粥、桂圆红枣汤等有助于缓解心气涣散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状。怒伤肝者,可食用玫瑰花、枸杞等疏肝理气的食物,玫瑰花茶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作用,枸杞菊花茶能清肝明目、滋补肝肾,可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烦躁易怒、胁肋胀痛等症状。思伤脾者,可多吃山药、红枣、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物,山药红枣粥、小米南瓜粥等能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改善因过度思虑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忧伤肺者,可食用百合、银耳等润肺止咳的食物,百合固金汤以百合、银耳等为主要食材,能滋养肺阴、止咳化痰,缓解因忧伤过度引起的咳嗽、气短等症状。恐伤肾者,可食用黑芝麻、核桃、黑豆等补肾的食物,黑芝麻糊、核桃粥等能补肾固精、强筋健骨,改善因恐惧过度导致的腰膝酸软、遗精等肾虚症状。
针对饮食失宜,过饥者,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瘦肉粥、鸡蛋羹等富含蛋白质和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可帮助身体恢复元气。过饱者,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消食作用的食物,山楂、萝卜等能消食导滞,山楂茶、萝卜汤等可缓解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等食积症状。饮食不洁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对于轻度肠道不适,可饮用淡盐水、米汤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饮食偏嗜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偏嗜食物的摄入,增加其他种类食物的比例,同时根据偏嗜导致的身体不适,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过食辛辣导致上火,可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饮用绿茶等清热降火的饮品。
针对劳逸失度,过劳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根据不同的劳伤情况进行饮食调理。劳力过度者,可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能补充体力,促进身体恢复。劳神过度者,可多吃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莲子、酸枣仁、牛奶等能养心安神、缓解疲劳,莲子粥、酸枣仁汤等可帮助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状。房劳过度者,可食用一些补肾固精的食物,芡实、莲子、海参等能补肾益精、固涩止遗,芡实莲子粥、海参汤等可缓解腰膝酸软、遗精等肾虚症状。过逸者,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同时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进食油腻、高热量食物,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粗粮、蔬菜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预防因过逸导致的肥胖、消化不良等问题。
针对痰饮瘀血,痰饮患者,可食用一些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食物,陈皮、茯苓、冬瓜等能燥湿化痰、利水渗湿,陈皮茶、茯苓粥、冬瓜汤等可帮助缓解咳嗽、咳痰、胸闷等痰饮症状。瘀血患者,可适当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山楂、黑木耳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山楂片、黑木耳汤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肿块等症状。
中医对侵害人体病邪的认识和应对,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体系,它融合了国学的智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外感病邪到内伤病邪,再到病理产物衍生的病邪,每一种病邪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而中医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在生活中,我们应遵循中医的理念,顺应自然,调和情志,合理饮食,适度劳逸,以增强自身的正气,抵御病邪的侵害,维护身体的健康与和谐。同时,中医这一国学瑰宝也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