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个毛!根本没有改变!根本原因在于,民国革命根本并不彻底。严格来说,北伐战争仅仅推翻了直系军阀的统治。至于其他派系,不过是换了个名号。就拿阎锡山来说,早些年他和直系军阀吴佩孚一同攻打国民军,后来却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一枪未发东北军就改编为东北边防军。更不用说,滇系、川系、马家军等,都直接接受了国民党政府的招安。表面上,北伐势如破竹,实际上很多军阀并未遭受实质性损失。

到1928年,民国形成了六大军阀势力:阎锡山掌控山西,冯玉祥盘踞河南,李宗仁占据两湖,李济深控制两广,张学良统治东北,蒋介石虽为南京政府首脑,实际控制区域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了安抚这些军阀,南京政府不得不在开封、太原、武汉、广州设立四个政治分会。美国学者评价,这不过是军阀政治的延续。中央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大军阀,常常任命自己的亲信为辖区内的省主席,这与过去的督军制并无二致。1929年10月,国民政府17名委员中,有8人是手握重兵的将领。



当然蒋介石也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国民党通过《整理军事案》,宣称要废除旧制度,强调军政军令必须统一,并取消各地政治分会。为了推行这一方案,1929年1月,蒋介石召开全国编遣会议,试图对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进行编遣。由于第一集团军由蒋介石直接掌控,这一举措引起了李宗仁、阎锡山等军阀的强烈不满。会议还未结束,这些军阀大佬便愤然离场,丝毫不给蒋介石面子。

既然谈不拢,那就只能靠打。于是蒋介石决定先拿桂系开刀。桂系的李济深、黄绍竑占据两广,李宗仁控制两湖,白崇禧则盘踞河北,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此外,张学良表面上对蒋介石还是忠诚,且冯玉祥与阎锡山矛盾重重,于是这时攻打桂系最为有利。



蒋介石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稳住南方。他将李济深诱骗至南京并扣留,随后派胡汉民安抚李济深的部下。胡汉民一手提拔的陈济棠最终妥协,表示拥护中央;第二步,平定北方的白崇禧,白崇禧的部队多为收编而来,原领导人是唐生智,蒋介石将唐生智派往河北,唐生智的旧部纷纷倒戈,白崇禧的势力因此瓦解;第三步,对付两湖地区的李宗仁,蒋介石找到李宗仁主力第七军第一师师长的表哥余作柏,在第一师与中央军即将开战时,第一师突然倒戈,桂系瞬间溃败。

1930年,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张发奎、石友三等地方实力派,展开了多次内战。在这些战争中,各方势力反复无常。例如,帮助蒋介石策反桂系的余作柏,到了广西后便反叛;阎锡山起初接受蒋介石授予的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职,协助蒋介石对付冯玉祥,两个月后却也起兵反叛。



这场军阀混战,最终以中原大战的结束而告终。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帮助蒋介石取得了胜利。作为回报,蒋介石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交给张学良管辖。然而,正是由于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东北防务空虚,导致日寇有机可乘,这也是造成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