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留下了非常浓重的色彩。
1936年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就是由宋子文出面进行谈判,才敲定了国共停止内战,开启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计划。
只不过,宋子文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也是宋子文在国民政府之中“地位高低”的阴晴表,宋子文是个高材生,他有很多思想与蒋介石的落后封建思想相左,所以在上世纪的40年代末,宋子文和蒋介石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蒋介石不重用宋子文了,吴国桢这个时候就给宋子文建议:
“不如去找你的妹妹宋美龄,让他在蒋介石旁边吹吹枕头风”。
可谁料到,宋子文一听这话就立马摇头:
“这种事,我干不出来。”
其实相比自己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不顺利,宋子文更无奈的是自己和妹妹宋美龄之间的关系也不太顺利,宋子文之所以说不愿意去“求”妹妹宋美龄,就因为宋美龄很多时候偏袒了姐夫孔祥熙,宋美龄的偏袒,让宋子文非常不满。
其实宋子文这个人,性格非常地孤傲,在与人日常的相处之中,往往都是别人要照顾她的感受,他很容易被别人得罪,归根结底,就是自身太过敏感,而他这种孤傲的性格养成,跟他过去多年接受的教育以及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宋子文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幼年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他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潜心钻研财政与经济理论。
在当时的中国,像他这样的人才非常的少,人才的稀少导致他在哪里都会被奉为座上宾,渐渐的,宋子文就养成了孤傲的性格。
1917年,宋子文学成归国,他带着一身西方知识,投身实业,他首先在汉冶萍煤铁公司担任秘书,每天伏案处理账目,核对收支,熟悉企业的运作。
1923年,孙中山注意到他的才干,邀请他担任私人秘书。
就这样,他走进了孙中山的办公室,接过文件,开始协助处理政务,从此,他步入政治舞台,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仕途。
宋子文率先接手筹办广州革命政府的中央银行,他担任首任行长,他每天都坐在简陋的办公室内,翻阅账簿,制定章程,他整顿混乱的财政体系,清理冗余开支,确保资金流向革命事业。
他还兼任广州军政府的财政部长,亲自与商人谈判,筹集款项,为孙中山的军队提供支持,后来,他协助蒋介石北伐,他奔走于银行与军营之间,计算军费需求,调拨物资,确保北伐顺利推进。
1928年,蒋介石完成北伐,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重用下,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签署文件,规划财政政策,他还担任中央银行总裁,两次代理行政院长,处理政务繁忙而有序。
而宋子文的努力,为国民政府搭建起财政框架,在当时也为蒋介石的政权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
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先进的人才较少,在这种高层的政治圈子中,宋子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受欢迎,所以宋子文的才华并未带来顺畅的道路。
比如他与蒋介石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潜伏着裂痕。
他追求现代财政体系,注重预算平衡与经济长远发展,他对助手说:
“财政需有章法,不能随意挥霍。”
但是,蒋介石却以军事为重,急于扩张权力。
他常对宋子文说:
“军费是首要,其他可以缓一缓。”
两人理念的分歧,在1928年至1933年的六年间,逐渐演化为难以调和的矛盾。
宋子文与蒋介石的冲突,在他四次辞职中清晰显现。
宋子文的第一次辞职发生在1929年8月。
当时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旨在削减军队,节省开支,而宋子文满怀期待,准备以此减轻财政负担,他坐在会议室中,翻开预算表,向与会者阐述节约计划。
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各自守住私利,谁也不愿裁减自己的部队,他们争论不休,推诿责任,会议结束,非但未减少军费,反而让开支激增。
宋子文深感失望,他走进蒋介石的办公室,说:
“财政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
说完之后他递交辞呈,收拾行李,离开南京前往上海,蒋介石得知消息,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外交困难、编遣将始之时辞职离京,有责规避。一家如此,一国亦如此。”
蒋介石在日记中讽刺宋子文逃避责任,但他还是派人前往上海劝说,宋子文收到信后,返回南京复职。
宋子文的第二次辞职在1931年12月。
蒋介石因政治压力下野,宣布辞去职务,宋子文为表明忠心,走进办公室,写下辞呈,辞去行政院副院长和财政部长职务。
他对秘书说:
“我与蒋共进退。”
但继任者孙科(孙中山先生的儿子)与黄海梁接手政务后,无法应对财政难题,孙科坐在行政院,翻阅账目,却找不到资金来源,黄海梁走访银行,却筹不到款项,一个月内,两人双双辞职。
这个时候,南京政府又只好派人找到宋子文,请他回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他回到南京,与蒋介石再度携手合作。
宋子文第三次辞职发生在1932年6月。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局势紧张,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优先“剿共”,要求增加军费,他走进宋子文的办公室,递上一份军费清单,说:
“剿共是当务之急,财政要支持。”
宋子文却反对,他坐在椅子上,翻开地图,指着东北说:
“抗日更紧迫,应停止剿共,集中力量对日。”
这个时候也是宋子文反对内战,提倡一致对外的开始,但蒋介石显然不可能同意这种观点,于是乎,两人争执不下,声音在房间内回荡。
宋子文走出办公室,公开批评蒋介石的政策,他对记者说:
“共产党问题应通过政治与经济手段解决,军事征伐劳民伤财。”
说完之后,他递交辞呈,再次离开南京。
宋子文这一次辞职,让蒋介石都非常愤怒,蒋介石在公开场合怒斥他“故意装腔”,不过蒋介石也深知宋子文的重要性,于是他又派人劝说,同时削减部分军费,宋子文才勉强复职。
宋子文的第四次辞职在1933年10月,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
那年夏天,宋子文出访欧美,试图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他这一次乘坐轮船,穿越大洋,与欧美官员会面,商谈援助事宜,但他未料到,蒋介石趁他不在,挪用预算用于新一轮“剿共”。
宋子文回国后走进财政部,翻开账簿,发现资金流向异常,他找到蒋介石,质问:
“你为何滥用财政?”
蒋介石坐在沙发上,指责他不顾大局,说:
“国家需要稳定,军费必须优先。”
宋子文愤怒地回应:
“这样的财政我无法容忍。”
两人争吵激烈,宋子文摔下文件,辞去财政部长及行政院副院长职务,他召开记者会,否认健康问题,私下对胡汉民吐露:
“我要做人,不做狗。”
这次,蒋介石未再挽留,两人的关系陷入冰点。
宋子文辞职之后,蒋介石立马让姐夫孔祥熙代替的宋子文,国民政府也开始了最腐败最黑暗的岁月,宋子文虽然是蒋介石的忠实战友,但是宋子文的出发点依旧是为国家服务的,还是为人民着想的,最起码他会让蒋介石停止内战,把政府开支拿出来改善国家。
孔祥熙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污头子”,他侵吞大量国家财产,蒋介石的下台,跟孔祥熙有着很大的关系。
1933年辞职后,宋子文被蒋介石冷冻六年。
他离开南京,搬到上海,过起低调的生活。
他不再参与政务,偶尔与友人聚会,谈及国事时,语气中透着无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宋子文得知消息,立即收拾行囊,乘车赶往西安,他走进谈判室,与张学良、杨虎城会面,商讨释放条件。
他对张学良说:
“国家需要蒋总司令,请放人。”
经过多日斡旋,蒋介石获释,宋子文陪同蒋回到南京,蒋在公开场合对他表示感谢,却未予重用,他对宋说:
“你先休息一段时间。”
宋子文点头,回到家中,但心中其实五味杂陈。
1940年,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连连失利,迁都重庆,蒋介石的“联苏制日”策略失败,苏联未予援手,他转而寻求欧美支持,想到宋子文的英语能力和国际人脉。
他召见宋子文,说:
“你去华盛顿,代表我与美国交涉。”
宋子文点头应允,收拾行李,乘飞机前往美国,他抵达华盛顿,租下一栋公寓,开始工作,他走访白宫,与罗斯福会面,商谈贷款事宜,他拜访财政部、国防部,递交申请,阐述中国需求,六个月内,他为中国争取到2500万美元贷款。
他随后奔走于英国,与官员谈判,获1000万英镑援助。他还推动一亿美元贷款的签署,确保资金到位。
宋子文成立国防供应公司,负责中美物资合作,他邀请陈纳德、罗斯福的叔叔德拉诺等人加入公司,他在会议室中,指着地图说:
“这些物资将支援抗战前线。”
宋子文的这个公司高效运作,为中国运来军需品,缓解了财政与军事压力,他的努力让蒋介石刮目相看,两人的关系暂时缓和。
也是宋子文在美国所做到的一系列效果赢得蒋介石的信任。
其实光靠在美国的表现,宋子文也可以重新回到国民党的中枢,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又闹出了新的事情。
1942年,蒋介石对史迪威的不满加剧,他认为史迪威傲慢,且与延安共产党过从甚密,他发电报给宋子文,说:
“史迪威必须撤换。”
而宋子文接到电报后,就走进了美国国务院,与官员商谈,他拜访罗斯福,递交备忘录,请求更换史迪威,他对罗斯福说:
“史迪威与蒋总司令不和,影响战局。”
经过多月努力,1943年9月,他达成协议,他发电报给蒋介石,说:
“已不惜一切代价促成此事。”
其实办成这件事情,宋子文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他也以为回国之后,蒋介石会因此重用他,因此,他满怀期待返回重庆。
10月的某一天,回到重庆的宋子文走进蒋介石的住所,与蒋介石共进早餐。
但在饭桌上,蒋介石却说:
“史迪威暂留,中缅战局需要他。”
听到这句话,宋子文立即放下筷子,震惊地说:
“我费尽心力说妥,你却反悔?”
蒋介石拍桌而起,摔碎饭碗,说:
“你服从命令!”
宋子文愤怒起身,摔门离去。
随后,蒋介石下令软禁他三月,他被困在重庆住所,不准外出,不准参与公务。他坐在窗前,望着外面的山峦,心中满是屈辱,他被迫写下“悔过书”,这封悔过书被蒋介石读后,才允许他参加1944年新年团拜,他才重回公众视野。
在蒋介石和宋子文的矛盾之中,宋美龄没有怎么帮过宋子文,很多时候,宋美龄也要求哥哥放下原则,帮助蒋介石,这是宋子文最愤怒的地方所在,在宋子文看来,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一直都把他当作仆人,这是宋子文最接受不了的地方。
所以宋子文即便不被重用,也不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权力,他想要的,只是用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惜,像宋子文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根本不会被权力所看重,最终也只能靠边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