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立即将日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动诉诸国际联盟裁决。中国驻国联代表团的外交工作很有效果。由于他们的努力,国联于1931年10月4日通过决议案,要求日军于11月16日前撤退。中国政府为此成立了接收委员会。旦日本军队不仅没有移交一寸占领的土地,关东军反而在11月又进窥黑龙江省。
日军对嫰江大桥的守军发起总攻,他们在这里遭到中国军队强有力的阻击
嫩江大桥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县,洮昂铁路通过它跨越嫩江,然后通向省城齐哈尔。口口声声维护条约权利的日本人的势力从来也没有伸展到黑龙江,但为实现全盘控制东北,侵略者赤裸裸地伸出魔爪。此时,他已经不在乎什么借口了。
1931年11月4日,1300多名日军借在嫩江修桥的机会突然在7架飞机掩护,和4列铁甲车、数门山炮配合下,向江桥和大兴车站发起猛烈攻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马占山命令守军还击。日军的进攻被击退。最艰苦的战斗是在6日,日军反复进攻,死伤较重。
日军收葬在大兴被杀死的士兵尸体
4日到7日,日军死亡167人,伤600余人,伪军死伤700余人。这是日军在占领东北过程中遭遇的最大损失。果敢的行动使得马占山将军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皆知的民族英雄。
马占山撤离大兴一带后,日军越过嫰江向东北北部进犯
日军调集13000名重兵,由第二师团长多门亲自指挥,在三间房等地与马占山部展开激战,直到18日夜,马占山和他的部队撤离战场,退向齐齐哈尔,19日,又向偏僻的海伦、克山转移。
1931年中国的抗日英雄马占山
黑龙江的沦陷使张学良将军极为沮丧。11月22日,他发表宣言,表示对国联权威的忧虑和失望。他感慨地说:“予实不解世界对于国联盟约、非战公约及华盛顿公约之将来持如何感想,抑此三种维持和平之公约,均将置之于废纸堆中乎。”
张学良的上司蒋介石的处境则更加狼狈。黑龙江的危机使得一度有所缓和的学生运动再次爆发。但事实上他既没有意愿,也没有准备去发动对日战争,在冲突的旋涡中,他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他的对日不抵抗的态度正好成为政敌严厉攻击的靶子,在国民党重新讨论统一的时候,广东方面把解除蒋介石的权力作为与南京政府重修旧好的交换条件。12月15日,蒋介石宣布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和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职务,22日离京,偕宋美龄回到了他的老家浙江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