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6日,山西五台县永安村的徐家大院里挤满了人,乡亲们满脸期待,伸长脖子看着那个多年未见的人。

徐向前,时任军委委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离家十一年杳无音讯,大家都以为他早就不在了,甚至有传言说他变成了“怪物”,可吓人哩!



徐向前故居

“银存(徐向前乳名)呀,让我好好看看,人家说你长了红头发、蓝眼睛?”一个老太太挤到最前面,仔细打量着徐向前。

徐向前一听,立马就反应了过来,看来周总理叫他回来是对的,随即逗趣儿地回答了老太太的疑问。

乡亲们听完后哈哈大笑,徐向前被围在中间,感动之余心情复杂。

十一年,他失去的又何止是和家人相处的时光,还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岁月里,他的回家次数甚至只有三次……

舍家为国:为革命背井离乡

徐向前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家,是1926年。



这一年,徐向前正处于人生中的分水岭,他在有着“第二黄埔”之称的武汉军校工作,是一队队长,拿着高工资,心中却充满了迷茫。

在此之前,徐向前是拥护三民主义的,他希望三民主义能带领中国实现独立富强,但近几年,他在外面颠沛流离,见惯了国民党的腐败。

所以,他又不确定了:三民主义,真的是正确的道路吗?

后来,徐向前在军校接触到了很多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有了清晰的认知,这时候,他就开始思考:究竟是三民主义好还是共产主义好?

可是,还没等徐向前思考出个所以然来,蒋介石就策划了“中山舰事件”,以他为首的新右派们,彻底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精神。



中山舰事件

徐向前失望透顶,这下好了,也不用再思考谁更适合中国了,三民主义都没了,还纠结个什么劲?

心灰意冷的徐向前和几位老乡回到老家,商量着怎么联系共产党。

此时,徐向前已经结婚生子,家中有年迈的父母,还有年幼的女儿,按说,他是不会再离开家乡了,毕竟他的家人很需要他。

可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徐向前在家只待了十天。

成功联系上共产党后,徐向前就收拾行囊,在党的指示下前往鄂豫皖苏区,参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创建工作。

离开家之前,徐向前深深地看了一眼父母亲人,此去山高水远,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也不知他能不能活着回来,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既然选择了共产主义,就要为之奋斗一生,流尽最后一滴血。



徐向前大步朝前走着,没有回头,他从山西走到鄂豫皖大别山,走到川陕根据地,走到荒无人烟的大西北。

他率领红军,将十余万国民党军队灭于麾下,在荆棘丛生的险境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走出了一个红光耀耀的光明前程。

十一年弹指一挥间,因局势紧张,事务繁忙,徐向前没有往家乡寄过一封信,更没时间回家看一眼。

在那个小村庄里,他的爹娘逐渐老去,他的女儿在没有父母陪伴的岁月里孤独地长大。

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更是听信了国民党散布的谣言,认为徐向前是“匪首”,长相可怖,“红头发、蓝眼睛”,吓人得很!

徐向前就是在这样一个诡异的舆论环境下回乡的,当时,他完成了和阎锡山谈判的任务,便想着回老家看一看。



阎锡山

值得一提的是,事业狂徐向前一开始是没打算回家的,还是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轮番劝说,他才准备回去。

“回家也是工作嘛,五台山区战略地位重要,是我们下一步开展游击战争的基地之一,你去走一趟,能扩大党的影响,为将来开展工作做点准备。”周恩来对徐向前说。

彭老总也在旁边附和:

“你和家人离别多年,回去看看,合情合理,不能让人家说共产党不讲人情嘛!”

说完,彭老总大手一挥,大方地让供给部拿出六60块大洋给徐向前,作为给老人家买礼物的“经费”。

于是,徐向前就带着喜悦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打算在探望亲人的同时,给老乡们做一下思想工作,破除共产党被妖魔化的谣言。



徐向前元帅

这样想着,徐向前干劲满满,期待万分,他不知道的是,这次回乡,他会得知一个让他痛彻心扉的噩耗……

无限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

9月16日早上六点,徐向前和警卫员出发前往永安村,路过东治镇时,徐向前去拜见了一下岳父,两人到达永安村,已是下午了。

看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徐向前感慨万千,一向话少的他打开了话匣子,絮絮叨叨地和警卫员说起了童年的事。

比如在哪座山砍柴啦,在哪亩地干活儿啦,东冶的白菜、建安的大米、台山的蘑菇,徐向前一说就停不下来,语气中全是怀念。

谈话间,两人很快就走到了村子里的小道上。



这条小道,徐向前小时候经常走,虽然现在有些变化,但大体上,他还是能认出来的。

徐向前正打算说说这条小道,就被前面的一位老人吸引了目光。

老人看上去六七十岁,两鬓斑白,步履蹒跚,正扛着一个大袋子,吃力地往前走着。

徐向前看着老人的背影,越看越眼熟。他快走几步上前,发现这个老人就是他的老父亲!

“大大(爸爸)。”徐向前不敢置信地轻唤。

老人停下脚步,打量着这两个陌生的军人,他觉得其中一人很眼熟,但实在想不起这是谁了。

大大,我是象谦啊。”见父亲都不认识自己了,徐向前心酸得差点掉泪。



图片来源网络

听到“象谦”二字,老人才回过神来,泪水夺眶而出。

警卫员接过徐父肩膀上的大袋子,徐向前则紧紧握住父亲的手,迫不及待地问:

“娘还好吗?”

徐父用衣袖擦了擦眼泪,神色悲怆:

“她头年就过世了。”

徐向前如坠冰窖。三年前,他忙着带领红四方面军粉碎国民党的“六路围攻”计划,他没想到,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时,他挚爱的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

徐向前扶着父亲往家里走去,脚步沉重了很多,走进儿时的院子,他看到了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庞。这是得知消息后,从村子里赶来的乡亲们。

徐向前住在外村的两个姑姑也来了,一大群人,把徐家的院子挤了个满满当当。



图片来源网络

徐向前站在人堆里,坦然地接受众人的打量,乡亲们的问话,他也不厌其烦,一一回答。

村民们看着好脾气的徐向前,心里犯嘀咕,不是说他变成了什么“匪”,长了“红头发蓝眼睛吗”?怎么看起来不是这样的?

一位老太太就比较直,直接问徐向前是不是“怪物匪首”,徐向前哈哈一笑,调侃道:“那你还来看我,不怕把你吃了哇。”

村民们被逗笑了,什么“怪物”,什么“匪首”,这就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银存,错不了。

气氛再次欢快起来,一片笑声中,徐向前的姑姑看着衣衫破旧的侄儿,心疼得眼睛都红了。

不是说银存当了共产党的大官儿了吗?怎么如此寒酸?入秋了还穿这么薄,可别冻着了。

这样想着,姑姑就开口说道:

“银存,天快冷了,看你这衣服怎能过冬,姑姑你做条棉裤吧!”



图片来源网络

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徐向前心中暖暖的,他温和地笑着:

“姑姑,就怕你做不起呀。”

姑姑听了很疑惑。自己虽穷,一条棉裤还是拿得出来的,有什么做不起的?

徐向前意味深长地说:

“姑姑,我们是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有好几万人,他们穿的和我一样,要做就得一起做呀,光我一个人穿暖了怎么行呢!”

姑姑是个聪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徐向前的用意,老百姓都知道八路军共产党,但对他们了解得不多,下意识地就认为他们和国民党一样,都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那一类人。

果然,徐向前说完后,乡亲们就沉默了,徐向前衣着朴素,浑身上下都写着穷酸二字,和那个阎锡山根本没法儿比。

要知道,阎锡山每次回乡带的东西,多得都要用车拉,阔气得很!



这下子,乡亲们明白了:原来共产党和国民党不是一路人哇!这样一看,还是共产党顺眼!

于是,徐向前成功为共产党刷了一波好感度,接着,他再接再厉,又说起了团结抗日的事。

“……不要怕日本强盗,老百姓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支援八路军抗战。”

徐向前鼓励道,他的话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住了害怕的老百姓。

这场大规模的重逢一直持续到深夜,等大伙儿都散去之后,徐向前才有时间和家人闲话家常。

这些年来,虽然徐向前不在家,但徐家人生活得还算不错,阎锡山看在同乡情谊上,没找过徐家麻烦,反倒是蒋介石派两个副官来了一次,询问徐向前的下落,被徐父挡了回去。

“象谦,你这条路走对了!”徐父说。



得到家人的肯定,徐向前很欣慰,但随即,这种欣慰又被失落和悲伤取代:他想到了母亲。

从嫂嫂和姑姑口中,徐向前才知道,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经常呼唤他的名字,但老人一直到去世,都没能等来自己的孩子。

徐向前悲痛欲绝,这一晚,他在母亲的灵柩前站了大半夜,久久不愿离去。

小时候,徐向前的父亲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和徐向前朝夕相处的只有母亲,多年来,她以身作则,教会他善良,教会他勤劳,教会他爱护他人。

可是,这样好的母亲,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何其悲痛!

徐向前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他收拾好心情,前往沱阳学堂,准备做一件大事。



此时,学堂里已经坐满了特意赶来的工农商学各界人士,人都到齐后,徐向前作了一次关于抗战形势和共产党政策方针的专业报告。

“抗日是全民族的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光靠八路军的力量还不够,要靠全体人民。八路军要在五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五台人民一定要充分动员起来,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来……”

徐向前慷慨激昂,振臂高呼,一时间,现场掌声雷动,群众抗日信心大增,青年们纷纷跑上台,报名参军。

徐向前的抗日宣传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也不能再多留了,战事紧张,他要尽快归队。

9月20日,徐向前踏上了回太原的路,本以为这次又要很久才能回来,但一个月后,他又站在了熟悉的小道上。



原来,十月份的时候,中央命令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去太行山区发动群众抗日,在一二九师担任副师长的徐向前率七六九团一路南下,于10月27日走到了永安村附近。

部队里的干部都知道徐向前是永安村人,既然都到这儿了,不如就去副师长家看看呗。

于是,徐向前就请了团里的干部到家中吃午饭。

徐父见到儿子又回来了,喜不自胜,连忙张罗了一顿好饭,农家贫苦,最好的饭菜就是莜面窝窝和羊肉山药。

吃完午饭后,徐向前和家人说了一会话,就又要离开了,徐父舍不得儿子,佝偻着身躯,将他们送到村口。

一路上,徐父的话很少,只有泛红的眼眶昭示着他不平静的内心,他很清楚,自己时日无多,这次分离,恐怕就是永别了。

思及此,徐父心中涌现出了无限不舍,眼睛里泪花闪烁。

徐向前不知道父亲心中所想,他还盘算着,下次再抽时间来看父亲。

“大大,回去吧,以后我还会回来看你的。”徐向前说。

徐父点点头,什么也没说,他怕一出声,就忍不住哭出来。模糊的视线中,儿子的身影越走越远,最后再也看不见。

这是父子俩最后一次见面。

不久之后,日军占领了永安村,徐父被日军当作重点抓捕目标,为了躲避追捕,村民们将他藏在一座寺庙中,隔几天就派人去照顾他,给他送些食物。



徐父年纪大了,身体本就不好,家乡沦陷的苦闷和骨肉分离的痛苦加剧了他的病情,最终,这位老人病逝于寺庙中,没能等到儿子凯旋的那一天。

父母接连离世,都没能见最后一面,徐向前有多遗憾可想而知,他把一腔悲痛化为战斗的动力,在养育他的三晋大地上浴血奋战,屡建奇功。

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哪怕身体抱恙,徐向前也不下火线,为山西的独立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子欲养而亲不待,他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只能让家乡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陪伴家人的时间多了起来,得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没能见上父母最后一面,还是成为了他最大的遗憾和伤痛。



徐向前三次回乡的故事,深刻诠释了一位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大丈夫既已许国,难以许家,当徐向前加入共产党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他要对不起家人。

其实,不仅仅是徐向前,大部分革命者都经历了家庭破碎,骨肉分离的痛苦,就连毛主席也不例外,他们将肉体和灵魂都献给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为新中国的独立解放燃烧一生。

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取大义,他们的功绩足以彪炳千古,他们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参考文献:

1. 《先锋队》-徐向前三次回家乡
2. 共产党员网-徐向前:跟共产党革命到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