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深得群众拥护,又是张作霖极为看重的五虎将之一:姜登选。被活活闷死于棺材之内,这其中是什么原因,是因什么引发的惨案?让我们来回看一下历史!



张作霖手下“五虎将”,分别是张宗昌、李景林、韩麟春、郭松龄以及姜登选。

当然千人有千性,这五虎将性情也各不相同,张宗昌粗鲁放纵;李景林圆滑狡诈;韩麟春老奸巨猾;郭松龄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而姜登选重义且轻利,为人十分豪爽,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最重要的是,他对张作霖是忠心不二。

那么,这五虎将之间又有什么恩怨情仇呢?

1907年,郭松龄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毕业,上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在职期间,其带兵严谨,勤于职守,受到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正因如此,郭松龄便追随朱庆澜左右。



1911年,担任四川陆军统领的朱庆澜,在四川同盟会统制程潜的推荐下,结识了刚满三十岁的姜登选。

同年,程潜回家奔丧,把同盟会的相关工作托付给姜登选。还特意对朱庆澜说,姜登选是个值得信任之人。

因由此,朱庆澜与姜登选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两人均归于奉系,开始为张作霖效力,但这以后两人逐渐产生了矛盾。

姜登选归于奉系,,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结识的一个后来成为张作霖心腹的人:杨宇霆介绍的。



1922年,在杨宇霆的推荐下,姜登选辞去总统府咨议职务,加入奉军,担任奉军总参议。

而郭松龄在1912年时,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返回奉天,经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过的同学介绍,担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正式加入奉军。

后来,郭松龄认识了张学良,这个人对他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1922年姜登选正式进入奉系,郭松龄在张学良的推荐下,已任第八旅旅长职务,并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了司令部。



两人同在奉军,就算没有太多感情,也不应有大的矛盾吧?可仅仅加入奉军3年,也就是1925年,郭松龄就公然处决了姜登选,这是为什么?

这说来话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张学良、郭松龄率奉军第3军从正面仰攻直军,由于直军居高临下,导致奉军一度损失惨重。

之后,韩麟春、姜登选率领奉军第1军,在长城九门口的直军守备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对九门口发动攻击并占据九门口。

之后,在奉军内部会议上,张学良就提出,现在形势大好,应该从山海关正面战场调出五个团的精锐,来增援韩麟春、姜登选。

韩麟春不愿郭松龄来“抢功”,不同意此提议。



最后,韩麟春和姜登选不得不同意张学良的安排,因此说了几句风凉话,意思是郭松龄就可以就此来立功了。

郭松龄这个人心胸狭隘,听不得这种风凉话,怒气冲冲的对韩麟春和姜登选说,他不来抢功,自己从山海关正面打,说完负气离开。

而姜登选看不下去,认为郭松龄这是擅离职守,也是胆大妄为,于是到张作霖处告了郭松林一状。

后来在张学良的周旋之下,张作霖对于此事也没追究。但,郭松龄却恨上了姜登选。

不久,郭松龄反咬一口,告了姜登选一状,理由是姜登选的部下陈琛,不听调遣,因此上报张学良,并坚持要将陈琛就地正法。



虽然陈琛有不听调遣的举动,但罪不至死。因此,姜登选多方为部下辩解,希望能保住陈琛性命。

姜登选亲自找到张学良,痛哭失声,让张学良出面,命郭松龄放过陈琛。

经过这事,他和郭松龄之间彻底绝交,而且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后来,因为封赏问题,郭松龄更恨姜登选。

奉军胜利后,张作霖原计划派姜登选接手扬州,郭松龄接手安徽,但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宠信,也想要个地盘,因此,他就去了扬州。

姜登选没办法去扬州,只好去了安徽。

姜登选去安徽,郭松龄却没有地方可去,这使其更为恼火,在恼恨张作霖的同时,连带着更恨“占了他位置”的姜登选。

从此他俩水火不容!



第一次直奉战争,直胜奉败。张作霖便在内部开始了一场大整顿,曾经跟着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派由于安于享乐,逐渐被更有能力的士官派替代。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杨宇霆。

作为杨宇霆的同学,姜登选也是士官派的核心成员,杨宇霆深受张作霖信任,整体士官派也跟着沾光。

而另一边便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

“陆大派”就是从陆军大学毕业的军官,因郭松龄和张学良有莫大的渊源,陆大派也被叫做“太子党”。

当时的奉军内部也就形成了是元老派、士官派、陆大派这三派下系。三大派系都有相互抗衡的资本。

士官派的首脑杨宇霆深受张作霖信任,而他们在军务上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他们在奉军中也就成功名最大的一派系!



举个例子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张作霖同意杨宇霆和姜登选分别接手扬州和安徽,原因 就在这里。

而陆大派,张作霖培养和提拔他们,让他们成为张学良的班底,以后成为张学良的接班人。

而陆大派就不爽了,凭什么打仗冲锋都有我,分蛋糕的时候就没我了呢?

所以,陆大派的核心人物郭松龄对这种情况不满,不仅恼怒张作霖不公,更忌恨士官派的人抢走了自己应得的东西,自然这恨也波及到了姜登选身上

1925年,郭松龄内心的怨气终于达到了顶点。

当年十月,张作霖派他前去天津部署军队,计划进攻国民军,期间他与冯玉祥频繁接触,并向冯玉祥表达了自己决心反奉的想法。

而同时五虎将之一的李景林也加入进来,与郭松林、冯玉祥结为同盟,于当年11月31日,在滦州共同发出通告,宣布脱离奉军体系。

姜登选听闻郭松龄倒戈反奉的消息后,他决定到滦州见一见郭松龄,劝他不要这么干。



而正因这一次决定,他遭到了郭松龄的枪决。

据曾担任过奉军第十军副军长,也是张学良同学的戢翼翘后来回忆,当时郭松龄在得知姜登选要来滦州时,便派人提前在车站等候姜登选。

见面后,两人因双方开战问题产生激烈冲突,郭松龄还力劝姜登选与他一起反奉,结果遭到了姜登选的大骂。

意见不合,郭松龄决然扣留了姜登选。思来想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姜登选再说。

于是,郭松龄令部下连夜将姜登选押至滦州中学,于操场上被就地枪决。

那么,姜登选又是怎么被活活门闷死棺材的呢?

原来,执行枪决时,姜登选未被击中的要害,没彻底断气。就这样姜登选被装入了棺木,随便找了个地方掩埋。

姜登选被枪决的事情传开后,其好友张淦臣等人多方奔走,加上姜登选的老领导朱庆澜的努力,最终将姜登选的棺椁运回天津。

运回天津后,在为姜登选移棺时,众人打开棺材竟然发现,绑在姜登选手上的麻绳已经松开,而且棺木两侧以及上方的木板上遍布爪痕。

经众人分析才知道,当时姜登选并未死透,而是在棺材中苏醒了过来,并成功挣脱掉了手上的麻绳。

但当时被困棺木内,加之还有枪伤在身,根本无力打开棺材,最终被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之内。

当易柩时,众见遗骸双手所缚之麻绳已松,柩之左右木板爪痕宛然,大骇。细审其故,始知登选被枪击,实未中要害,而闷死于椁中者也。---《睇向斋秘录》

这是一个乱世历史案,现反观历史,真的是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