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徐向前陪同周总理到山西与阎锡山谈联合抗日,阎锡山一见到二人,便热情地开起了玩笑:
“周公啊,还是你眼光好,你将向前带来可千万别挖我墙角啊。”
听了这阎锡山半真半假的话周总理微微一笑,说道:“百川先生开玩笑了,以后徐师长就是您的部下了,所以他也是特地来拜会您这位长官的,还请您今后多多关照啊。”
阎锡山
阎锡山一听笑逐颜开,随后信誓旦旦地说道:
“我阎某人,可不是像蒋介石那般不通情理且没有师生情谊,徐向前,咱俩老家一河之隔,你要是不相信,可以问问你的家人,我有没有半点对不起他们!”
虽说阎锡山其人做派不见得上得了台面,但是他说没有为难徐家人却是真的,更何况他和徐向前除了老乡的身份,两人间还有过那么一段浅显的“师生情”。
徐向前和阎锡山的“师生情”
1919年,阎锡山作为山西的霸主,为实现政治野心,培养自己的军阀势力,在太原小北门街创办了一所军事教育性质的学院,名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
从哥哥口中得知这个消息的徐向前非常兴奋,此时他正在河北当学徒,听到消息后,恨不得马上回到山西太原,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徐向前
徐向前很快打点好在河北的一切,就马不停蹄地奔赴太原,通过积极地考学,他成为该校的首届学生,学制两年。
而这所省立师范采取的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期间他不仅要跟着其他的同学像士兵一样准时出操,还要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等等。
尽管如此,徐向前却从来不会觉得辛苦,因为这里的一切是他曾经向往的,因此在学校期间,他学习十分刻苦。
而这两年的系统学习也让徐向前受益匪浅,两年的军校生涯,让他不仅丰富理论知识,还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逐渐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这所军校里他畅想中国的未来,但阎锡山经常武力镇压学生运动,这让徐向前感到非常失望。
阎锡山(右)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徐向前和其他与他志气相投的青年毅然决然地决定离开这所学校,离开家乡,寻找其他的出路。
这简短的缘分,让徐向前和阎锡山“有缘相见,无缘相识”,尽管阎锡山是省立师范学校的创办人。
但是他鲜少在学校露面,一个星期除了到学校检阅和训话以外,其他时间没有机会见到阎锡山本人。
徐向前每次见阎锡山不是在训话就是检阅,彼时的他只是众多普通的军校生之一,和手握大权的阎锡山未有交集。
而阎锡山更不可能去了解徐向前一个籍籍无名的学生,自然也不可能意识到未来竟会被曾经的学生整治得如此狼狈!
徐向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时的留影
两人就这么“擦肩而过”,徐向前在离开省立师范也开启新的机遇,而他在省立师范的这段学习经历,也为他进入黄埔军校打下了基础。
徐向前威震山西
1924年的冬天,徐向前在离开省立师范后拜别了父母和妻子,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
他来到距离山西千里之遥的广东,此时的广东是中国革命氛围最为浓烈的省份之一。
同年6月,到达广东后的徐向前进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在这里他的思想又一次受到了洗礼。
在黄埔军校当中,徐向前争做积极分子,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然而就在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准备在黄埔军校大展拳脚时,再次发生变故。
孙中山先生的逝世,黄埔军校被蒋介石把持,徐向前再一次决定离开,因为蒋介石所带领的国民党并非他所愿。
此后,徐向前辗转多地,直到1927年3月,他到达武汉,在武汉他终于找到了真正贴合他理想与目标的组织,共产党,并走上了革命之路。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徐向前参加广州起义,后成为了创建红四师的创始人之一,这一时间,徐向前在军校学习到的所有知识在战场上得到了有效运用。
徐向前所带领的队伍接二连三取得大捷,仅用了四年时间,他凭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被党组织任命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在徐向前指挥部队战斗期间,更是开创了不同的打法,其中著名的黄安战役中“围点打授”的战术就是徐向前的手笔。
黄安战役
这个战术在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军队身上取得实践与成功,这场战役红军歼敌1.5万余人,俘获敌军近万人,还活捉了对方69师的师长。
而这还只是徐向前领导战役的开胃菜,在这之后,不论是对抗国民党,还是抗击日寇,徐向前都贡献出了斐然的战绩。
在徐向前加入共产党,并连续带着红四军打败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之前,阎锡山似乎没听过徐向前这号人物。
阎锡山初见徐向前
直到1932年,阎锡山在太原绥靖公署办公的某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徐向前连克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新闻。
于是他带着疑问向一旁幕僚开口道:“我们五台还有这号人物?竟然能打败蒋军,不得了啊!”
徐向前
阎锡山之所以有如此感叹,还得从他和蒋介石交手说起,在和蒋介石对抗时,阎锡山可少吃败仗,对比他的连连失利,徐向前的连战连捷确实让他意外。
而一旁当过徐向前老师的赵戴文一听他这么说,马上回答道:“您忘了吗,这徐向前,以前是咱们创办学校时第一批学生,后来跑到黄埔军校,然后又到共产党,早知道当时就留下他了。”
一听徐向前不仅是他的山西老乡之后,两个人竟然还有过一段“师生情谊”,阎锡山更加有些纳闷:“这个徐向前作为一个秀才的后代,竟这么厉害?后悔没留他啊!”
徐向前祖上几代虽当官的不少,但能拿枪的还真没几个,这徐向前也算是徐家的“异类”了,真是后生可畏!他是越来越想见见这个后生老乡了!
在阎锡山刚动了想见这个厉害后生的念头不久,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1937年夏天,中国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已到危亡之际。
日寇
国共两党决定暂时放下成见,联合抗日,阎锡山终于第一次见到了他这个厉害的学生徐向前,此时的徐向前正是陪同周总理到山西和他会谈的人员之一。
他和阎锡山既是同乡,还是“近邻”,两人之间还有一层“师生”关系,正所谓熟人好办事,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党组织决定让徐向前与周总理共同赴山西与阎锡山会面。
三人碰面后先是交流了当前抗日的形势,眼看交流完正事,阎锡山突然和周总理半真半假地开起了玩笑,说出了他与徐向前的渊源。
听着是玩笑话,但似乎又有些试探,对阎锡山真真假假的话语,周总理也是兵来将挡,自然地给出了回应。
这场会谈,在几人友好的氛围逐渐落幕,这是阎锡山与徐向前的第一次见面。
“金牌调解员”徐向前
让阎锡山能够另眼看待的人极少,徐向前暂且算得上一个,但是阎锡山对徐向前如此“青睐有加”,除了两人的“师生”关系和老乡关系,更为主要的是两人家族的渊源。
徐向前的家族徐氏在山西五台是名门望族,其中又以徐向前十五世祖徐继畲为之最。
虽然阎锡山和徐向前本人没什么交集,但是徐家和阎家来往频繁,徐向前的哥哥徐受谦还是阎锡山部队的军需官,阎锡山的夫人也是徐家人。
徐阎两家对对方也算是知根知底,而且两家人所住的村庄就隔了一条河的距离,是近邻,也是亲朋,这么看来,阎锡山和徐向前确实关系不一般。
以至于就算是国共两党闹得再厉害,阎锡山也没有像蒋介石那般,去骚扰徐家人,也因为这层关系,阎锡山才会毫不避讳地对徐向前说出他对傅作义的担忧。
傅作义是晋绥军的高级军官,但是却和阎锡山并不亲近,虽然傅作义十分有才干,但是阎锡山却并不信任他。
傅作义
1936年的冬天,傅作义按照上级指挥,在绥东抗日并取得胜利,一时之间名声大振。
然而,阎锡山没有为这个有才能的部下取得胜利而感到高兴,反而是起了提防之心,等到傅作义回到山西向他汇报时,他的下属竟然离奇死亡。
后来傅作义才搞明白,原来是阎锡山对“亲蒋”一派的下属进行了处置,这意味着他也成为了阎锡山要下手的对象。
傅作义猜到阎锡山的想法,连夜紧急离开了山西,两个人虽然没有彻底地决裂,但是关系却也不复当初。
此后,阎锡山对傅作义的做法更是狠绝,他在山西发动了“讨傅事件”,最终逼得傅作义另寻他主,成了蒋介石的人,两人的关系也降至冰点。
但这抗日关口又必须得和傅作义合作,思前想后之下,阎锡山只能拜托徐向前这个后生出马,让他去向傅作义做做疏通工作。
安排徐向前说服傅作义,除了心理上的信任,再一个就是徐向前和傅作义也有渊源。
徐向前的堂叔徐子珍与傅作义的关系极为密切,就算是看徐子珍的面子,傅作义也不会和徐向前这个小辈为难,徐向前非去不可。
而徐向前在听完了阎锡山与傅作义这段僵化关系的前因后果之后,为了大局着想,和周恩又赶赴大同,与傅作义会面。
三人这一谈就谈了整整三个小时,徐向前和周总理总算是帮阎锡山和傅作义稍稍修补了一下“裂痕”,傅作义也答应配合,服从阎锡山统一调度。
这趟调节阎锡山和傅作义关系的行程,因为徐向前的加入变得十分顺利,而阎锡山在见过徐向前这个后生不俗的能力后更起了爱才之心。
阎徐二人决战山西
虽然阎锡山非常想拉拢徐向前,但是徐向前深知阎锡山其人的个性,阎锡山对谁都能随时反水,这从他常年的带兵打仗的特点可以看得出来。阎锡山其人必须提防。
在八路军确认和阎锡山的部队合作时,徐向前第一时间就向上级领导发出了警示,事实证明,徐向前的判断非常准确。
国共两党可以因为抗日暂时放下成见一起坐下吃饭,但是两党之间依旧是不同的阵营,既能上桌吃饭,也能随时掀桌。
阎锡山再“稀罕”他徐向前,也不可能停止打共产党的主意,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结束。
阎锡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暴虐行政,鱼肉百姓,迫害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彻底决裂,阎锡山的翻脸无情,彻底葬送了他与徐向前的同乡情、师生情。
1948年6月,徐向前带着一支成立不到一年的纵队和阎锡山的炮兵团在汾河上相遇。
两个小时不到,徐向前的这支部队将阎锡山装备精良的部队尽数歼灭,阎锡山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气得差点晕倒在地,直呼道:
“我阎锡山打了这么久的仗,却被个同乡小辈连连整治,实在是好苦!”
阎锡山败局已定,再如何挣扎也无济于事,徐向前又一次在山西发力,并最终带领部队解放山西!
阎锡山也被共产党逼退,和蒋介石跑到了台湾岛,最终客死异乡!自此,徐向前彻底终止了和阎锡山老乡缘分,这新老“山西王”的交锋,以徐向前取得胜利告终。
参考文献:
1. 共产党员:《徐向前做阎锡山与傅作义的调解人》
2. 环球军事:《徐向前与阎锡山的“不解之缘”》
3. 党史天地:《徐向前与阎锡山的三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