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主题)- 生命疗愈-哀伤与成长 * ----
▷我们天上见
““什么是死亡?”
清明时节雨纷纷,当孩子指着墓碑这么问时,很多父母会下意识拒绝回应“小孩子不要多问”或用童话般的故事如“他们去了天上” 等来搪塞。
这种善意的保护恰恰错过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
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我们将去向何处”强烈地占据着儿童的脑海,毕生都在人类耳旁回响。
· 一个四岁半的孩子突然对他的父亲说:“我每天都害怕死亡;我希望我永远也不会长大,那样我就永远也不会死。”
· 一个三岁半的女孩要人在她头上放一块石头,阻止她长大,以免老死。
· 一个四岁的女孩在得知所有生命终有一死的时候,哭了整整一天一夜。母亲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只好给了她一个神秘的保证:“作为小女孩的你永远也不会死。”
是的,大部分的孩子都很早——比父母所猜测得要早,开始觉察到并持续思索“死亡”问题,最显而易见的是,一般人以为小孩会急着长大,但调查发现,有35%以上的儿童会选择不长大,因为他们把长大成人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因此,让我们拆掉那些隐晦的比喻,带孩子在真实的生命图景里触碰永恒。
那么,要如何与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呢?
—
01
使用具象化的身体叙事
当父母对孩子描述“死亡”时,不要用那些隐晦的比喻,不要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像我们一样感受好一点。
有的父母说“睡着了”,这就直接让孩子联系到了自己每天睡觉的行为;还有的父母会说“离开了”,这就会让孩子担心父母外出购物离开一会是不是也就“死了”。
最好的解释就是提供更加具象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可以说,“XX死了,她不能再呼吸、吃饭、走路、说话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基本生存需求非常明白,这样的解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理解。
当孩子问及扫墓的意义,可以带他们观察碑文刻痕、擦拭墓碑,
“这些字就像你画在墙上的身高线,记录着太奶奶出生的年份(指着数字),这些划痕提醒我们她真实存在过。”
“我们擦干净墓碑,就像每天给你洗脸,这是照顾亲人的方式。”
提供简单却清晰的回答,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之后,我们可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根据她的新提问,慢慢帮助孩子扩充知识库。
—
02
在安全感中培育生命觉知
"妈妈(爸爸)会死吗?"
当儿童会问出这个问题,许多的父母会感到不适以及感觉非常棘手,个别父母还会感到很生气,觉得这是诅咒。
其实,孩子之所以问出这个问题,本质是分离焦虑的影响,此刻最需要重建联结与安全感,可以尝试这样回答:
1. 建立时间坐标
“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妈妈会等到你长大了还会活着。”
“你看冰箱上的身高贴纸,要等你长到第15张贴纸那么高(约15年后),妈妈还会活着。”
2. 承认事实
“所有人身体最终都会停止工作,包括妈妈,但这是很久以后的事。”
3. 给予安全保障
“如果妈妈不在了,还有爸爸、XX、XX,他们都会照顾你的,大家都很爱你。而且妈妈一定还会活很久很久。”
4. 创造延续感
“现在妈妈帮你梳头发,你要学会,以后你也可以给你的孩子梳头发。”
—最后
诚然,生命教育不是某个清明节的突击课。
路上的枯叶、鱼池中僵直的金鱼、死去的昆虫,都是天然的教具,也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
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欧文·亚隆所说:"死亡的阴影不是投射在生命之上的黑暗,而是让生命发光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