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银元,能值几个钱?可在某些时候,它却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937年初冬,西北的寒风割人脸颊,红军西路军的伤员营里,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悄悄走到谢良身边,伸手塞给他三块银元,眼神复杂,语气低沉:“老谢,组织……组织决定让你先走。”谢良低头看着手心里微微发凉的银元,沉默了几秒,眼眶微微泛红,随即抬起头坚定地说:“我不走,我不能拖累大家。”
战火纷飞,生死抉择
谢良出生在江西兴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最羡慕的事情就是地主家少爷能在先生的教导下识字。
可他家里穷,根本没机会进学堂,只能趁着做工的间隙,躲在墙角偷听几句,再用树枝在地上比划几下。
十几岁时,他遇到了红军,看着那些和自己年纪相仿的战士们,讲述着翻身解放的道理,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队伍。
十五岁,他成为红军战士,二十岁出头,便已是战场上经验丰富的干部。
可战争从不眷顾英雄,1936年底,他在甘肃与敌军激战时中弹,左腿被打穿,因缺医少药,高烧不退,最终落下了终身残疾。
更糟糕的是,在转移途中,他因行动不便被俘,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试图撬开他的嘴,可他始终咬紧牙关,哪怕左腿彻底溃烂,哪怕被关进黑牢,他也没吐露半个字。
最后,被同志们营救出来时,他的左腿已经无可挽回,只能截肢。
银元背后的抉择
伤残归队后,他的情况让组织犯了难。
战事紧迫,部队要迅速转移,而他行动不便,跟上队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留在部队,就是拖累所有人;但若是让他独自撤退,在这战火纷飞的西北,他一个残疾人,能走多远,又能活多久?
于是,李卓然拿出了三块银元。
这是当时部队能给出的最大帮助,足够他在当地找个藏身之处,甚至想办法融入百姓之中,保住性命。
可面对这三块银元,谢良却摇了摇头。
他知道,自己是个军人,不能因个人的安危拖累战友们的行动,但他更知道,自己不能就此离开战场。
死里逃生,再入战场
谢良最终还是被送往后方,在那里,他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继续投身抗战。
他担任八路军115师的留守处主任,尽管行动不便,可他依然每天坚持学习,弥补童年时没能读书的遗憾。
后来,他得到机会前往苏联安装假肢,可途中遇上德军进攻苏联,他被困在新疆,结果又被盛世才逮捕,关进了监狱。
在监狱里,他没有被囚禁的环境压垮,而是拿起一本俄华字典,开始自学俄文,还写下了三十万字的学习笔记,甚至在狱中完成了一部回忆录。
狱卒发现后,将他的文稿全部烧毁,可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出狱后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并最终出版。
这份顽强的精神,也成就了他后来的作家身份。
从一个贫苦少年,到红军战士,再到身残志坚的革命者,谢良的一生,可以用“硬骨头”三个字来形容。
有些人,哪怕失去了一条腿,也不会失去斗志;有些人,哪怕被关进监狱,也不会被现实打倒。
他用行动告诉世界,真正的战士,不是靠双腿行走,而是靠信念支撑前行。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可在这本书里,总有一些名字,不是因为地位,而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