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30日,天色阴沉细雨蒙蒙,八路军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正在新青县的大赵村,主持一个军事会议。
到傍晚6点左右时,天几乎是黑透了。
就在此时,门外进来一个叫周云洪的人,送了一封信给黄骅。两人正在说话间,又进来一个人,他在周云洪的掩护下,突然拔枪疯狂扫射。枪声响起后,又有几个人影冲进来-------
短短两分钟,有8名同志牺牲,包括黄骅,还有4名重伤,他们都是军区的高级干部。
很快,毛主席便收到了急电。除了汇报这桩惨案,还说凶手已经查出,但职务太高不敢处置,需要请示。
真凶是谁?他最后又是何结局呢?
大赵村惨案的缘由
因为凶手,一次性杀害了多名八路军高级干部,因此大家的第一反应,都认为是日本人和敌特所为。
况且正是6月底,村外的玉米,长得都有一人高了,形成了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当时天色又黑还下着雨,当警卫听到枪声赶到,几个凶手已经逃出了村外,钻进玉米地里寻不见踪迹了。
有一个警卫因为和凶手碰头,被当场打死。唯一的证据,来自于一个重伤的干部,他说:“好像是--------冯冠奎。”
但当时毕竟天黑,这个干部也不能十分肯定,如此一来,这个案子想要破解,恐怕很有难度。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真相竟然不攻自破,因为凶手间起内讧了!
出了这事后,冯冠奎便不知去向,不久后保卫局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冯冠奎在逃亡路上,到处与人抱怨说:“邢司令此人最不守信,我已经按照他的要求,打死了黄骅,承诺的团长没让我当就算了,竟然连说好的银元也不想给了-------”
冯冠奎一番话惊呆了所有人,原来,幕后凶手竟然不是日本人与敌特,而是八路军冀鲁边区司令刑仁甫!而他制造这样的惨案,只是为了除掉黄骅。那么黄骅与他,又是如何结缘的?
1911年,黄骅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家里是贫苦的农民,全靠4亩薄田过活。
麻绳专挑细处断,本来生活就困难,他家里的灾难还一件接一件。
在黄骅还幼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操劳过度去世了。没了父母,他与几个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结果,哥哥和两个姐姐,也全都病死,他成了一个无亲无靠的孤儿。好在,他的嫂子柯九菊,对他很是照顾。
黄骅
跟着嫂子,黄骅每日割猪草、挖野菜、上山砍柴,每日忙忙碌碌,年纪稍长些,便去给地主家放牛,吃尽了苦头。
1920年,黄骅9岁,村里的小学,让他去当厨师做饭,趁着这个机会,黄骅也能跟着读书识字。
1926年,革命的洪流涌入阳新,已经15岁的黄骅也加入进来。从赤卫队、入党,到参加红军、长征,他这一路成长迅速战功累累。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骅奔赴山西前线,已经担任起省委的军事部长。到1941年4月,他被派往了冀鲁边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及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
数年来,不管在哪一处根据地任职,黄骅都尽心尽职,将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来到冀鲁边区,自然还是如此,刚到没多久便频频立功。在对敌斗争艰苦异常的地区,他靠集中优势兵力的策略,取得了多次反扫荡的大胜利。
战功卓著,同时,黄骅又特别艰苦朴素能吃苦。他体弱多病,但常年省吃俭用,部队的病号饭保健饭,他一顿也舍不得吃,除了两身军装没别的衣服。
所谓“你不拿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这么能干又这么朴素,如此对比之下,司令刑仁甫就比较难堪了。刑仁甫因此很生气,非常不喜欢黄骅,认为他这么做都是故意在针对自己,是假清高,简直就是眼中钉肉中刺。
1943年的春天,上级突然一纸调令,让刑仁甫的不满到达了顶峰。
而且,他还有一个秘密计划正在实施,如果成功,那么他不但能安全度过抗战,还能永保荣华。
刑仁甫想当然的认为,一定是黄骅向上级告状了,为了秘密计划的顺利实施,他决定铤而走险除掉黄骅-------
刑仁甫
数年后凶手伏诛
1942年4月,刑仁甫调任了冀鲁边区的军区司令员,但他刚到任不过才一两个月,日军便开始集中兵力,对冀鲁边区进行了更加频繁残酷的扫荡。
当地的抗战形势更加恶化,许多战士也因此牺牲,这个情况,让刑仁甫无比担忧。但他担忧的不是国家百姓,而是自己的小命。
“哼,都说升官发财,照这个形势打下去,早晚我得死在这。命都没有了,升官有什么用?”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开始尽量避免到最危险的前线,不久后,他又有了一个保命的秘密大计划。
军区机关驻扎的海兴县小山一带,有一座望子岛。虽然只有不足三公里的面积,但这座小岛,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濒临京津冀,挨着铁路和运河,就在渤海湾内,还能与黄河相接-------
总结下来就是,它有得天独厚的军事防御能力,若有强敌,四通八达水陆两便的交通,也方便逃命。看中了这座小岛,刑仁甫决定,将它打造成自己的安乐窝和避难所。
抗战时期,又面临着敌人严密的封锁,各种资源都异常匮乏。但刑仁甫,却完全不顾这种现实,命令战士们,给他在岛上修建房舍和各种防御工事。
这还不算完,除了安全保命,他还想纵情享乐。他和妻子,已经生了3个孩子了,又看上了宣传队里一个叫宋魁玲的美女,让这个宋魁玲做他的小老婆。前方炮火连天,作为司令,他却带着警卫队,每日在小岛上大吃大喝的享受生活。
这样的生活虽然滋润,但却担惊受怕难以心安。
刑仁甫与宋魁玲
1943年5月,一纸调令下来,着刑仁甫去延安的党校学习,由黄骅接任司令一职主持工作。
本来就做贼心虚的刑仁甫,接到调令后,自然是忐忑不安疑心重重。
“好好的工作满意,怎么会让我去学习?什么学习,分明是要敲打调查我!”
“这绝对是黄骅想占我的位置,故意去告状的,我绝不能中计让他如愿!”
刑仁甫就这么胡思乱想,是越想越怕越想越气,因此动了杀心。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只要杀掉黄骅,他走后没有军事干部能接替管事,那延安方面就不会强令他走了。
于是,刑仁甫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起来。先是给上级去信,又是生病又是玉米太矮,没有青纱帐出行不安全等等,总之拒不执行命令。然后,就是召集他的亲信们开会,讨论办法。
作为司令,刑仁甫早就找机会培养了不少的亲信,杨静侯、潘特、刘永生、邢朝兴等等。比如那凶手冯冠奎,原来就是个声名狼藉的土匪,刑仁甫不但收留了他,还委以重任,让他做了手枪队的队长。
为了让这些亲信支持他,刑仁甫还跟大家说:“想想你们都是怎么进来的?我若一走,你们就像那没娘的孩子,届时他黄骅-------”
就这样,恐吓加利诱,那些亲信都同意了,在冯冠奎之前,就已经出手三次了,只是那些人都没成功。
为了在事情败露后,能够顺利逃脱,刑仁甫还去找过他的老部下冯鼎平。冯鼎平担任着冀鲁边区独立团的团长,刑仁甫希望他,能带着部队跟自己一起投靠日本人或蒋介石。带着人马归顺,他也好被人家高看一眼。
结果,冯鼎平回去跟几个心腹营长开会,遭到了大家的激烈反对。
“归顺日本人?想什么呢,我们宁死不从!”
这么一整,冯鼎平也害怕了,举报了刑仁甫。
刑仁甫的罪名证据确凿,毛主席亲自下令枪毙他。
眼看无人跟随,没有办法,刑仁甫只好带着小老婆宋魁玲逃跑到天津,先是投降日寇,后来又更名换姓加入蒋军,还混了个专员和保安司令。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逃亡数年,1949年1月,天津解放,刑仁甫被抓获。1950年9月,河北盐山县城的万人公审大会上,一声枪响,血债累累的凶手,终于结束了他罪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