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欢迎中央和毛主席到陕北根据地”,是程子华在历史上长期背负的一个历史包袱,在一段时间里,这个包袱让程子华倍感压力,却又无从辩解。

1935年10月上旬,红15军团在陕西甘泉进行了劳山战役,成功击败了东北军和晋绥军的联合进攻,大量歼灭了敌军。尤其重要的是,在战斗结束后,红15军团在打扫战场时,缴获了敌军的一份绝密文件,其中写道,中央红军主力已经北上到了甘肃武山。

时任红15军团的负责同志,徐海东、刘志丹、高岗、郭申述等人立即把这份重要的情报送到了后方,建议红15军团立刻出动,到关中苏区去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



当时在后方主持工作的,是朱理治、程子华、戴季英等人,他们收到文件后也非常重视,当时程子华因为受伤严重正在休养,朱理治就找到他,征求他的意见。

程子华看到文件后,认真思考了一番,然后对朱理治说:敌人的这个文件,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了,中央红军如果要来中央苏区的话,已经到了,用不着我军全部去;要是没有到关中,那就是到别的地方去了,15军团去欢迎就会扑空。我们要远去关中,来回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我们离开,敌人恐怕会趁机占领永坪,这样,就算中央红军来了,我们也没有底盘来招待他们。

但是,中央红军已经这么近了,完全不管也不行。程子华提出的方案是,让15军团继续往南打,以吸引西安的敌人北上,这样,就可以为中央红军的行动减轻压力。如此一举两得,既不会离开苏区太远,让敌人趁虚而入,又能有效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



朱理治听了程子华的建议,当场并没有表态,而是说自己考虑一下再答复他。两天后,朱理治再次找到了程子华,对他说,戴季英同意你的意见,我也同意,我们想着派你去前方,和徐海东、高岗他们开个会,把我们的意见转告他们,再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

程子华于是坐着担架去了前方,并在前方和徐海东、刘志丹、高岗、郭申述等人进行了讨论,最后前方的同志也同意了后方同志的意见:不去正面迎接,而是向南打吸引敌人,配合中央红军。



然而,在后来的日子里,高岗却把此事当成了程子华“不欢迎中央和毛主席到陕北根据地”的一个“罪证”,使得程子华有苦难言。一直到1954年高岗倒台,组织在北京饭店开了一个“西北问题座谈会”,在这次回忆上,程子华才向大家讲了此事的原委,说:“这是作战方针的问题,不是不欢迎中央和毛主席。如果这个作战方针错了,我愿意负责,因为是我提出来的,前方后方负责同志们同意的。”

当时参加会议的彭德怀、马明芳等同志都认为程子华的方案是可行的,无人提出反对意见。至此,程子华才终于卸下那个沉重的思想包袱。

晚年程子华写回忆录,专门在书中介绍了此事,可见此事对他的影响之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