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结缘,枣园定情
1938年的延安,年仅八岁的刘思齐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上演的话剧《弃儿》中扮演了一个命运多舛的流浪儿角色。舞台上,当剧情发展到悲伤之处,入戏的小思齐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泪水潸然而下。这份未经雕琢的真情流露,恰好被台下观看演出的毛主席捕捉到。
演出结束后,深受感动的毛主席做出了一个决定:认下这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刘谦初的女儿做自己的干女儿。从此,刘思齐的人生轨迹与毛主席一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革命的大家庭中获得了一份特殊的关爱。
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经历了在苏联的十年艰苦求学、参与了苏联卫国战争洗礼的毛岸英,终于辗转回到了延安。在延安的枣园,这个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充满着革命生活气息的地方,二十四岁的毛岸英第一次正式见到了十六岁的刘思齐。毛岸英失去了母亲杨开慧,刘思齐失去了父亲刘谦初,两位年轻人都过早地承受了失去至亲的伤痛。
这种相似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初次相见时便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和共鸣。在枣园那片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亲手开垦耕种、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菜畦旁边,两个年轻的心灵在交流中逐渐靠近。
烽火婚约,阴阳两隔
1949年10月15日,中南海丰泽园内毛岸英和刘思齐举办了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婚礼。作为新郎的父亲,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为这对新人送上了一份极具特殊意义的结婚礼物——一件他自己穿过的、带着岁月痕迹的旧军大衣。他嘱咐这对新人,这件大衣白天可以让岸英穿着御寒,晚上则可以盖在被子上增加温暖。
新婚燕尔的幸福时光如同白驹过隙,仅仅一年之后,朝鲜半岛战火燃起,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为了保家卫国,中共中央毅然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作为领袖的儿子,毛岸英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志愿军,并很快得到批准,成为了“志愿军第一人”,率先跨过鸭绿江,奔赴了充满未知的异国战场。
1950年11月25日,对于正在北京一家医院因为急性阑尾炎接受手术治疗、等待康复的刘思齐来说,成为了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她没有等到丈夫从前线报平安的家书,也没有等来他承诺的归期,而是接到了来自朝鲜战场、由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发来的加急电报。电报的内容如同晴天霹雳:毛岸英在敌人的一次空袭中不幸壮烈牺牲。这个噩耗对于年仅二十岁、结婚才刚满一年的刘思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
主席牵线,再续良缘
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刘思齐始终无法完全走出失去挚爱的阴影,青春的生命似乎被一层厚厚的悲痛所笼罩。作为长辈和领袖,毛主席不希望刘思齐的人生就此停滞,长期沉湎于无法挽回的过去。为此,毛主席多次与刘思齐谈心,一方面以伟人的胸襟和亲人的关怀劝慰她节哀顺变,另一方面则积极鼓励她继续学习深造,掌握知识和本领,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并逐步考虑个人的未来生活,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毛主席对刘思齐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视,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托人打听、寻访合适的人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几番寻找,毛主席最终在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个合适的年轻人——杨茂之。
杨茂之是一位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空军青年,身高六尺有余,身材结实健硕,正值三十岁。毛主席通过刘震了解了杨茂之的详细情况:他品行端正,性格忠厚,家庭背景普通,父母是渔民,生活朴实。更重要的是,杨茂之在苏联的求学经历,不仅让他拥有深厚的军事素养,还培养了他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实际上,刘思齐与杨茂之在苏联学习时曾有过一面之缘,尽管并未深入交往,但也彼此有些印象。为了让两人有更多的了解,毛主席决定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相互接触,看看是否合适。于是,他安排刘思齐与杨茂之见面,开始了这段充满着毛主席深切关怀和期许的相识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相互了解,刘思齐和杨茂之彼此产生了好感,都认为对方是适合共度余生的人。最终,在1962年2月,征得了双方同意后,刘思齐与杨茂之在北京的一个海军大院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低调地组建了新的家庭。在他们开始新生活之际,毛主席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人民币,作为一份特殊的贺礼送给刘思齐。
风波骤起,铁窗蒙冤
就在刘思齐与杨茂之组建新家庭,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近十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再次将她卷入漩涡。时间来到1971年的深秋,杨茂之因身体原因正在上海的一家医院治疗休养。期间,他无意中听到周围的医护人员在私下里小声议论,谈及当时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某人要接班”的话题。
性格素来耿直、快人快语的杨茂之下意识地随口说了一句评价:“她不行。”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缺乏特定指向的私下评论,却被当时在场的别有用心之人抓住,并立刻将其歪曲、上纲上线,迅速定性为“恶毒攻击中央领导同志”的严重政治问题。
杨茂之很快便因此受到隔离审查,失去了自由。由于刘思齐是他的妻子,不可避免地迅速牵连到了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思齐也被指控涉案,冰冷的手铐锁住了她的手腕。随后,刘思齐被关押进了上海漕河泾监狱。
在最初的绝望和恐惧之后,她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片段:那是1965年的夏天,在北戴河的海边,她曾陪伴毛主席一起下海游泳。当时,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初学游泳的她心存胆怯,腰间系着起保护作用的浮板。
毛主席看到后,却特意让身边的警卫员上前解开她腰间的浮板,并用鼓励的语气对她说:“不要怕困难,呛上几口水,琢磨琢磨,就学会游泳了。”被动地等待和忍受只会任人宰割,唯有主动抗争,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政治高压环境下极其大胆且充满风险的决定——她要公开向监管部门提出要求,给她纸笔,她要给毛主席写信,直接向最高领袖陈述自己和丈夫所蒙受的不白之冤。监狱的监管人员面对这样一位特殊身份人物提出的、写给毛主席本人的信件请求,自然不敢怠慢,更不敢擅自扣押这封承载着重大信息的“明信”,他们连夜将这封非同寻常的信件通过特殊渠道紧急送往北京中南海。
沉冤得雪,余晖映忠贞
在北京中南海那盏熟悉的台灯下,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收到了这份来自上海漕河泾监狱的特殊信件。他读完信后当即拍案而起,为这对“娃娃”的遭遇深感不平。随后,他在刘思齐的信件上用遒劲的笔迹迅速做出了明确批示:“娃娃们(指刘思齐夫妇)是无罪的!”
相关的办案人员接到指示后,不敢有丝毫违逆,立即着手办理释放事宜。出狱的那一天,当刘思齐接过丈夫的军装时,意外地发现,在他上衣的口袋里,还小心翼翼地揣着一本未完成的《战斗机编队战术手册》的草稿。杨茂之在被关押审查期间面对严酷对待与顽强抗争,仍不忘军人职责、坚持业务研究的执着精神。
步入晚年后,刘思齐将更多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了整理、研究和纪念前夫毛岸英的相关事务中。她把自己多年来精心珍藏的、包括58封毛岸英从朝鲜战场寄回的家书在内的所有宝贵遗物,都无私地捐献给了位于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201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刘思齐,不顾年迈体弱,拄着拐杖,再次踏上了那片承载着她青春记忆与永恒伤痛的土地——朝鲜。她重访了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点,在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焦土之上,亲手种下了一棵从北京家中带来的银杏树苗,以此寄托自己跨越世纪的思念。如今,这些银杏树想必已经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在异国的土地上投下片片绿荫。
参考资料:毛泽东劝儿媳刘思齐改嫁: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