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一个名叫阳波的作家,采访了一个憨厚老实的陕北农民。
这个农民名叫张瑞歧,刚落座就大倒苦水,说他做了一件荒唐事,过去这些年不愿跟别人讲,也不敢跟别人讲。
张瑞歧身份不简单,给毛主席当过警卫班班长,被称为“天下第一班班长”。1949年他回陕北老家,毛主席在香山别墅写下一句话赠与他,内容为:班长天下第一。
张瑞歧回去后,设法将毛主席的题词作了改动,改编为:回去陕北继续工作,永远忠于人民事业。
张瑞歧本来借此鼓励自己,可他这么一改,将毛主席的亲笔题词毁了,成为他一大遗憾。不过,张瑞歧回忆起和毛主席的相处,仍觉得十分暖心。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回陕北老家结婚,毛主席派人来随礼,让他记了一辈子。
张瑞歧,陕西清涧人,出生于1918年。
红军时期,清涧县是著名的革命圣地,爆发过震惊西北的清涧起义,被誉为“红色枣都”。1935年,17岁的张瑞歧受革命浪潮影响,参加了红军游击队。
张瑞歧参军的时候,父母都不想让他走,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定了一门娃娃亲。在旧社会,定亲就相当于现在的订婚,只是缺个仪式而已。女方非张瑞歧不嫁,虽然住在娘家,但已经默认是张瑞歧的人了。
张瑞歧是家中独子,1935年,家里开始张罗他的婚事,一切都准备好了。没想到张瑞歧坚决参加红军,一脚踏出了家乡张家山村。
张瑞歧参军不久,毛主席便率领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张瑞歧所部也接受改编,编为第六中队,驻守在延川。后来张瑞歧参加了红军东征,抗战爆发后调警备团工作,保卫陕甘宁。
延安时期,毛主席一开始住在宝塔山附近的窑洞里。不过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屡屡派飞机轰炸延安,毛主席被迫几次搬家。毛主席在杨家岭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搬到枣园,也成为中央机关的办公地点。
1944年,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中央调来一个警卫班,班长正是张瑞歧。也是从这时开始,张瑞歧成为毛主席的贴身侍卫。
张瑞歧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深深感受到伟人的影响力、号召力。这一时期,他陪同毛主席参加过烈士张思德的追悼会,毛主席那番《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深深震撼了张瑞歧。他暗暗发誓,毛主席为全国百姓谋幸福,他身为警卫班长,一定要保护好毛主席的安全。
1947年,国军胡宗南部20万大军进攻陕北。当时包括张瑞歧在内的将士都觉得,要誓死保卫延安,不让敌人越雷池半步。毛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原则,号召大家撤出延安,在陕北的山沟里和敌人打游击战。
张瑞歧文化不高,理解不了毛主席的深意,主席深入简出,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主席说,一个商人背着金银财宝赶路,半路遇到土匪。如果他舍不得包袱,硬拼打不过土匪,如果他扔下包袱,说不定有打赢的机会。
张瑞歧等人醍醐灌顶,终于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张瑞歧带领警卫班护送毛主席出延安,在山沟里和敌人兜圈子,没有让主席受半点伤害。
张瑞歧对毛主席忠心耿耿,一路相随,毛主席却几次三番想“赶走”他,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听说张瑞歧在清涧老家有个未婚妻,等着他回去结婚。1947年底,毛主席住在杨家沟期间,曾让张瑞歧回家一趟,把婚事办了。可张瑞歧放心不下毛主席,没有回去。
1948年3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准备离开陕北,到河北开辟新局面。这一行动本来是绝密,但毛主席考虑到警卫班战士多是陕北人,提前将这一消息告知。主席的意思是,这一去不知何时回陕北,愿意留下来的,中央妥善安排。
警卫班几个年轻的战士,纷纷表态愿意跟毛主席走,张瑞歧这个班长却沉默了。他是家里独子,而且已满30岁,没有结婚。他一旦牺牲,家里连个传递香火的人都没有。
张瑞歧有顾虑,毛主席主动找到他,说:“你是不是已经定亲了?你都30多了,没有结婚,不要去了。”
毛主席的一番劝说,反而让张瑞歧定下心来。他当即表态:“我送主席到河北,送完再回来。”
中央机关搬到西柏坡后,毛主席笑着说,张瑞歧任务完成,该回去了。张瑞歧不同意,又说,把主席送到北京在回家。毛主席哈哈大笑,说:“北京是大城市,是皇帝住的地方,你去也好,回去后对你的父母、对象讲讲北京的故事。”
就这样,张瑞歧一路跟随毛主席到北京,住进了香山。1949年5月,贺龙准备坐飞机到陕西,毛主席又把张瑞歧叫了过来,嘱咐他:“你已经送我到北京,可以回家成亲了。再不回去,你家老人和对象都要生气了。你准备动身,跟贺老总一起走。”
张瑞歧同意了,出发时间定在5月17日这天。大家听说他要走,纷纷给他题词留念。朱德总司令给他题词:劈力工作。邓颖超给他题词:加强学习,努力工作。
毛主席也在香山别墅为张瑞歧题词:班长天下第一。
这句题词从何而来?原来一次在西柏坡举行的会议上,李克农见到张瑞歧,打趣说:“天下第一班班长来了。”
张瑞歧不理解,回去问毛主席。主席风趣地说:“可不是天下第一班嘛!全国这么多解放军,警卫班是第一班,你就是第一班班长。”
分别时,毛主席送给张瑞歧一包五台山牌香烟,以及一斤北京特产的糖果。毛主席又嘱咐他两件事:第一,代为问候陕北百姓;第二,婚后去找贺龙,重回部队。
从1935年参军到1949年全国解放,张瑞歧离家已有14年。回到清涧老家后,他首先见了父母,随后直奔未婚妻家而去,给岳父母赔罪。
张瑞歧一走十几年,未婚妻也年近30,成了大姑娘了。不过岳父母通情达理,没有怪罪张瑞歧,只是一再求证:“你回来是要结婚的吧?不管你去哪里,能不能先把婚事办了?”
张瑞歧无比惭愧,当即保证:“这次回来我再不走了,安安稳稳过日子!”
婚礼定在12月30日举行,一向平静的张家山村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纷纷前来围观。有人祝福张瑞歧,也有人说闲话:
“张家那小子一走就是十几年,这个年纪,说不定在外面有家室了。”
“听说他当了兵,这么多年过去,也没混个官当当,回来当农民了。”
婚礼进行到一半,让村民们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张瑞歧家门口来了几辆军用吉普车,带头的人走下车,对张瑞歧说:“我代表毛主席来给你随礼了!”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瑞歧的下属、警卫班战士马汉荣。他送来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上面写道:祝你们白头偕老,为新中国建设多做贡献。不仅如此,毛主席还附上100万元(旧币),作为张瑞歧结婚的贺礼。
毛主席日理万机,还记得自己的婚礼,令张瑞歧感动不已。围观的村民们这才知道张瑞歧来头不小,居然和毛主席有这么深的交集。
婚礼结束后,张瑞歧违背了毛主席的意思,没有跟贺龙回部队,选择扎根陕北农村。三年困难时期,张瑞歧生活困难,毛主席得知后寄来200元,帮他渡过难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瑞歧又想出来工作,设法改动了毛主席的题词,但未能如愿。他终于沉淀下来,以务农为生,同时致力于清涧山区的植树造林工作,造林500多亩,被评为“绿化功臣”。
张瑞歧生活拮据,但从不向别人提及给毛主席当警卫班长的事情,也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直到记者采访他,将他的事迹公之于众,兰州军区才给了他一些待遇。
采访结束时,记者同情张瑞歧的遭遇,忍不住落泪。张瑞歧反过来安慰他:“这娃,哭甚咧,我不是活得很安逸嘛!”
1994年,张瑞歧在陕北老家病逝,当地政府为他树起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