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中旬,中日梁军在山东藤县展开激战,川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率领一支草鞋军队,在四天四夜的时间里,用血肉之躯,以简陋的装备抗击拥有机械化装备和数倍于已的日军,阻滞了日军南下攻占徐州的军事计划,为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会战胜利赢得了时间。

王铭章在这场战役中身先士卒,与日寇浴血奋战,最后壮烈殉国,实现了他“城存则亡,城亡则亡”的誓言。



王铭章,字之钟,1893年7月4日出生于四川新都县泰兴场,其父母以经营小商业为生,早年相继病逝,遗下兄妹三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迫,幸遇到好心人联席王铭章的聪明才智,出钱资助读书,1909年毕业后,16岁的王铭章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

辛亥革命时,曾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四师师长。1935年,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四十一军,孙震任军长,王铭章任第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次年,晋升中将。王铭章是川军中一名正直爱国的军人,对年年不息的内战早已深恶痛绝,非常支持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的主张。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浪潮,川军爱国将领纷纷请缨抗战,时任一二二师师长的王铭章亦请求率部开赴前线作战。



1938年年初,日军矶谷师团由津浦线向南进犯,企图攻占徐州。3月8日,日军第十师团师团长矶谷下达了作战命令,其作战方向直指津浦路北段上最后一个能屏障徐州的军事重镇—— 滕县,师长王铭章为第四十一军前方总指挥,统一指挥滕县保卫战。

3月14日,日军正式发起进攻,装备严重不足,主要武器是四川土造的七九步枪和20年代的老汉阳造步枪,单兵配备的所谓重武器是土造的麻花手榴弹,因为刺刀质量不好,战士们白刃战都靠一人一把的大刀,面对敌众我寡的严酷局面,王铭章没有一丝退却。

战斗打响后,自14日日军发动进攻开始至17日下午,负责城防守卫的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几乎没有合过眼,但他始终都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密切注意着敌人的一举一动,随时调整城防部署,尽最大努力,拼命死守滕县。

在战斗中,王铭章身中数弹,血流如注,他挣扎着半跪起身子,大吼道:“杀呀!”并推开冲上来救护他的官兵,说完便壮烈殉国,年仅45岁。



王铭章将军的遗体运回后,李宗仁上将亲自前去守灵,他看见王铭章的军装全是血迹,腹中的肠子和泥土“血肉模糊”成一团,李宗仁上将含泪脱下自己的上将军服,让士兵们给王铭章换上。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发出褒奖令,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

他的遗孀叶亚华,在丈夫牺牲后,始终没有改嫁,1951年,生活窘迫的她和王道纲流落至澳门,穷途末路之际,她只好举着“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上将的遗孀”的牌子沿街乞讨,之后,蒋介石得知此事,将她接到台北,并且将她安置好,还给安排了工作。

2005年,叶亚华回到大陆,受邀来到了川军博物馆,在这里,她看到丈夫的照片,她失声痛哭“指责”道:“你害的我们好惨啊!”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