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事务韩复榘为保私利,居然带着8万多山东军不顾一切地逃跑,他的不战而逃不但惊呆了国民党众人,就是日方也没料到。
韩复榘
惊喜万分的日寇直接攻陷了邹县,他们凭借机械化作战方式,至多3天便可杀到徐州,其实山东面积广阔,韩复榘要人有人,要枪有枪,即便他做做样子也能撑个十几天。
那么第五战区的司令官李宗仁,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完成徐州会战的部署,但韩复榘的落跑,大大压缩徐州会战中国军队时间,此时一半的兵力还在路上。
更重要的是距离徐州一百多公里、进攻台儿庄的必经之路滕县是无人可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宗仁马上找老蒋要人,但老蒋被日寇在其他战场牵制大量部队,手里根本分不出多余兵力。
正当李宗仁急得满嘴燎泡、只恨自己不能撒豆成兵时,一个电话打到了他的徐州指挥部。
李宗仁
正是这个来电影响了整个战局,那么这个电话是如何对台儿庄战略部署产生影响的?在台儿庄战场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被人嫌弃的川军
话说李宗仁徐州指挥部内,他的参谋长徐祖贻拿起电话后,发现对方居然是老熟人白崇禧,白崇禧先是简单询问第五战区的战况,接着就要求李宗仁亲自接电。
李宗仁拿过电话,便听那头的白崇禧道:
“委员长让我问你,还有没有什么困难了,他一定尽量满足你。”
那厢的李宗仁深叹一口气:
“还是那件事,滕县没有我军强力驻守部队,只要一支2到3万人部队就行,至少在3天内赶到,否则日寇趁机突进,台儿庄,徐州都守不住。”
滕县保卫战
白崇禧笑着说:“我手上有这么一支部队,不过担心你不想要。”
一听说有兵可用,李宗仁大喜过望,却在听到是川军后,顿时原先满面的笑容散了大半。
这支川军就是邓锡侯、孙震的22集团军,原来那时的川军在世人眼里形象是很差的,他们吊儿郎当,身背老套筒,手吸老烟枪。
全国抗日后四川王刘湘向老蒋请缨出战,于是30万穿着草鞋的川兵就赶赴前线杀敌了,他们本身缺乏特种兵编制,武器装备也很落后,人称“叫花子军”。
川军一出川,多疑的老蒋担心刘湘势力会扩大,干脆把川军一分为二,其中的22集团军归了山西阎锡山。
这支部队之前在山西已经同日寇打了40天,损失惨重,太原沦陷后,22集团军幸存的部队在撤退时一没粮食,二没棉衣,问司令员阎锡山索要补给也遭到拒绝。
阎锡山
正是饥寒交迫之时,遇到阎锡山的晋绥军仓库,大家是一拥而上,将吃的喝的抢掠一空,阎锡山本就埋怨川军没替自己保住太原,这下子更是气到跳脚。
他一个报告打到老蒋那里,说川军是抗日不利,扰民有余,说什么也不要这支部队了,老蒋没办法就准备把22集团军调到山西附近的第一战区河南河北的程潜处。
程潜听了倒是很委婉,“第一战区补给困难,实在是养不起川军,故而无法接受。”
眼见被人嫌弃的川军,毫无用武之地,马上就要回老家时,白崇禧便准备替川军和李宗仁牵线搭桥。
李宗仁听了白崇禧的提议,只沉默了一瞬便应了下来,并且要求川军速速赶到山东,毕竟他实在是太缺人了。
与此同时,川军上上下下都已经知道,自己是处处不讨喜,差点就要卷铺盖回家的情况下,得第五战区的李宗仁收留,还能赶赴山东作战。
众人在激动,感恩之余,更是憋着一口气,他们要让世人看看川军的血性,抗日不成功绝不活着回川。
与城共存亡
事实上22集团军经山西一战,折损大半,名下的41和45军全部兵力不过2万人,武器装备更是落后,他们拎的是锈迹斑斑的川造步枪,每人20发子弹,2个土制手榴弹。
李宗仁与邓锡侯、孙震会面听说这个情况后,马上拨给川军500支最新的中正式步枪,同时还发了大量的子弹、手榴弹和一些迫击炮。
1938年3月10日,因邓锡侯被调回川,孙震负责所有军事职务,他命令122师、364旅、124师、127师进驻滕县,陈离负责指挥防守滕县,王铭章负责滕县守备同时为前方总指挥。
就这样士气高涨的22集团军开启了新的征程,与此同时日寇攻占邹县后,在迅速向南推进过程中,发现了滕县附近大量川军的动作,随即便停止推进,等待后续部队上来。
这一下子又为台儿庄防御部署争取了时间,3月14日拂晓,滕县保卫战正式打响了,进攻滕县的日寇是矶谷廉介第10师团,配备大炮七十多门,战车50辆,辅助作战的飞机40架,装甲火车2列,共计4万人。
当然对于日寇来说围攻一个小滕县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再加上韩复榘不战而逃案例在先。
所以他们只派出了大概15000人为主力部队,但也有坦克、野炮、重型机枪等火力装备。
面对这样的装备,别说是川军了,就是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无法相比,在日寇飞机的一顿狂轰滥炸后,濑谷支队1万人全线进攻滕县外围阵地。
日寇炮火猛烈连续不断,川军的迫击炮发一下就得停一下,川造步枪射起来咔咔作响,子弹乱飞,根本就击不住敌人,川军无法只能背着步枪,拿着大刀和手榴弹,在日寇靠近阵地200米时,才能致其伤亡。
日军进攻
结果可想而知,外围战线川军死伤大半,127师周营官兵全部牺牲,他们是用血肉将日寇阻止在防线前。
15日狡猾的濑谷启除了发动部队正面攻击阵地外,还派了部队从侧面迂回包抄滕县。
在这种猛烈的攻势下,当天黄昏时分、经历飞机的又一顿狂轰滥炸后,滕县外围阵地已尽数丢失,封锁线被撕开,日寇从缺口处蜂拥而入,滕县危矣。
此时城内可战斗的部队2500人,再加上县内警察保安团的五六百人,等于实际人员不过3000人,一场悲壮的战歌就此奏响。
王铭章先是把城外41军全部调入城内,并传令昭告全体官兵,与滕县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全部人不得出城,否则立即处死。
川军与日寇的生死一战发生在17日,这天天刚擦亮,日寇便以山炮、野炮向县城内猛攻,霎时间滕县城陷入火海当中。
由于防守东关的团长王麟带两个营的兵力驻守东关,与日寇拼死肉搏,屡次击退敌人对东关的攻击,日寇无奈改变攻击方向,下午以榴弹重炮攻击南城墙。
同时二三十架飞机集中轰炸南关,一个小时后南城墙几乎被削为平地,地面到处是川军战士的残肢断臂。
夕阳西下之时,王铭章对孙震发出最后一封战情报告:
“17日晚,日寇大部队冲入城内,我等与敌作最后血战。”
发完后就把电台砸毁,命令城内各部与敌军展开巷战。
他决定赶到西关车站组织残部与敌再战,哪承想行至半路,突然遇到日寇猛烈火力袭击,王铭章腹部中弹,陡然倒地,待卫兵将其扶起时,已是出气多进气少了。
王铭章将军
卫兵急急忙忙取出口袋里的云南白药想让王服下,但他此时已是无力张口,随即光荣殉国了。
令世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滕县内仅剩的几百名川军,在主将阵亡,到处都是日军的情况下仍继续作战,无一人缴械投降。
即便是重伤无法作战的士兵,也要纷纷抱在一起,拉响手榴弹,他们宁可战死,宁可自尽,也不当俘虏,不做亡国奴。
直至18日中午滕县才彻底沦陷,2万川军除了最后突围的200余人外,其余全部阵亡,他们是用生命,为台儿庄、徐州战场争取了4天半的战备时间。
台儿庄敢死队
矶谷廉介师团从布满川军尸首的滕县碾过后,继续南下,18日晚上攻陷临城。
与此同时第五战区也等来了援军,其中台儿庄的主力就是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的第20军团。
汤善于运动战,所以李宗仁把外围正面战场的任务交给他,孙连仲的2集团军是老西北部队,擅长工事,他们进入台儿庄后就对房屋进行加固,把庄内一千多座房屋打造成碉堡。
然而即便如此,当时中国军队的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与日寇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台儿庄战役打响时,进行得也是相当艰难。
3月24日矶谷廉介师团逼近台儿庄,展开大举进攻,3天后战斗进入最艰苦阶段,台儿庄东南处被破,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台儿庄内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形势十分严峻。
3月30日,日寇又占领了台儿庄的西北角,而这里是城内守军与城外联系的要道,如果被封死了,城内守军将全部置于危险境地。
于是当天夜里守城主将31师师长池峰城便决定组织57人敢死队,力求全歼西北角日军,重新夺回阵地。
敢死队出发前,池峰城拿出大洋准备重赏他们时,众成员却异口同声大喊道:
“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
接着这57人便换上日军军服,每人在左臂缠上白毛巾为标志,手持长枪,身背大刀,腰上挂满手榴弹。
他们分成6组,每组带着一架云梯,趁着夜黑,在炮火声的掩护下,迅速摸入西门。
57人纷纷跳出掩体后,见到日寇挥刀就砍,听到动静举枪就打,一小时后日寇丢下60名同伴身首异处,仓皇逃窜,至此57敢死队员仅剩13人,西北角阵地被成功夺回。
4月7日,中国军队终于吹响了反攻号角,疲惫不堪,精神萎靡的日寇最终下令“全线撤退”,至此“台儿庄一战”大捷。
何为大捷
据台儿庄战后统计,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伤亡在5万人左右,其中22集团军,2集团军,59军和汤恩伯军团伤亡人数都在一万以上,而日军伤亡人数不到1.2万。
这样的战损比确实相差不少,而且事实上由于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地在增兵,徐州战场的局势也并没有完全得到扭转。
但是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会战的胜利,迫使日军改变作战策略。要知道之前日寇侵华方针是“速战速决”,甚至扬言要“三个月侵占中国”。
因此他们采取了从北向南的侵略路线,而我国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
台儿庄战役
日寇的作战方略改为从东向西后,敌我双方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台儿庄胜利,暂时保住了徐州,这就使得沿海工厂有充分时间经武汉迁到大西南,完成武汉保卫战的部署。
也正因为武汉保卫战的充分部署,中国军队才能在武汉坚持抵抗4个半月,歼灭日寇20多万人,进一步削弱了日军的兵力。
要知道中国军队以前与日寇不论是在华北、上海、南京等地会战中,都是阵地防御战,无论是单兵素质、战斗素养、武器装备皆不如日军。
战士们每每前赴后继,以血肉铸造城墙,皆无法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这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一直笼罩在全国人们心头,但台儿庄一战后,人们发现日寇并非不可战胜,全国上下抗日的决心和信心暴涨。
血战台儿庄
不仅如此,台儿庄的胜利,也在国际社会上改变了对中日对抗前途的看法,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声望,为日后争取外援创造了条件。
就如同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台儿庄战役的评论:
“大大沮丧了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结语:
关于抗日战场血战到底的中国军队,套用宋美龄曾经的广播讲话:“我中国士兵每天矢尽援绝,总是战至最后,宁愿牺牲生命,不屑选择别的途径。”
他们在与日寇对决中,宁当断头兵,不做投降将军,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参考资料:
新华网 《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为什么没能阻止日军侵华脚步?》
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7-03/24/c_129517292_2.htm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台儿庄战役中的敢死队》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17/1130/c85037-29676667.html?ivk_sa=1024320u
人民网 《川军壮烈守滕县4天半伤亡万人 王铭章死战殉国》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522/c172318-27043082.html
今日头条:成都反邪教《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29万战士参战、伤亡5万,共歼灭多少日军?》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48438469675008567/?&source=m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