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黄埔一期将领中,同为抗日名将,为何杜聿明地位比宋希濂高?

194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陈诚正在审阅两份履历。这两份履历的主人公,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都是抗日名将,都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一个叫宋希濂,一个叫杜聿明。陈诚面色凝重,思考着该如何安排这两位老同学的新职务。他没想到,这个决定将在日后的历史中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故事要从1948年的淮海战役说起。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杜聿明率领国民党精锐部队,在徐州一带与共产党军队展开激烈交锋。战况胶着之际,杜聿明突然被俘。这个消息一出,整个国民党军队为之震惊。

要知道,杜聿明可是蒋介石的心腹,国民党军中的顶梁柱。他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再说宋希濂,同样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同样是抗日名将,为何此时却默默无闻?这里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拨,回到二十多年前的黄埔军校。



那时的杜聿明,是个不起眼的陕西老实人。整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连个说得上话的朋友都没有。反观宋希濂,出身小康之家,见多识广,在学校里很吃得开,跟陈赓这些后来的大佬都是称兄道弟的交情。

按理说,起点高的宋希濂应该混得更好。可世事难料,毕业后的杜聿明却开始了逆袭。



且说杜聿明,虽然起初只能当个看坟的,但他深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道理。他默默积累实力,终于等到了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凭借对机械化部队的了解,一跃成为装甲部队的负责人。

再看宋希濂,虽然早早当上了团长,还公费出国留学,但在抗战中犯了不少错误。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居然亲手处决了自己的老师瞿秋白!这事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让不少人对他的为人产生了质疑。



到了武汉会战,宋希濂算是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他率领的36师在富金山一战中大败日军,名声鹊起。可惜好景不长,胜利的果实还没来得及品尝,部队就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反观杜聿明,虽然在南京保卫战中吃了败仗,但却因祸得福。他在昆仑关大战中一举成名,击败日本精锐部队,从此平步青云。后来又指挥远征军入缅作战,更是成为蒋介石的心腹。

等到解放战争爆发,杜聿明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他在东北可谓春风得意,跟林彪打得有来有往,一度还占据上风。反观宋希濂,只能在西北当个小小的警备司令,连个像样的仗都打不上。

1948年,杜聿明更是权势滔天。虽然名义上只是个副总,但实际上掌控着整个东北的军事大权。宋希濂虽然也当上了副总,但跟杜聿明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杜聿明能后来居上,稳压宋希濂一头呢?

高人总结,这其中有三个关键

一是军事才能。杜聿明不光会打仗,还懂得指挥大规模作战。抗战时期指挥机械化部队的经验,让他在后来的大兵团作战中如鱼得水。宋希濂虽然也不差,但就是格局小了点,顶多指挥个十万人的部队,再多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二是人际关系。杜聿明虽然嘴上说不搞派系,但实际上手底下都是自己人。第五军、驻印军,那都是听杜长官号令的。宋希濂就不一样了,他就是个老实人,不屑于搞这些弯弯绕。结果呢?孤家寡人一个,连个靠谱的盟友都没有。

三是性格差异。杜聿明那叫一个谦虚谨慎,在老蒋面前战战兢兢。宋希濂呢?性子直,有点侠客风范。你说在官场上,谁更吃香?

杜聿明和宋希濂,这俩黄埔一期的学生,最后都成了抗日名将。但是在国民党内部,杜聿明的地位却高出宋希濂一大截。

说白了,这就是会来事儿和不会来事儿的区别。杜聿明懂得钻营,懂得抱团,懂得示弱。宋希濂呢?就是个直肠子,看不惯的就说,不喜欢的就不搭理。

有人说,在那个乱世,杜聿明这样的人更容易出头。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宋希濂这样的人,或许更值得尊敬。不过,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这两位将军的故事,也许正好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