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上午,解放军总医院内,十几位国家领导人,匆忙走进一间病房看望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在战场上无往不胜,曾让敌人闻风丧胆,连毛主席都称赞他最会打仗!然而如今的他,即便竭尽全力也无法开口,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粟裕。
在下午4点半左右,粟裕未能战胜疾病,悄然离开了人世。几天后,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关切地询问粟裕夫人楚青,有什么需要,一定要提出来,组织必会全力满足,楚青神情严肃,表示只有一个愿望,请求组织能够同意,为了这个愿望,她已经不懈努力了整整20年。那么,楚青究竟向中央提出了什么愿望?中央又是如何答复的呢?
在1939年春天,粟裕和楚青初次相遇,当时粟裕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副司令,楚青是一名军部速记训练班的学员。自从见到楚青后,粟裕一直对她难以忘怀,于是鼓起勇气向她表明了心意,楚青却严肃地表示:“国仇家恨尚未报,先不谈论情感问题。”粟裕听后并未气馁,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带领军队浴血奋战,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让楚青对他的敬佩逐渐转变为爱慕,两人的爱情渐行渐浓。
1941年12月,楚青和粟裕正式结为夫妻,两人共同经历了抗日和解放战争,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无数风雨洗礼下,两人的感情愈发深厚,粟裕的离世,楚青是最悲伤的。
粟裕在临终前曾有一个遗愿:在他去世后,不举行追悼会,把骨灰撒在自己战斗过的战场上,这个愿望很快得到了实现,鲜为人知的是,粟裕在临终前还有另一个未完成的心愿,没来的及说出来,唯一知情就是妻子楚青。
在粟裕的追悼会结束后,楚青提出:粟裕临终前一直挂念着他的战争回忆录,就算后来病重,也坚持口述内容,楚青希望组织同意自己帮粟裕完成这个心愿。
粟裕的战争回忆录首次提及是20年前,当时由于某些原因,粟裕离开了指挥岗位,整日忧心忡忡,楚青建议他写下亲身经历的战争见闻,粟裕没有回应。
1976年,粟裕突发心肌梗塞,在生死之际,他决定记录下自己的战争经历,希望为党和部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粟裕的决定得到了组织的支持,楚青成为他的助手,还调派人员协助完成这项工作,可撰写过程并不顺利,
1979年,粟裕的身体状况恶化,只好暂时搁置去青岛养病,直至1980年底,准备重新续写时,又突发脑溢血,陷入了昏迷,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病情才稍微稳定。
从1982年,粟裕大部分时间都在昏迷, 楚青就开始编写回忆录的工作,关键问题,楚青都做了标注,希望粟裕康复后做补充,没想到的是,这一等成了永别。
1984年,粟裕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楚青等待的关于战争回忆录的一切,永远不再有答案。
得知楚青的唯一请求后,杨尚昆表示:这不仅是帮助粟裕将军完成遗愿,而是整理了一份珍贵的国家财富,他接着安排了专业人员协助楚青,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邀请了粟裕的战友和部下提供真实资料。
20年过去,《粟裕战争回忆录》终于成功出版,杨尚昆还亲自为这部著作题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粟裕和楚青将有限的生命,贡献给了无限的革命事业。历史的价值在于不断的传承,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