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胡宗南集结2个整编军、6个整编师,合计15个旅14万人,外加马步芳、马鸿逵、邓宝山三支地方部队,共计34个师旅25万人马,进犯陕甘宁解放区。

这是实力悬殊的一场攻防战,我军当时在陕甘宁只有2万余人,敌我兵力比大概在10:1。

形势危急,中央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时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彭德怀向中央主动请缨,“借”2万人马迎战,并再三声明:“贺龙一回来,我就还他。”

彭德怀为何如此做派?中央又是怎样决断的?



当时正值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战略严重受挫,转向对山东、陕北一带进行重点进攻。

我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一部分是抗战后期从晋察冀和太行调的,另外一部分是晋绥军区调来——1纵和2纵(2纵还没就位,正在西渡)。

统率陕甘宁部队迎战胡宗南的指挥官,本该是贺龙的。陕甘宁部队隶属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贺龙正是联防军司令。

可是当时贺龙正在晋绥前线,不在陕北,忙着整党、整军、土改。他在1945年8月被中央安排兼任晋绥野战军司令。

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前,毛主席在延安小礼堂进行升帐点兵:聂荣臻重返晋察冀,刘伯承、邓小平坐镇晋冀鲁豫,陈毅前往山东,101去东北等等。

见毛主席迟迟没有喊到自己的名字,徐向前有些急了,主动来到小礼堂请命:“主席,还有我呢。”

毛主席笑道:“我没有忘记,你现在身体不好,休养治病要紧,有你出山的时候。”

徐向前称自己的病不严重了,可以带兵打仗。毛主席想了想说:“好,山西、太原那一坨就给你吧。”



次日,徐向前就前往山西工作了。

而久经沙场的彭德怀,毛主席没有点到;彭德怀也没有主动找毛主席。

他们似乎早有预感,选择默默等待一个机会:陕甘宁还没安排上一个专门司职的军事主官。

胡宗南部不断向洛川、宜川集结,准备大举进攻延安时,彭德怀受命前往南线视察防务和部队。

结束视察回到延安后,彭德怀马不停蹄地赶到中央驻地的窑洞,向毛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汇报情况。

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是众所周知的,武器装备差、枪炮少中央也知道,但从彭德怀的报告中,毛主席等人还了解到部队弹药少的情况:平均每人不到50发子弹。

这些问题不难解决,毕竟解放军还没打过什么富裕的仗,陕北缺枪炮、缺弹药,那就想办法从别的地方调过来,只是需要点时间罢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彭德怀说到了不得不马上解决的地步:需要一个西北战场的指挥机构,便于统一指挥陕北部队。

周恩来说这个事有点难办,自己几人刚刚就在商讨。西北战场,贺龙自然是最合适的指挥官,但他走不开,况且后续陕北的弹药、粮食、兵力补充、战略联系等等,都需要贺龙在晋绥帮忙策应。



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早就想到了彭德怀,但考虑到种种,一时没有吭声。

最后是彭德怀,神情紧张地提出自己来指挥的建议。提建议前,彭德怀特地声明:“我提这个建议,不是闹情绪,也不是个人有野心。”

说完自己来指挥的建议,彭德怀又讲:“我只是暂时代理,等贺龙同志返回延安,仍请他来指挥。”

彭德怀为何表现得谨小慎微?

这事得从1945年2月1日,在延安举行持续5个多月的华北座谈会讲起。

彭德怀作为唯二的会议主持人,会上讨论其报告时,遭到“清算”。客观地讲,有些批评是公允正确的,有些则是过火和报复性质。

彭德怀为此做了很多次当众检讨,没完没了,恼火愤怒极了。

他可以明哲保身、装聋作哑,但当时的情况舍他其谁。他担心自己的主动请缨,又被人恶意曲解、扣大帽子,遂慎之又慎,不给授人以柄的机会。

而毛主席等人,之所以纠结是否安排彭德怀来指挥,也是担心他有情绪。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毛主席听到彭德怀的临危请命,心里一颤,激动地抓起他的手:“老彭啊,你这人总是在危难时把重担往自己身上放,叫人佩服得紧哩。你这次不是闹情绪、有野心,那些都是没影的屁话。你这样是为党分忧、为我毛泽东解难啊。”

捅破这层窗户纸后,大家都长舒一口气,轻松不少。

当天,军委发布保卫延安的命令:以张宗逊的1纵、王震的2纵、新编第4旅、教导旅,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彭德怀任兵团司令。

毛主席还把驻陕甘宁地方部队,一应划给彭德怀指挥。

彭德怀用几个人,就组建起全国解放区中最微型的野战军司令部,以应对来势汹汹的胡宗南等部。

不过两个月时间,彭德怀就给中央交出一份完美答卷: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



蒋介石本欲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西北,没想到却被彭德怀2万人拖住,数十万大军难有作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