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事变结束后,项英因为错误决定受到埋怨,这时陈毅站出来说不应该过度批评,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应该通过事件整体来综合判断功与过,并认为项英整体是功大于过的。



陈毅与项英早在1930年就已经相识,当时两个人只是普通同事关系,甚至还产生了一些口头矛盾。两个人各自都有着不同想法,产生了思想上面的激烈碰撞,好在两人没有加深矛盾,最后还成为了朋友。

1931年,红军制定下一步计划时,项英与顾作霖认同红军应该前往上海,陈毅则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双方各执一词产生了争执。由于陈毅当时坚定站在毛主席一边,因此受到了多次批评,甚至有些不好言语出现,对于这件事情陈毅非常气愤,觉得大家都是为了革命而努力,就算持有不同意见也很正常,提出意见是每个人的权力,为什么自己会被外面人这样说呢?



对于陈毅的疑问,项英进行了劝告,认为陈毅过于激进不是好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意见,但对于陈毅的性情项英是认可的,甚至还会在陈毅被批评时求情。毛主席被免去军事指挥权时陈毅表达了强烈不满,尽管各方面替毛主席说话却依然没有改变中央决定。

1934年,项英与陈毅在红军长征时留守苏区,两人在这期间配合默契的展开了三年南方游击战,游击战中双方各自发挥特长打出了很多战绩,正是因为这三年相处让陈毅与项英之间的友谊升华,直到新四军成立两人一个前往苏北,一个继续留在江南。



1941年,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与皖南部队前往茂林,途中受到国民党包围袭击,经过长达7个日夜混战,大部分人员都壮烈牺牲,9000多人的队伍只有2000多人空围出来,这次的皖南事变成为了一个惨痛教训。由于地形原因三路队伍之间虽然相隔不远,但山种崎岖又有峡谷隔绝,相互之间无法及时照应,以至于事件发生时兵力大幅度减弱,失去了战争中的先机。

虽然敌方实力与我军相比过于强大,但项英身为主要领导人也要负指挥责任,包括部署方面没能集中主力,选择将兵力分散至各个位置,让敌人有机会逐个击破,当各个节点发生问题后整体主力受到影响,导致皖南事件时部队损失惨重,让很多人都对项英能力产生质疑,事件结束后项英受到了批评,同时对于项英的实力也产生了质疑。



但对于项英的这个错误,陈毅并没有给予过多批评,他不否认项英的决策是错误的,但同时也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能因为一次犯错就否定过往一切,而是应该积极承认错误,反醒哪里出了错误并进行总结、改变,应该综合看待每位英雄并给予肯定,正是陈毅的这番话才足以看出两人不愧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