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孔令华的离去让李敏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一病不起。家中的积蓄本就不多,面对母亲日益沉重的病情,孔冬梅决定向中央求助:“帮帮我,我是主席外孙女,我妈妈病重,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

李敏得知女儿求助了中央,她把孔冬梅叫到床边:“冬梅,你太让我失望了,我们要靠自己,不能丢了这份骨气。”



孔冬梅看着母亲,心中满是愧疚。为何李敏如此困难都不想求助中央?事情又是怎么解决的?

谨记毛主席教诲:不搞任何特殊

1936年,李敏出生在陕西保安,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给毛主席和贺子珍带来了喜悦。李敏虽是他们最疼爱的孩子,却因为毛主席工作的缘故,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



几个月后,贺子珍决定远赴苏联,李敏则被留在了延安。1940年,4岁的李敏被毛主席送去苏联看望贺子珍。在苏联的日子里,李敏在国际儿童院上学,与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相聚,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了些许温暖。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物资匮乏,生活陷入了困境,李敏和母亲贺子珍也未能幸免。由于受冻挨饿,身体本就虚弱的李敏患上了肺炎,那时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她的病情日益加重。



当贺子珍被允许去医院看望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贺子珍跑回家里,变卖了身边仅有的一些衣物,买回白糖和奶粉,冲成水一口一口地喂给女儿。在贺子珍的精心照料下,李敏才渐渐好转起来。

1947年,李敏跟随母亲贺子珍回到了中国,住在哈尔滨。李敏在学校的时候,毛主席为她起了正式的姓名“李敏”。姓李是因为毛主席在陕北时曾化名“李得胜”,“敏”字则取自《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毛主席对李敏的教育十分严格,他希望李敏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在中南海生活的日子里,毛主席常对李敏说:“娇娇,你要记住,自己只是个普通孩子,绝不能有特权思想。”

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咖啡和牛奶,本是想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大师傅便煮了牛奶、冲好咖啡,还准备了面包和黄油,李敏和其他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享用起来。要知道,平日里他们的早饭不过是稀粥、咸菜和馒头片,这样的“加餐”实在难得。



毛主席得知后当即决定召开家庭会议,会议上,毛主席先让大师傅详细报告了每月的伙食标准,随后他看向孩子们说:

“你们知道咱们国家现在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吗?还有多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咱们可不能超标生活,要时刻和人民站在一起,同甘共苦。以后不许这么吃了,还是要吃中国饭,喝稀饭、吃馒头片就好。”

从那以后,李敏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生活中处处低调行事,从不搞特殊化



结婚后搬出中南海自力更生

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李敏,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她与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相识已久,彼此熟悉,感情逐渐升温。李敏带着孔令华来到中南海,把恋情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中满是欣慰,欣然同意了这桩婚事。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住进中南海。次年,李敏生下了一个男孩,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不顾工作的繁忙,急忙赶到李敏的住处,看着襁褓中的小外孙,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好啊,这孩子真可爱。”



然而,中南海里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她心中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和父亲毛主席谈谈自己的打算。一天,李敏来到毛主席的书房,看到父亲正坐在书桌前批改文件。她轻轻地叫了声:“爸爸。”

毛主席抬起头,微笑着问:“娇娇,怎么啦?”李敏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说:“爸爸,我和令华想搬出中南海,去过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眼神中流露出一抹不情愿,但是看着女儿,他还是说道:“娇娇,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尊重你。只是以后你要常回来看看。”

1964年,李敏和孔令华正式搬出中南海,住进了单位分配的狭小房子里。彼时,国家经济困难,食物供应十分紧张。李敏和孔令华每天都要为一家人的温饱发愁,粗粮、咸菜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每次做饭,李敏都要精打细算,生怕粮食不够吃。



不久后李敏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这个消息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她担心以现在的经济条件,根本养不活这个孩子,也给不了孩子一个相对宽裕的家庭环境。她满心纠结,陷入了痛苦的挣扎,最后决定不要这个孩子。

一天,毛主席把李敏叫到身边,问道:“娇娇,听说你不想要这个孩子?”李敏低下头,小声说道:“爸爸,我们现在生活太困难了,我怕养不好。”

毛主席叹了口气:“生活再困难,也不能不要孩子啊。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咱们咬咬牙,总能挺过去的。”在毛主席的宽慰和鼓励下,李敏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名字是毛主席亲自取的,他说:“东,是我的名,梅,是一个很好的字,我生平最喜欢。”孔东梅的名字就是这样由来的。

李敏生病,女儿求助中央,中央批示:此事应该解决

1976年,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次,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看到李敏这般节俭的生活,忍不住劝道:“敏啊,现在日子也好些了,你就别这么省了,改善改善生活吧。”

李敏听后摇了摇头:“你不记得困难时期了吗?那时候吃的可比这差多了,能吃饱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1984年,贺子珍去世后,遗体告别仪式上,李敏站在母亲的遗体旁,泪水不停地流淌,怎么也擦不干。办完母亲的后事后,李敏的身体彻底垮了。

1999年,病痛的折磨让李敏越发虚弱。本就艰难的生活,在这一年,她遭遇了更为沉重地打击。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李敏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孔令华不幸遭遇车祸,离世了。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李敏彻底崩溃,她的病情愈发严重,家中陷入了一片慌乱。亲人们四处奔走,想要凑齐李敏的医药费,可无奈生活本就不宽裕,这笔费用如同天文数字,让大家感到无比绝望。



看着病床上虚弱的母亲,孔冬梅经过一番痛苦地挣扎,她决定给中央写信,将母亲的情况如实告知。

中央在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相关领导立刻指示拨款救助李敏,让她能够得到及时地治疗。与此同时,一些曾经与毛主席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在听闻李敏的遭遇后,也纷纷行动起来,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

当李敏手术结束得知这件事后,严厉地批评了孔冬梅:“你真令我失望,怎么可以利用身份向中央求助?孔冬梅满脸愧疚:“对不起,妈妈,我错了,等我赚够了钱,一定将这些钱还给国家。”



在大家的关怀和药物的作用下,李敏的病情一天天好转。看着母亲逐渐恢复健康,孔冬梅也迅速行动起来,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孔冬梅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履行对母亲的承诺。她带着钱来到相关部门,郑重地说:“之前因为母亲治病接受了国家的帮助,现在我有能力了,一定要把这笔钱还上。”

不仅如此,心怀感恩的她还投身慈善,四处奔走,成立了一家慈善机构,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用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善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