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5月,邓公找到李先念,希望他接任财务部长的职务,面对党内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李先念却再三推辞,称自己根本没能力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没办法,毛主席只能亲自出马,不久后他在中南海接见了李先念。
“我之前长期领兵打仗,没什么文化,也没系统性地学过经济,所以实在没能力和勇气,来担任财务部长啊!”
“是吗?我知道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劝过你,但是都无济于事,看来我只能将远在台湾的宋子文请回来了,让他来担任这个财务部长。”
一听这话,李先念就坐不住了,他立即改变了主意,称愿意听从组织上的安排。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毛主席在做思想工作方面,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与此同时,李先念更是一位谦逊好学,绝不居功自傲的人。
他连续5年担任中央委员,成为三朝元老,位居高位,却始终平易近人。
晚年的时候,他告诉身边人,自己一生有两位良师,其中一人教他领兵打仗,一人则教会他如何搞经济。
那么,李先念口中的两位老师究竟是谁?他们到底有着哪些过人之处?
木匠出身的英雄少年
李先念出身贫寒,很小就被父母送到表亲袁学福那里学习木匠活。
当时,李先念只读过三年的私塾,但悟性极高,很快就掌握了核心技术,仅学三年就成功出师,所以当地人都叫他“小李木匠”。
随着年岁的增加,李先念在工作之余,也接触到了一些共产党员,听到他们振奋人心的演讲后,革命的种子,也渐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李先念
在师父的安排下,李先念来到汉口的棺材铺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诸多底层民众,深切感受到这些人的生存困境。
再加上当时共产党人,正好来到汉口传播新思想,李先念便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加入革命队伍,从而改变国家和民众的命运,让他们脱离苦海,过上幸福的生活。
1926年,得知陈潭秋等人在家乡黄安组织革命运动后,李先念辞掉木匠的工作,回到家乡参与革命。
因为能力突出且积极努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他就顺利加入了青年团,并在一年后,担任了高桥区工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同年11月,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李先念参加了黄麻起义,占领县政府、抓获乡绅官吏十余人,为国军带来了沉痛的打击。
后来,李先念就留在地方工作,相继担任了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务,遵义会议后,毛主席会见了李先念。
交谈片刻,伟人就对其刮目相看,不禁感叹:“果真是英雄少年,真是相见恨晚啊!”
到了抗战时期,李先念积极指挥作战屡立奇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
1945年,他已经身居高位,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尽管如此,李先念一直平易近人,还十分接地气,在与身边人和下属相处的时候,没有任何架子。
一段时间后,李先念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次日一大早,他就带着猪肉等礼品,来到师父袁学福的家中拜访。
“师父,近些年过得还好吗?我是小李,来看您了!”
袁学福
看到穿着军装,一身正气的李先念后,袁学福激动不已,连忙将其请到屋子里。
“真是出息呀,师父为你感到高兴!”
见袁学福看上去有些拘谨,李先念立即坐在其身边,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还称自己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师父的教诲和栽培。
因为当时还有政务缠身,李先念没过几天便离开家乡,不得不与家人和乡亲们道别。
在1949年武汉解放后,他又派人将师父带到武汉居住,还为其配了一名警卫员,这让袁学福感动得热泪盈眶。
“真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你还挂念着师父!”
“当然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您就是我一生的师父和家人!”
后来,在袁学福离世后,李先念每到清明节,都会去师父的墓地扫墓,而且每次都不忍离开,独自流泪。
由此可见,李先念确实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其实除了上述的这位木匠师父之外,李先念在晚年的时候,还透露了两位,影响自己一生的良师。
结识影响他一生的两位老师
晚年的时候,李先念曾公开表示,自己一生中有两位重要的老师,一位教他领军打仗,一位则教他搞经济。
早在1937年西路军进军失败后,李先念带着部分士兵,跋山涉水赶到新疆,而当时负责接应他们的,正是陈云同志。
陈云
得知一路的艰辛后,他对当时仅有二十多岁的李先念另眼相看,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觉得对方是党内不可多得的人才。
建国后,陈云开始负责经济方面的工作,还成为了最年轻的副总理,但让众人都万万没想到的是,被称作“新中国掌柜”的陈云,竟只有小学文化。
14岁那年,他就来到商务印书馆当学徒,之后不仅做过农活,还当过工人,尽管学历有限,但他一直坚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所以一直处于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
因为学习刻苦心无杂念,陈云学知识特别快,他在经济领域的建树和成果,也着实令人敬佩,与此同时,陈云还有一项超于常人的本领,那就是慧眼识珠。
工作期间,他举荐了不少人才,其中就包括刘少奇主席和李先念。
刘少奇
事实证明,陈云的眼光确实独到,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51岁的他顺利当选为中央副书记,毛主席对陈云也是十分赞赏,认为他和邓公等人,将会是下一届领导班子的顶梁柱。
在担任财政部长后,李先念深感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一有时间就会看书听讲座,还时常找陈云请教,长此以往,李先念就将对方当成是自己的老师,对他十分尊敬和感激。
而与徐向前元帅的相识过程,还得从1933年说起。
当时,24岁的李先念,已经在军队中小有名气,在两人配合作战的反“六路围攻”战役中,他表现突出,深得徐向前元帅的赏识和信任。
后来,两人继续合作作战,李先念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向徐帅学到了诸多作战方略,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后面的重大战役中。
仅过了两年时间,他就可以独挡一面,指挥军队作战了,1937年,徐向前被调到陕北,而李先念则继续留在河西走廊,两人就此分离。
事实证明,徐帅没有看错人,不论是在抗日战争中,还是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李先念的作战能力都十分突出,他带领军队打了无数胜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重要战役中,他竟以仅仅6万的兵力,直接击退了敌军30万的精兵,作战和指挥能力,着实令人惊叹。
建国后,李先念虽然没有被授予将军、元帅的称号,但在众人心中,他早已是“无衔将军”。
然而,不管地位再高,李先念始终不忘自己的恩师,每到空闲之时,他都会到徐帅家中拜访,两人在党内是出了名的挚友。
1983年7月,(左起)李先念、陈云、徐向前在人民大会堂
晚年的时候,李先念曾表示,自己的一切都是学来的,他本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木匠,后来在参加革命后,才逐渐掌握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知识,最终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其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分别是陈云和徐向前,一个教领军打仗,一个教经济建设。
退出一线工作后,李先念曾多次提到两人的名字,而且一直坚称自己没什么本事,由此可见,李老不仅能力突出,而且始终都是谦逊之人。
除此之外,李先念还提到过毛主席,称他是自己一辈子的人生导师,不仅为其指引了方向,还教会他如何为人处世。
毛主席和李先念
为国奉献一生却从不留名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做了近30年的副总理,还担任了20余年的财政部长,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才得以顺利完成。
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得知民众因为吃不好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后,李先念再次挺身而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最终挽回局面,让国家和人民更快摆脱困境。
在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李先念决定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弥补前十年造成的损失。
然而,接连几年出现的财政赤字,着实让李先念等人陷入困境,如何恢复国家经济,成为最大的难题。
经过商议,他们决定调整国民计划经济,并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后来,李先念又全力支持邓公的主张,决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能带领中国民众走向富裕的道路。
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陈云、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在一起
1983年,李先念在众人的支持下,担任了国家主席,此时的他已经74岁高龄,关键时刻,他坚持维护毛主席思想,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与此同时,作为领导人,李先念还十分重视对外开放政策,坚持走现代化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当时特别重视三峡工程的建设,尽管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李老也会亲临现场,来察看工程进度。
此外,老人家还会亲自核对相关数据,确保工程如期完成,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三峡工程最终顺利完工,很多民众都觉得,这一切都是李老的功劳。
但他并不这么认为,在李老看来,国家取得的每项成就,都和人民的努力密切相关,自己和其他领导人,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晚年的他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依旧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尽管如此,李老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还是比较上心的,不仅在平日里严格要求他们的行为习惯,还创下一条铁律家规,子女们长大后绝对不准经商。
到了1992年,李先念主席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但他始终不接受子女们从外面购买的营养餐,觉得太费钱太浪费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李老开始和家人道别,并准备遗嘱,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撒在三大山脉,因为在那里,不仅有为国捐躯的战友,还有诸多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同年6月,李老因病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按照老人家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在祁连山、大巴山和大别山,而剩余的部分,则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而且墓碑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只写着醒目的24个大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天地同在;念人间之乐而乐,共日月其光。”
后人表示,虽然上面没有老人家的名字,但这24个大字,足以概括李先念主席的一生。
不久后,还在悲痛中的陈云,在报纸上写下怀念挚友的文章,称他的离世,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人民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
此外,陈云的秘书还补充称,这是陈老第一次为故人写悼念文章,而且或许也是唯一一次了,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友谊,确实十分深厚。
结语
回顾李老的一生,我们始终都被可贵的精神品质所打动,他心系人民和国家,尽管身体不适,仍坚守在第一线。
他虽为小木匠出身,却经过不断历练和学习,成为国家领导人;他谦逊善良,从不居功自傲,时刻不忘恩师栽培。
李先念主席身上的优良品质,将永远影响着后人,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和路灯,引领国家和人民,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