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学历史时,总是不明白:淮海战役中,国军实力全面占优,为何最后败给了解放军?
这些年,常常看军史,总算搞得明明白白。
【我们先看看“淮海战役”中数据的对比:】
从军队人数看,解放军有60万兵力,其中,华野36.9万,中野14.3万,地方部队10万。从人数看,华野是绝对的主力军。
国军人数为80万,包括徐州“剿总”指挥的7个兵团、2个绥靖区共28个军。
看军队人数,解放军是不如国军的。
看装备:国军拥有飞机2957架次、坦克215辆、火炮4215门,且多为美式重装备(如105毫米榴弹炮)
解放军仅有火炮1364门(含山炮、野炮、迫击炮)、坦克22辆,且中野初期仅42门山炮、2门野炮。
看装备,解放军远远不如。
【既然,国军人数更多,装备更先进,为何会失败呢?】
有这么三个原因:
一是,解放军的群众基础太好了。群众就相当于解放军的编外人员。
在淮海战役中,前后有543万民工支援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弹药1460万斤,如此,就形成了“500万对80万”的后勤优势。
打仗就是打后勤啊。
因为解放军的后勤搞得好,弹药量能补给得上。而国军看似装备先进且多,但交通线被严重破坏,后勤跟不上。
后勤不够,弹药跟不上,国军的火炮不就成了空炮筒了吗?
因此,陈毅评价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二是,战略决策上有一定优势,战术执行上出类拔萃。
从淮海战役开战起,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思想贯穿始终,总前委(邓小平、粟裕等)高效协调两大野战军。
特别是,粟裕在前线的指挥,将“歼灭战”发挥到了最佳。
整个淮海战役,分阶段歼灭了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兵团,形成了局部的兵力优势。
除此以外,解放军打仗非常灵活机动,这让将领们更容易把握机会。
我们再看国军,蒋介石远程干预前线军队,刘峙、杜聿明等人决策迟缓,黄百韬兵团因等待44军贻误撤退时机。
一句话,国军的灵活机动性大大弱于解放军。
两军对垒,效率高、机动性好的自然更容易取得胜利。
解放军战术灵活且指挥统一,国军战略僵化且内部矛盾突出。解放军不胜利都难。
三是,解放军的政治攻势“玩”的实在是好。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通过政治攻势,让国军5个师起义,3个师投诚。。
起义的部队有:国军第59军38师、180师,第77军的37师、132师,还有黄维第12兵团的110师。
投诚的部队有:1、第四十四军第150师(赵璧光部),所属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2、第一〇七军(孙良诚部),下辖部队:第260师(王清瀚)、暂编第25师(孙玉田)。
可以这样说,淮海战役中,敌方有8个师,转眼间成了我们的人,这影响完全不容忽视。
所以,一次战役的胜利,有时候是个综合性的结果,当种种有利因素汇集在一起的时候,胜利触手可得。虽然毛主席说“淮海战役中,粟裕立下第一功”,但,我们应该看到,除了粟裕的英明指挥,万不可忽略了后勤、策略、政治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