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位开国将军之中,谭友林少将的名气不大,不过他的资历和贡献一点也不低,当他被拟授少将衔时,有8位将军出面请求为他提高军衔,不过被他婉拒了,最终谭友林被授予少将衔。
1916年11月,谭友林出生在湖北江陵的一个穷苦之家,1930年10月,年仅14岁的谭友林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他先是被安排进入洪湖军校学习,后被安排在洪湖苏区担任通讯员和警卫员等职。
谭友林作战勇猛,在战斗中多次立功,先后担任过青年干事、独立营政委和团政委等职。每次打仗谭友林都是身先士卒,因此也多次负伤,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差点牺牲了,这就得从他当团政委的时候说起。
1935年4月,时任红6师第17团政委的谭友林率部参与塔卧战斗,谭友林在最前沿阵地上指挥部队作战,他的右臂被敌人打中,鲜血流了一地,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指挥,直到战斗胜利结束他才去治疗。
由于流血过多,加上当时条件有限,谭友林的右臂一直没有治好,子弹卡在骨头上没有办法取出来,医生对伤口处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处理,稍好之后谭友林就回到了部队继续指挥工作。
1935年秋,谭友林被晋升为红2军团第5师政委,19岁的谭友林成为了正师级将领,称得上是年轻有为。谭友林刚晋升师长不久,他就跟随红2军团进行长征,当时谭友林还带着伤,一路上走得很艰辛。
1936年4月,在翻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玉龙雪山之后,紧接着就是川西甘孜荒无人烟的草地,在过草地的时候,谭友林伤口恶化,导致他高烧了好几天,好几次昏过去几乎没有了呼吸。
好在战友们没有放弃谭友林,喂他喝了50多副草药才缓解了病情,后来他趴在骡子上走过了草地,活着到了陕北。1937年5月,谭友林到西安的大医院治疗,才取出手臂中的子弹,这才彻底伤愈了,距离他手臂中弹已有2年了。
伤愈后的谭友林回到抗战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11月,谭友林被派往东北战场,他先后担任过副旅长、师长和四野第39军副军长,从北打到南,为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美援朝打响之后,第39军是志愿军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志愿军总部把攻克云山的重任交给了第39军,云山是云山郡的首府,是半岛北方的交通枢纽,战略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云山战役打响之初,第39军还以为对手是南朝的军队,抓到了俘虏之后才知道,对手是美骑兵1师,这是美军的一支王牌部队,自成立以来从未吃过败仗,有着“常胜师”的美誉。
不过谭友林不管什么王牌不王牌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第39军的战士趁着夜色突然发动战斗,打得美骑兵1师溃不成军,只有狼狈逃窜的份,所谓的“王牌”和“常胜师”也不过如此。
根据第39军军史记载,云山战役中歼灭美军4046人,其中327人被俘虏,缴获弹药无数。谭友林回国之后担任过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乌鲁木齐军区副政委、兰州军区政委等职,是大军区级干部。谭友林于2006年病逝,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