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三架美军轰炸机悄无声息地自北向南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上空,骤然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

正在作战室聚精会神收录情报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一代青年才俊不幸就此陨落,可谓天妒英才。

毛岸英的壮烈牺牲对于主席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这位坚强的老人内心深处的莫大痛苦,都悄悄地隐藏在千尺泪层之下。



从毛岸英的特殊经历便能看出这对伟大的父子之间超乎寻常的情感,令人泪目,亦令人无限动容--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于湖南长沙,他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由于时局不稳,尚在襁褓之中的毛岸英,曾随着父母先后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地。

1927年,轰轰烈烈、悲壮惨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之后,年仅5岁的毛岸英跟随着母亲和两个弟弟一路颠簸流沛地回到了长沙县避险。

1930年,杨开慧不幸被大军阀何健逮捕,8岁的毛岸英和母亲一起被抓进了监狱羁押。



同年11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杨开慧被灭绝人寰、穷凶极恶的反动军阀残忍地杀害于长沙识子岭。而后,身世凄楚的毛岸英则被地下党秘密地营救出狱。

经过党组织的周密安排,毛岸英三兄弟辗转来到了上海。但不幸的是上海地下党却始料未及地遭到了国民党军统的严重破坏,毛岸英和二弟毛岸青便茕茕孑立地流落在了陌生而又凄凉的上海街头,三弟毛岸龙却在转移时不幸失踪,他就此流落到了民间。



无依无靠、露宿街头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只能靠卖报纸、拾破烂、拣烟头、推人力车来艰难地维持着食不饱腹的苦难生活。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流浪在街头的毛岸英被“红色牧师”董健吾带回了家,并与地下党取得了联系。

1936年,上海地下党委托东北军爱国将领李杜将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往了欧洲。随后,命运多舛的毛岸英进入了莫斯科国际儿童院。



在国际儿童院,毛岸英展现出了天赋异禀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不久,他便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1939年,意气风发、儒雅谦逊的毛岸英加入进了共青团,并担任了支部书记。

1941年,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尽管中苏两党曾签署过不允许中国籍的孩子服兵役的相关协定,但踌躇满志,一心想建功立业的毛岸英却“执拗”地坚决要求入伍参战。

而后,毛岸英找到了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言辞恳切地表达了他迫切想要入伍的愿望,因此,毛岸英才得以被获准去军校学习。



1943年,毛岸英学成毕业,当即获得了苏联军方授予的中尉军衔。不久,他又进入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校期间,毛岸英曾到苏联红军中担任过坦克连的党代表,并参加了进军波兰和捷克的一系列战斗。

1946年1月,玉树临风、仪表非凡的毛岸英随同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起乘专机回国。

临行前,日理万机的斯大林腾出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专程接见了他,并赠给了毛岸英一支贴身佩戴的爱枪,以示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父子相逢,洒泪人间。毛主席夙夜未眠,抱病到机场专程迎接,他老人家终于能够梦寐以求、魂牵梦萦地见到了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儿子。见到毛岸英后,主席染疾的身体仿若一下子彻底地好转了。

父子重逢不久,毛主席便对毛岸英励勉地说道:“你在外吃了十年的洋面包,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也上了高等军事学院,还有一课一定要补上,你应该去上中国的‘劳动大学’,先到农村去看看农民怎样种地,了解、了解中国农村的面貌。”



毛岸英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想多方去了解百姓的疾苦,于是家国天下的毛岸英便行色匆匆地挎上了背包,步行40余里,到延安南郊的一处农村进行体力劳作。他和劳动模范吴满友学开荒、学种地,并“物我两忘”、乐此不疲地在“劳动大学”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再“深造”。

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奉令接受了党中央的军事任务,他带领着小分队率先进城,在中央首长的重要活动区,负责指挥扫雷,为毛主席和党中央安全地进入北平立下了不凡的功绩。



1950年3月,毛岸英跟随政工专家李克农访苏,并当其翻译。此后,毛岸英再度要求下沉基层。同年7月,毛岸英担任了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并决心在这座百废待兴的工厂,力争连续工作10余年。

他虽是毛主席的儿子,但在热火朝天、紧张忙碌的劳动现场,毛岸英却未以伟大领袖的儿子而自居。相反,他总是处处严格要求着自己,和群众建立了密不可分的深情厚谊。



同年10月19日,毛岸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刘思齐,便意气风发地跟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紧急入朝。

11月25日上午,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壮烈牺牲的悲痛消息后,他独自“沉默”了一天,其实,泪水早已悄然地流淌了许久。



随后,毛主席强忍着丧子之痛,他缓缓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哽咽地说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了一件大事来看。”

毛岸英壮烈牺牲后,彭德怀如履薄冰地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将毛岸英的遗骨埋葬在朝鲜北方。周恩来收到彭总的来信后,当即在信上批复,并将此信件呈送于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圈阅。



彭德怀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同。在彭德怀回国述职时,曾专门向毛主席汇报了毛岸英不幸牺牲的详细过程,以及将他的遗骨埋于志愿军总部驻地的请求。

毛主席听闻后,对表情“僵硬”的彭德怀轻声地安慰道:“岸英属于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你回去要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至于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了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烈士的鲜血凝成的。你们做得对,也做得很好。”



1951年3月,毛泽东在与周世钊的谈话中,难掩哀痛地颤然说道:“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往前线?”

毛岸英壮烈牺牲后,刘思齐、邵华曾多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强烈请求,毛主席沉默良久,引用了东汉初期著名老将军马援的话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毛泽东最终忍痛没有同意她们的这一要求。



就这样,毛岸英和数以万计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烈士们一起,长眠于他战斗过,并用鲜血浸染过的朝鲜大地上。他们与青山同在,“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毛岸英的一生,与日月同光,和星辰一般璀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