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第一章:寂静的入侵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巨型屏幕上,一个红色光点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划过中国上空的近地轨道。监控室内,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凌晨四点的宁静。
"确认目标为美国X-37B空天战机,轨道高度408公里,正在接近天宫空间站!"监测员的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尖锐。
航天控制中心主任马国明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主控台前,眼镜片上反射着闪烁的警报红光。"把轨道数据放大!它距离天宫还有多远?"
"目前距离120公里,相对速度每秒15米,预计2小时13分钟后进入50公里警戒范围。"监测员快速调出轨道交会预测图,"按照这个轨迹,它将在天宫下方30公里处通过,但它的轨道机动引擎正在预热。"
马国明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X-37B是美国最神秘的太空武器平台,号称"太空战斗机",能够在轨道上停留数年,执行各种机密任务。这次它突然改变轨道接近中国空间站,绝非偶然。
"立刻启动紧急预案,通知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马国明按下通讯按钮,"天宫号,这里是北京中心,建议你们立即进入紧急避险程序,准备启动脱离引擎。"
天宫空间站的指令长沉稳的回应通过扬声器传出:"北京中心,天宫明白。已启动应急程序,三名航天员全部就位。请告知威胁等级。"
"红色一级。"马国明简短回答,然后转向副手,"联系西北某基地,让他们准备那架特殊改装的歼20。如果X-37B继续靠近,我们可能需要采取非常手段。"
副手面露难色:"但歼20的实用升限只有20公里,而X-37B在400公里轨道上..."
"我知道物理限制,"马国明打断他,"但总装备部上个月不是报告过那套新系统吗?现在是测试它的时候了。"
两小时后,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战情室内将星云集。巨大的三维全息投影显示着X-37B的最新动向——它已经机动到了距离天宫空间站仅60公里的位置,这个距离在太空尺度上相当于面对面。
"美方声称这是'例行轨道调整',否认有任何敌对意图。"外交部代表汇报道,"但他们拒绝立即改变轨道。"
国防部长周正武冷哼一声:"例行调整?那为什么偏偏选在我们的空间站下方?他们分明是在测试我们的反应能力,或者更糟——在收集天宫的电子信号。"
空军司令员刘振国指着投影:"最令人担忧的是,X-37B携带的机械臂可以捕获或破坏卫星。如果它突然转向天宫..."
一阵凝重的沉默笼罩了战情室。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太空接近事件,而是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太空能力的一次试探,一次精心策划的"擦边球"行动。
"主席指示,"周正武打破沉默,"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国家太空安全,但也要避免事态升级为全面冲突。空军有什么建议?"
刘振国站起身:"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发射反卫星导弹直接摧毁它,但这将引发国际风波;二是派遣我们最新改装的歼20进行拦截警告。"
"歼20能飞到那个高度?"有人质疑道。
"正常情况下不能,"刘振国承认,"但'利剑计划'改装型配备了新型组合循环发动机和电磁脉冲武器系统,可以在亚轨道边界短暂作战。更重要的是,这种应对方式更具可控性,留有外交回旋余地。"
周正武沉思片刻,点了点头:"批准方案二。立即组成特别行动小组,我要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最聪明的头脑。"
当命令传达到西北某空军基地时,程剑锋正在模拟器中进行高海拔拦截训练。这位35岁的空军上校是歼20部队的王牌飞行员,拥有超过2000小时的飞行经验,其中包括数十次针对隐形战机的拦截任务。
"剑锋,紧急任务!"基地司令员直接推开了模拟器舱门,"X-37B威胁天宫空间站,军委点名要你执行拦截。"
程剑锋迅速解开安全带,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终于有机会会会这个'太空幽灵'了。我们用什么武器?常规导弹对它无效吧?"
"新型电磁脉冲炮,"司令员压低声音,"实验室昨天才完成最后测试,还没进行过实弹射击。你是第一个。"
程剑锋挑了挑眉毛:"所以我是小白鼠?"
"不,"司令员严肃地说,"你是中国空军的利剑。三个小时后简报,六小时后起飞。去准备吧。"
与此同时,在北京郊外的一处秘密研究所,电磁脉冲武器首席科学家林雨晴正紧张地检查着最后的数据。这位32岁的物理学博士是军内公认的天才,但此刻她纤细的手指却在键盘上微微颤抖。
"林博士,系统真的准备好了吗?"她的助手担忧地问,"上次地面测试只达到了设计功率的85%。"
林雨晴推了推眼镜:"85%足够瘫痪X-37B的电子系统几秒钟,只要飞行员抓住那瞬间的机会。"她停顿了一下,"但问题不是功率,而是射击窗口——在亚轨道稀薄大气中,电磁脉冲的传播会变得不稳定。"
助手倒吸一口冷气:"那意味着..."
"意味着我们的飞行员只有一次射击机会,而且必须在精确到毫秒的时机开火。"林雨晴关闭电脑,"我要亲自去指挥中心。准备直升机。"
六小时后,程剑锋穿着特制的高空抗荷服,站在那架与众不同的歼20前。这架战机外表与普通歼20相似,但细看会发现机腹多了一个流线型鼓包——电磁脉冲炮的发射装置。两侧进气口也经过重新设计,以适应高空稀薄空气。
"记住,"司令员最后叮嘱,"你的任务不是击落X-37B,而是迫使它改变轨道。电磁脉冲炮射击后,无论是否命中,立即返航。明白吗?"
程剑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明白,长官。"但他心里清楚,一旦进入那片灰色地带,一切计划都可能需要临机应变。
随着引擎轰鸣,这架特殊改装的歼20滑向跑道。程剑锋深吸一口气,将节流阀推至加力位置。战机如离弦之箭冲向渐亮的天空,向着人类航空器极少涉足的亚轨道边缘飞去,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亚轨道格斗"。
第二章:灰色地带的博弈
歼20的座舱内,程剑锋感受着机体在持续爬升中的轻微震颤。高度计的数字快速跳动:15000米...18000米...20000米。在这个高度,天空已从蔚蓝变为深紫色,地球的弧形轮廓清晰可见。
"昆仑,这里是剑锋,已到达第一检查点,请求继续爬升。"程剑锋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回地面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内,空军司令员刘振国、科学家林雨晴和战略分析师方伟紧盯着大屏幕。方伟推了推眼镜,转向林雨晴:"林博士,在这个高度,电磁脉冲炮的有效性如何?"
林雨晴的目光没有离开数据流:"平流层空气密度是地面的5%,电磁脉冲传播距离会增加,但能量衰减也更不规则。理论上,最佳射击距离应在50公里内。"
"问题是,"刘振国皱眉道,"X-37B目前轨道高度400公里,歼20即使使用特殊发动机,最大升限也只有35公里。如何缩短这个距离?"
方伟突然指向轨道预测图:"看这里,X-37B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其中约12分钟在中国上空。下一次过境时,它将经过甘肃上空,那里正好有一片高层大气扰动区。"
"你是说..."林雨晴眼睛一亮。
"热层扰动会使低轨道飞行器暂时下降高度,"方伟解释道,"根据NASA去年发表的研究,强烈的地磁活动期间,400公里高度的稀薄大气密度可能增加300%,导致飞行器轨道自然衰减。"
刘振国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如果X-37B经过那片区域时..."
"它可能会暂时下降到350公里左右,"方伟点头,"虽然距离歼20仍然很远,但已经进入了某些特殊武器的理论射程。"
林雨晴快速计算着:"如果歼20能在35公里高度发射,电磁脉冲在电离层中的传播可能形成波导效应,理论上可以覆盖300公里以上的距离!"
"但这只是理论,"刘振国严肃地说,"从未有人尝试过在亚轨道使用电磁脉冲武器。"
通讯器中突然传来程剑锋的声音:"昆仑,剑锋已到达28000米,发动机工作正常,但推力开始下降。请求战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