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阅读后感觉有信息量,可以关注我:@评论尸

一个直观但所有人都刻意忽略的问题:

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的互联网垄断业务,真的获得了高额利润吗?

当平台垄断输出了巨大的资本负外部性,却连自身的商业成功都未能自证。

无效垄断正在对社会透支,这甚至是戕害垄断者自身。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作者 | 评论尸、陈闷雷

白徵明对本文亦有贡献

1. 你会垄断么?

1.1 《大富翁》与《愤怒的葡萄》

你会垄断吗?

这似乎是个类似“你幸福吗”一样的愚蠢问题。

垄断是如此的直观,并且具有“乐趣”,以至于人类发明了一种游戏来向我们的孩子说明什么是垄断——几乎所有的人都玩过的大富翁(Monopoly)。

1903 年,美国游戏发明家 Lizzie Magie 发明了大富翁 Monopoly 的原型,用于警告人们垄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当单一市场主体掌握所有的土地,其他人将再无立锥之地。

但由于垄断的快乐和直观,这款游戏迅速走红,它没有成为警示人们反抗垄断的教科书,反而成为了无法获得垄断地位的人们假想自己成为大资本家,享受垄断精神快乐的工具。

大富翁是令人上瘾的,它通过骰子来模拟市场的随机性,通过棋盘来模拟市场的有限性,在一张狭小的书桌上高度还原了 20 世纪美国各行各业中正在发生的垄断行为。

在游戏的最后,当你扔下一次骰子,买下了城里的最后一块地,游戏结束了,你赢得了游戏。

这个游戏之所以没有起到它最初的教育意义,很可能是因为它实际上根本没有模拟垄断之后发生的事情,而只模拟了垄断形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渴求获得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来说,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垄断。而对于它们的对手——普通消费者和市场创新者来说,唯一的问题则是反面:如何阻止垄断的形成。

但事情这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越过游戏的终点线,看看“垄断达成”之后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2019 年 12 月,长达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暂时落下帷幕,中美原则性达成“一期协议”。美方停止向中国商品恶意加收关税,而作为回应中方承诺购买更多美国的农产品。[1]

很多人当时并不太理解,为什么美国一个刻板印象中的工业大国要强迫中国一个刻板印象中的农业大国购买农产品,而不是相反的。

但其实原因在中国的初中地理课本里面有讲过。

如果这些年,初中地理课本的变化不大的话,那不出意外里面应该有一节会把美国的农业作为一个标杆来讲述。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这是由于其农业集中程度高、大型机器生产的效率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农业附加值高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尽管美国曾拥有强大的工业,但近些年来,美国的工业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其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价格上,而不是工业产品本身的出口。

随着美国的所谓“产业空心化”之后,美国的工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它的农业,现如今的美国输出廉价工业制品的能力远不如输出廉价农产品。

地理课本里还会讲,美国之所以能实现利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农产品,是一些地理和产业经济的原因,比如美国的平原众多,适合大机器耕种,美国的工业产业链发达,更早开始用先进的农具改造农业。

从地理上看,这是正确的,但它忽略了历史进程中经济学平原的形成。

天然平原并不是经济学平原,尤其是对于私人永久持有土地所有权的美国来说。

如果在美国的平原上,散落着无数小农,那么大机器生产则毫无意义。因为,就算一辆拖拉机能节省再多的人力,每个农户也只能耕种自己所拥有的那一小片土地。

因此,能够让拖拉机、播种机、采摘机最高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美国的近代农业史上真的发生过一局“大富翁游戏”。

20 世纪 20 到 30 年代,也即是美国最后一次发生印第安人大屠杀的一百年之后,另一场将人类个体从土地驱赶走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只是这一次,被推平房屋与家园的是美国白人自己。

美国先进的农具生产公司(如拖拉机、种子、化肥公司)向美国农民出售或出租农具。农民以为,获得了这些工具,能够显著地提升自身未来的生产效率,于是他们背上贷款买来这些商品。

但在土地尚未集约化的情况下,这些现代化工具事实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同时,恰逢气候的原因导致美国部分地区的农作物连续几年欠收,他们无法偿还用于购买农业生产工具的资金。

这时,那些卖给他们商品的农业公司会带着放贷的银行家一起,开着拖拉机来将美国农户的房子推倒,将他们的土地作为抵押物没收。最终,他们在美国天然的平原上,获得了一块块经济学的平原。

这种经济意义上的平原,才让美国的农业后来得以走上专业化机器耕种的道路,让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美国左翼文学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依据这段历史创作了著名小说《愤怒的葡萄》。我们的地理课本当然不会讲述美国平原成为经济学平原之前的这段故事的。因为显然,大富翁游戏是残酷的,在一门主要讲方法论的课程中讲这个故事未免会让人觉得是在鼓励垄断。

但是,“大富翁游戏”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如何应对业已形成的垄断,并使之能重新造福社会。

我们现今针对互联网领域垄断的话题,似乎也过多的聚焦在了业已完成或接近完成的“大富翁游戏”上。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误以为垄断是一件由互联网所引发的全新事物,一旦垄断达成,我们将走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垄断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也不算短。人类社会在短短的几百年里,事实上已经驯服了大部分垄断。

19世纪下半叶,人类开始制约铁路垄断;20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驯服了石油和烟草的垄断;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开始着手驯服房地产与农业垄断;20世纪30年代,无线通讯、零售和银行业戴上反垄断的枷锁;在20世纪最后的十年里,反垄断甚至成功的驯服了互联网行业的前身计算机与软件行业。[2]

垄断就像是一头猛兽,在动态博弈中翩翩起舞,成为人类发展的动力。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垄断又短暂地从笼子里跑了出来。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站在台下的观众来说,企业家、资本和监管均是驯兽师。驯兽师的目的从不是为了让狮子吃掉观众,而是让马戏团欣欣向荣。

当猛兽已然形成,反垄断就会出现两条道路,一条是让猛兽消失,完全肢解垄断者,这是当下许多公众反垄断中的热门流派;另一条道路是驯服猛兽,让已经形成的猛兽在鞭子之下翩翩起舞,取悦所有人。

第二条路,也是我们曾经选择过一次的道路。


垄断的困境

1.2 什么是垄断?

什么是垄断?

先定义问题,再解决问题,似乎是一切研究的正常顺序。

但在互联网研究领域,这一正常顺序往往会导致思考走向歧途。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非常关心垄断话题的读者,你可能会注意到:在过去几年关于中国互联网平台垄断的讨论中,精英群体或者更中立的叫专业人士群体的暧昧态度。

许多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都不太认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存在垄断或很严重的垄断,这与大众的认知完全相反。

这并不是因为这其中发生了一些大众想象的利益勾结,而是在传统的学术框架下,当下互联网行业的许多垄断行为确实不属于垄断。

传统谈及垄断与反垄断往往涉及三个领域:经济、法律和公共治理。

但这三个领域建立的“垄断-反垄断”框架均诞生在“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互联网行业的基本支付转移手法出现之前。为了方便让你读下去,我们先简单的概括一下这三个领域都是怎么定义垄断和反垄断的:

  • 在经济领域,垄断与反垄断围绕垄断竞争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进行讨论。它考量的是垄断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商品的价格,这种价格是否完全背离市场规律或价值规律,以及这种价格如何影响供需关系。它的博弈双方是企业与消费者。
  • 在法律领域,垄断与反垄断围绕企业对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进行讨论。它考量垄断者对竞争者的不正当扼杀和对创新的抑制。它的博弈双方是企业与企业。
  • 在公共治理领域,垄断与反垄断围绕垄断企业对税收、公共福祉和政治势力的影响讨论,这里不宜做过多展开。它的博弈双方是企业与社会(或国家)。

上述三个领域对垄断企业、垄断行为、垄断边界和反垄断方法各有一些分歧和共识。

但用互联网黑话来说,传统框架甚至没有很好地在互联网领域找到好的“抓手”——互联网服务的商品究竟是什么,价格是什么,市场是什么。如果连这些都尚未明晰,那么套用传统的,以钱易物的商业逻辑下形成的“垄断-反垄断”框架,必然出现问题。

我曾在朋友圈里谈到,关于互联网反垄断最重要的一些书没有电子版。有人问是哪些书,出于对撰写本文的私心我没有回答。现在,我可以将这些书名列在这里,仅供读者参考:

  • 《美国垄断史——帝国的缔造者和他们的敌人》
  • 《平台垄断:主导21世纪经济的力量》
  • 《分享经济: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
  • 《寡头垄断的动态模型:理论与应用经济学基础》

当然,还有一些已经有电子版的书:

  •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 《算法的陷阱:超级平台、算法垄断与场景欺诈》
  • 《垄断竞争理论》

但是,这些书不是阅读本文的前置读物,没有看过任何一本也不会影响本文的阅读。你可以在读完本文后,再回这里寻找下一步的阅读材料。

事实上,本文与《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下文简称《弯路》)不同,不会完整地引用任意一个领域中已有的框架或概念去套用解释互联网平台反垄断。

对于如何使用已有的学术框架,分析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互联网反垄断浪潮,已经有一批国内的一流学者产出了许多非常值得仔细阅读研究的文章。比如姜奇平、周其仁、邓峰、陈永伟、胡泳、游云庭、刘旭(绍耕)、孔祥俊、时建中、王晓晔等。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用这些专家的名字与反垄断组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著作(书、论文和公众文章)。

但已被驯服的垄断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出笼,这已经意味着旧有分析框架的失效。

因此,本文将尝试着提出一种全新的,可能是非常浅薄的框架,既有效垄断和无效垄断,来重新审视企业垄断行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引导这些影响向社会福祉有利的一面发展。

本文将跳过对垄断的定义,讨论垄断所带来的问题。因为在互联网领域,许多问题以凯文·凯利在《失控》中反复提到的“涌现”形式出现。不同的恶果,可能是由多种不同严谨定义的原因导致的。

如果试图先对“垄断”下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你就会发现许多大众认为的垄断所带来的问题,并不能被归因在垄断上。

也因此,本文不会使用传统的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来判断某个主体垄断或没垄断。

本文文本中所出现的垄断,就是大众或者说你认为的垄断,如果你认为微信垄断,本文就假定微信垄断,如果你认为淘宝垄断,本文就假定淘宝垄断,如果你认为微博垄断,本文就假定微博垄断,如果你认为抖音垄断,本文就假定抖音垄断。

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专业人士,认为以上这些公司及产品都没有垄断,那么本文也会为你解释为什么这些你认为没有垄断的产品,在不同领域产生了类似垄断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试着在这种假定之上,展开余下的全部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