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轴心文明起源以来,人类的巨大进步是让真实性本能(常识的客观性) 处于终极关怀和相应价值的系统的支配之下。但是今天真实性的两大柱石正在被科学进步颠覆,真正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以上这两段话,是金观涛对现代社会本质的经典概括和预言。
▌金观涛是谁?
有人说,学者往往分为两种。一种通过聚焦历史,以关怀现在;而另一种通过立足现实,来影响未来。这其中,前者以国史大纲作者,“最后一位国学宗师”钱穆为代表;后者则首推“精准预言未来趋势”而被公认“互联网教父”的凯文·凯利。
然而,还有极少数学者,能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兼顾二者,既回溯过去,在人类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探寻到“思考现实的真方法”,更能立足现实困境,为“晦暗不明”的未来,探索一些新的可能。
这样“另类”的学者,在国外的代表可能要算戴蒙德与赫拉利,而在国内学者中,可能就要算金观涛了。
金观涛也曾直言自己与时代思想格格不入,他这样的研究探索更是学术界的“异类”。因为“这种事情不仅是19世纪以来没有学者做过的,还犯了学术专业化的禁忌”。
▲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金观涛
提起金观涛,90后、00后可能并不熟悉,但对于更早一辈的读书人,可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参与推动过改革开放后知识界的思想变革。
▌人生传奇,学术更传奇
他“20岁去北京,40岁到香港,60岁来台湾”,人生充满传奇,然而,他的学术历程,远比人生经历更传奇——
·70年代,在动荡中,他就逆流而动,开始对“正统思想”的反叛,更在随后的研究中将当时还属“前沿”的科学方法引入社科领域,提出将中国政治、经济、观念子系统间互动耦合的系统演化论。
·90年代初,当启蒙受挫后,他意识到系统论不能充分解释这一复杂现象,又用10年时间完成《观念史研究》,通过“观念史”的方法,力图厘清:为何对西方现代思想的重构,反而催生国人走向了乌托邦主义。
·21世纪,人类文明面临着集体的彷徨。他又确信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既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为此,最终融汇了系统论的研究架构、观念史的诠释方法,重回轴心时代,站在文明“发生机制”的高度,提出一种既能解释不同文明演进脉络,又能理解当下的大历史观。
因此,很多熟悉他的人感慨他的历史研究“到了尽头”,但金观涛却并未止步。2020年时,在疫情推波助澜下,他将视野扩展到更宏大的哲学层面,开始探索现代社会根本的思想困境,在荒诞的时代里寻找消失的真实。
▌洞见当下社会的真实性危机
在《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以及《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中,金观涛洞见了当下在政治、科学和哲学种种领域遭遇的“真实性危机”——
· 在政治社会领域,全球政治、经济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正在失去真实,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不可阻挡,当二者再次成为主流,后果将是人类心灵的大倒退,民族主义悲剧的重演、人类文明的倒退将势不可挡。
· 在科学上,一方面,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开始快速普及和应用,另一方面,我们缺乏对科学的宏观理解,却开始盲目自信可以扮演“造物主”的角色——比如基因技术,对生物细节知识的了解和操纵,反而让生命本身的真实性产生了危机。
· 在哲学上,20世纪的占据主流的分析哲学,不仅没有弥平科学与人文的巨大鸿沟,让人类对现代性、科学和生命意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反而让哲学以及一众以哲学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困在牢笼中,一旦社会问题超过专业领域,理论必定束手无策,加剧了人类用以感知、理解社会的真实心灵的解体。
正如金观涛老师所说:“真实性三层次的同时存在是生命尊严所在,在一个真假不分的社会中,生命毫无意义可言。”
“今天,我们有繁华的物质文明,但反观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脆弱、害怕死亡、懦弱和怯于反抗。”
▌为什么要读金观涛?
法国作家纪德说过,重要的并非所见,而是目光。如果说,一个人的视力只能让他看见问题,那么,视野才让他看清问题。
一般范式下,探讨现代人的时代困境,大多聚焦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专业领域。但是在学科化的界限里,生命的意义,历史的厚度,种种支撑我们的“真实性”也同样被消解。
在金观涛看来,人类在科学、政治和哲学等种种领域遭遇的困境看似并无关联,却有着共同的“元问题”——信仰与科学之间的裂缝。
这一困境,与“康德时代”极其相似。当年,康德通过哲学上的“三大批判”缝合了18世纪信仰与科学之间的裂缝,开启了一场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而今天最需要的,恰恰是同样的尝试。但“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正如金观涛老师所说:
“20 世纪,人们一度相信历史是有规律的,结果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导致极权主义兴起。21 世纪,人们否定了历史的规律,却诡异地发现历史正在重复……”
自轴心时代以来,寻找真理都是从面对黑暗开始的,今天关于未来的思考都必须敢于正视历史大倒退带来的思想困境。而金观涛这样的思考,正是当代人需要踏出的第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