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程莫深的中篇小说《雨季》(1995)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石油工人生活为背景,通过一对普通采油工夫妻的生存困境,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抗争。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叙事底色融合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既是对工业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生命主题的深刻哲思。本文从生命意象的现代性重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三个维度,探讨《雨季》的文学价值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突破意义。

一、生命意象的现代性重构:从“苦难叙事”到“生命史诗”

《雨季》的核心主题是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与超越。小说通过“小草”“雨季”“油井”等意象的反复渲染,将个体的生存困境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隐喻。

1. “小草”的象征性:

小说以黄土高原上“瘦得只有骨架”的野草为意象,象征石油工人“平凡却坚韧”的生命特质。这些草“耐活命贱”,却在雨季中“复苏为蓬勃的生命伟力”,暗喻底层劳动者在物质匮乏与精神压抑的双重困境中迸发的生命力。程莫深摒弃传统英雄叙事,转而以“小草”的微观视角重构生命价值,赋予现实主义题材以诗性升华。

2. “雨季”的循环隐喻:

雨季既是自然气候,也是命运轮回的象征。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漏雨屋檐”“泥石流”等场景,暗示石油工人生活的周期性苦难;而“雨水、汗水、血水交融”的意象,则将个体的牺牲与集体的精神传承交织,形成“死亡—重生”的悲剧循环。这种叙事结构突破了线性时间观,赋予作品史诗般的厚重感。

3. “油井”的双重隐喻:

油井既是物质生产工具,也是精神信仰的载体。小说中“黑色黄金”的流淌象征着民族工业的血脉,而“井喷”则隐喻生命力的不可遏制。正如评论家王跃所言:“程莫深开掘的正是一口井,喷出的却是热血。”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叙事策略的突破

《雨季》在传统现实主义框架中融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1. 非线性叙事与心理真实:

小说打破时间顺序,以“雨季—雪季”的循环结构串联情节,同时通过大量内心独白与碎片化场景(如楚芳的高烧幻觉、于站长的成人高考挣扎),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这种“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既保留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观察,又深化了人物的立体感。

2. 荒诞与象征的现代性表达:

尽管以现实题材为基底,小说仍包含现代主义的荒诞元素。例如,楚芳因接受偷油贼贿赂被处分的情节,既是对体制僵化的讽刺,也暗示了人性在生存压力下的异化。而“红色大衣”“漏雨的屋檐”等反复出现的意象,则通过象征系统构建了超越现实的寓言空间。

3. 反英雄叙事与群体书写:

程莫深摒弃传统工人文学中的“高大全”形象,塑造了充满矛盾的“不完美英雄”。于站长既恪尽职守又渴望逃离,楚芳既坚守岗位又曾屈服于诱惑,这种“灰色人物”的刻画打破了二元对立,使小说更具社会真实性。正如汪寒洁所言:“读者无法对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价,转而思考社会必然性与人生价值。”

三、人物塑造的复杂性:油田文学的范式创新

《雨季》通过多维度的人物刻画,重新定义了工业文学的创作范式。

1. 于站长: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作为采油站“芝麻官”,于站长在“执行命令”与“家庭责任”间挣扎,其性格的矛盾性反映了转型期基层劳动者的普遍困境。他既因工资低微而抱怨,又在偷油贼诱惑前坚守原则,这种“不完美”使人物更具人性温度。

2. 楚芳:女性生存的悲剧性升华:

楚芳的形象超越了传统油田文学中“女工”的刻板印象。她既是被生活压迫的受害者(如被泥浆掩埋的牺牲),又是生命力的象征(如以血肉之躯保护油井)。其死亡场景未直接描写,却通过“染血的油井”完成从个体悲剧到集体精神的升华。

3. 群体形象的史诗性建构:

小说中石油工人群体“牛一般负重”的形象,与黄土高原的苍茫环境形成互文。他们“浑身是血满身是伤”,却以沉默的坚守成为民族精神的缩影。这种“无名英雄”的集体书写,赋予工业文学以史诗气魄。

四、文学史意义:石油文学的“新边疆”

《雨季》的出版标志着油田文学从“行业宣传”向“人性探索”的转型。

1. 题材突破:

相较于此前石油文学对“创业史诗”的单一聚焦,程莫深将笔触深入基层工人的日常生活,揭示计划经济末期体制矛盾与人性困境,填补了工业文学的叙事空白。

2. 美学贡献:

小说以“小人物、大主题”的创作理念,实现了现实主义的“返璞归真”。其质朴的语言风格与深刻的象征系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无技巧的技巧”范例。

3. 影响辐射:

《雨季》引发《青年作家》《陇东报》等媒体的持续热议,成为“长庆文学三驾马车”现象的起点。其成功促使更多作家关注边缘群体,推动了“野狐沟系列”(如《雪季》)的诞生。

结语:

《雨季》是一部“用泪水写就的山体”(王跃评)。它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挖掘生命本质,以现代主义的哲思超越时代局限,既是对石油工人精神的礼赞,也是对民族生命力的深刻诠释。在当代文学史上,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与人文关怀,成为工业题材从“类型化”走向“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王跃,《流血的油井》(《青年作家》1995年第7期)

2. 汪寒洁,《〈雨季〉点评》(《青年作家》1995年第7期)

3. 黄树凯,《生活之树常青》(《青年作家》1996年第2期)

4. 杨虎林,《理想·现实与普通人的命运》(《长庆文学》1996年第1期)

5. 程莫深,《雨季》(《青年作家》1995年第7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