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拿胡适被公布为第二批战犯说事儿。
关于战犯名单这个事,在解放前地下工作者接触国军高级将领和果党高级干部的时候,大体上都会做一个解释。
这个解释一般来说就是,把你们放在名单里,是当前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但如果你们能起义,并不影响什么。
比如九十年代拍过一个电视剧,《进军大西南》,其中提到了卢汉起义的前后过程。
卢汉起义前后一直很犹豫,心事重重,主要是两个担心。
一个是他在昆明惨案中枪杀民主人士和抗议的学生,他担心会被秋后算账。
另一个担心就是,他发现自己被公布为战犯之后,非常紧张。
另一方面也是非常生气,觉得你们不讲信用,我都在谈判起义的事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公布我为战犯?
负责和他接洽谈判投降的地下工作者也给他解释说,如果这个名单里没有你,反而会对你目前的处境非常不利。
因为当时云南除了卢汉大体上能控制的滇军的一部分部队之外,还有李弥、余程万的二十六军等部,卢汉不仅不能控制,反而是在监视他,对他有很大的威胁。
这时候公布的战犯名单上如果没有他,那么反而可能让常公对他起疑心,下令在云南的中央军攻击他,而这时解放军还没有到云南境内,缓急之际无法对他进行有效支援,他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反过来,把他放在战犯名单里,常公和中央军就对他会少一点疑心,可以争取一些时间来做起义的准备工作。
当然,最终中央军也还是进攻卢汉了,解放军主力部队一时之间无法赶到,只能下令滇桂边区游击纵队负责协助卢汉,抵御中央军的进攻。
但最终卢汉还是起义成功了,战犯身份对他后来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例子,除了卢汉之外,还有很多在战犯名单上的人,后来也没有受到这个身份的太多影响。
国军起义的高级将领和干部差不多都是这样,一开始都有点担心,后面就无所谓了,实际上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最典型的就是李宗仁,在公布战犯名单的时候,他还是代总统,排名很靠前。但他回国之后,还是得到了很高的待遇,也没有什么影响。
在解放前,胡适的身份已经不是普通的知识分子,而是政治色彩很浓的知名人士,政治地位也很高,所以也把他列入了战犯名单。
但如果起义的时候他留下来,战犯的身份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这也是肯定的。
第一批战犯名单上还有三个类似情况的人,张君劢、王云五和曾琦,都不是国军高级将领,也不是高级干部。
1946年张君劢59岁生日的时候,周甚至给他送过寿匾。
但因为他们在1946年的伪宪法出台过程中发挥过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也列入了战犯名单。
北平解放之前,两边都曾大力争取过当时在北平的知名人士,但最终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和果党共进退,逃走了。
当然,当时在国统区的许多人,也有不少人辗转逃出来,到了北平,参加了政协准备工作。
所以说,上了战犯名单的人,其实也并不会真的就当战犯处理,比如审判之类。
哪怕是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在改造结束之后,也都享受了比较高的待遇。
黄维作为功德林最顽固的抗拒改革的人,1976年主席逝世,他也参加了守灵,名字也列入了治丧委员会名单。
反而是那些没上战犯名单的人,许多人后来反而作为战犯被关押了很长时间,比如一些国军中高级将领在被俘之后就一直被当作战犯进行关押改造。
如果他们以礼来降,其实待遇也是不会太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