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阿姨,您真的要走了吗?"小雯站在门口,眼睛红红的,手里紧攥着一个折纸小星星

"阿姨的孙子快出生了,需要回去照顾。"小雯扑进她怀里,小星星塞进钟淑芬口袋,

"这是我做的,您带走,别忘了我。"远处,陈太太站在客厅门口,手中拿着一个普通的牛皮纸袋,目光里满是复杂的情感。

01

钟淑芬今年五十四岁,来自湖南农村。她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眼角的皱纹像是被阳光和风雨刻下的年轮。

十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读高中的儿子艰难度日。家里的几亩薄田根本支撑不起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儿子周立考上了南京大学的金融专业,全家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儿子争气,忧愁的是每年几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犹如天文数字。

周立曾提出休学打工,被钟淑芬坚决拒绝。

"娘,我不上了,等攒够钱再说。"周立坐在堂屋的木凳上,倔强地说。

钟淑芬端着一碗瘦肉汤走过来,放在儿子面前:"这是邻居王婶家杀猪分给我们的,你趁热喝。"她坐下来,看着儿子消瘦的脸,"你爹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读大学,这个愿望我一定要替他完成。"

"可是学费..."

钟淑芬打断了儿子的话:"我去上海做保姆,刘婶的女儿在那边,说能帮我找个住家的活儿,一个月能挣三四千。"

"不行!"周立拍桌而起,"我不能让您去伺候别人。"

钟淑芬笑了,伸手把儿子按回凳子上:"傻孩子,什么伺候不伺候的,做保姆是正经工作。你安心读书,娘去挣钱,等你毕业有出息了,娘就回来享福。"

周立的眼眶红了,他知道母亲的固执,也明白家里的窘境,最终点点头:"那您答应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就这样,带着村里人复杂的目光,钟淑芬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

上海很大,比她想象的还要大。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钟淑芬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上,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按照刘婶女儿给的地址,钟淑芬辗转来到一家中介公司。

"你有什么技能?会不会做西餐?英语怎么样?"中介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上下打量着钟淑芬。

钟淑芬老实回答:"我不会西餐,英语也不会,但我能做一手好中餐,家务活也样样在行。我从小照顾弟妹,带孩子有经验。"



中介撇撇嘴:"现在上海好人家都要求会西餐、懂英语的阿姨,你这条件不太好找工作。"

钟淑芬心一沉,但她没有退缩:"您看看有什么活儿,我都能干,就是想挣钱供孩子读大学。"

也许是被她的诚恳打动,中介翻了翻登记本:"有个陈家,住在浦东,需要一个阿姨照顾小孩和做家务,他们对西餐英语要求不高,主要看人品和做饭好不好。你要不要去试试?"

"去!我这就去!"钟淑芬急忙点头。

第二天,钟淑芬来到陈家。这是一套位于高档小区的三室两厅公寓,装修简约但很精致。陈先生在外地出差,是陈太太接待了她。

陈太太叫陈蓉,三十五岁左右,气质温和,说话轻声细语。她的女儿陈雯,小名小雯,今年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是个文静的小女孩。

"我先生经常出差,家里主要是我和女儿。

我在一家外企上班,平时比较忙,需要有人照顾小雯的生活起居,接送上下学,做饭和打扫卫生。"陈蓉详细介绍着工作内容。

钟淑芬认真听着,不停点头:"陈太太,这些我都能做好,我在家也是这样。"

陈蓉观察着钟淑芬,问道:"钟阿姨,您为什么要出来做保姆呢?"

提起儿子,钟淑芬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儿子考上了南京大学,家里条件不好,我想多挣点钱供他读书。"她掏出手机,翻出儿子的照片给陈蓉看。

陈蓉看了照片,又看看钟淑芬质朴的面容和手上的老茧,若有所思:"钟阿姨,我看您是个踏实人,这样吧,您先试做一个月,如果合适,我们再签长期合同。工资每月四千,包吃住,每周休息一天,年节有额外福利。您看可以吗?"

钟淑芬没想到这么顺利,连忙道谢:"谢谢陈太太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就这样,钟淑芬开始了在陈家的工作。刚开始的日子并不轻松,城市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都与乡下大不相同。



小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阿姨也有些抗拒,常常不理睬钟淑芬。

"小雯,阿姨给你削个苹果。"钟淑芬笑着说,递过去一个削得完整漂亮的苹果,皮还保持着完整的螺旋形。

小雯瞥了一眼,冷淡地说:"我不喜欢吃苹果。"说完就回房间去了。

钟淑芬有些尴尬地收回手,陈蓉走过来,歉意地说:"钟阿姨,孩子还小,不懂事,您别放在心上。"

"没事,孩子都有适应期,我能理解。"钟淑芬把苹果放在果盘里,开始准备晚餐。

晚上,钟淑芬躺在床上,翻看周立发来的微信。儿子已经开始大学生活,发来了校园的照片,还有新同学的合影。看着儿子灿烂的笑容,钟淑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她回复了几句叮嘱的话,然后关上手机,准备明天的工作。

02

时间如流水,转眼三个月过去了,钟淑芬渐渐适应了陈家的生活节奏。她每天五点起床,先准备早餐,然后叫小雯起床,帮她穿衣洗漱,准备上学。

送完小雯,钟淑芬回家打扫卫生、洗衣服,中午去学校接小雯回家吃饭,下午辅导功课或带她去附近的公园玩,晚上准备全家的晚餐。

钟淑芬做饭很有一套,湘菜的麻辣鲜香俘获了陈家人的胃口。特别是她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连挑剔的小雯都赞不绝口。

"钟阿姨,您这红烧肉太好吃了,比饭店的还要香。"陈先生难得回家吃饭,尝了一口就赞叹道。

钟淑芬笑了:"陈先生喜欢吃,我以后常做。"

小雯也偷偷给钟淑芬夹了一块肉:"阿姨,您也吃。"

这个小动作让钟淑芬心里暖暖的,她发现小雯开始接纳她了。

试用期满后,陈蓉正式与钟淑芬签了合同,还主动提高了五百元工资。钟淑芬将大部分工资寄给儿子,只留少量作为日常开销。每次去银行汇款,她都仔细计算着数字,盘算着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钟阿姨,您别总把钱都寄走,自己也该花点。"银行的小姑娘见她常来,已经熟悉了。

钟淑芬笑着摇头:"孩子上大学要用钱,我在这吃住都不愁,用不着花钱。"

随着相处时间增长,钟淑芬和小雯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小雯刚开始不愿意让她接送上学,怕同学看见笑话她有保姆,现在却主动拉着钟淑芬的手,骄傲地介绍给小伙伴:"这是我钟奶奶,她做的饭可好吃了!"

钟淑芬也用心照顾小雯的生活细节。小雯爱吃水果,钟淑芬就把水果切成小动物的形状;小雯怕黑,钟淑芬就陪她讲故事到入睡;小雯做噩梦,钟淑芬会半夜起来安抚她。

这些点点滴滴,都被陈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天,小雯发高烧,正好赶上陈蓉出差,陈先生也在外地。钟淑芬抱着小雯去医院,一夜未眠地守在病床前,用湿毛巾不停擦拭她滚烫的额头。

"阿姨,我难受..."小雯虚弱地呻吟着。

钟淑芬心疼地摸着她的脸:"没事,阿姨在这里,很快就会好的。"

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小时候发烧,自己也是这样彻夜照顾。

不同的是,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差,只能靠土方子和意志熬过去。

如今在大医院,各种检查和药物一应俱全,但那份心疼和牵挂是一样的。

陈蓉连夜赶回来,看到的是熟睡的女儿和眼圈发黑的钟淑芬。

"钟阿姨,您先去休息吧,我来照顾小雯。"陈蓉心疼地说。

钟淑芬摇摇头:"没事,我不累,您忙了一天才回来,也该休息。小雯已经退烧了,睡得挺香的。"

陈蓉坐到钟淑芬身边,轻声说:"谢谢您,真的很感谢。"

钟淑芬笑了笑:"这是我该做的,小雯就像我自己的孙女一样。"

这一夜,两个女人守在病床前,分享着为人母的心情和经历。陈蓉说起自己创业的艰辛,钟淑芬讲述乡下的生活和儿子的点滴成长。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她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雇主和保姆,而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小雯病好后,对钟淑芬更加亲近,常常粘在她身边。钟淑芬教她折纸、包饺子、编中国结,那些自己童年时的乐趣,如今传递给这个城市里的小女孩。

"阿姨,您会一直在我家吗?"小雯某天突然问道。

钟淑芬正在择菜,闻言手上的动作顿了顿:"阿姨的儿子总有一天要结婚生子,到时候阿姨得回去照顾孙子孙女,就像照顾你一样。"

小雯撅起嘴:"那我不让您走。"

钟淑芬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子:"傻孩子,那还早着呢。"

其实,周立已经大学毕业,在南京一家银行工作,还谈了女朋友。每次视频,他都劝母亲回家,但钟淑芬总说再等等,多攒些钱,好给儿子准备结婚的房子。

03

转眼四年过去,小雯已经上五年级了,从当初那个文静的小女孩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少女。钟淑芬见证了她一天天的成长,从不会系鞋带到能独立完成各种任务,从害怕上台说话到成为班级的小主持人。

这一天,钟淑芬接到周立的电话。

"娘,我和小林定亲了,准备年底结婚。"周立的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喜悦。

钟淑芬坐在椅子上,心里五味杂陈:"好啊,好啊,我儿子终于要成家了。"

"娘,您什么时候回来?我和小林想接您回来看看新房,顺便商量婚礼的事。"

钟淑芬沉默了一会儿:"等过段时间吧,我跟陈家说一声,看能不能请几天假。"

挂了电话,钟淑芬看着窗外发呆。

儿子要结婚了,她应该高兴才对,但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失落。这些年,她习惯了陈家的生活,习惯了照顾小雯,习惯了与陈蓉的交流。

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过年也只回去几天就匆匆返回上海。

晚饭时,钟淑芬把这事告诉了陈家人。



"阿姨,恭喜您啊,儿子要结婚了!"陈蓉真诚地祝贺。

陈先生也笑着说:"钟阿姨,您要休假随时说,工资照发。"

只有小雯闷闷不乐:"阿姨,您是不是要离开我们了?"

钟淑芬摸摸她的头:"傻孩子,阿姨只是回去看看,很快就回来了。"

陈蓉安排了假期,还给了钟淑芬一个红包,说是给周立的贺礼。钟淑芬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更加感动。

回到湖南老家,周立和女朋友小林已经在村口等候。看到儿子高大挺拔的身影,钟淑芬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八年了,当初那个瘦弱的高中生如今已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娘,您瘦了。"周立接过行李,心疼地说。

钟淑芬笑着摇头:"哪有,这些年在上海吃得可好了。"

小林是本地姑娘,贤惠懂事,一见面就亲热地喊着"妈",让钟淑芬心里甜滋滋的。

周立带着钟淑芬去看新房,是县城里的一套小两居室,收拾得干干净净。钟淑芬走进房间,一一查看,满意地点头:"不错,不错,比我们以前住的强多了。"

晚上,周立拿出存折,递给钟淑芬:"娘,这是您这些年辛苦钱,我一分没动,都攒着呢。"

钟淑芬打开一看,差点惊呼出声:存折上的数字远超她的想象。原来儿子工作后,每月也往这个账户里存钱,加上她的积蓄,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你留着用吧,结婚要花钱。"钟淑芬把存折推回去。

周立坚决地摇头:"这是您的血汗钱,我自己能挣。娘,您别再回上海了,就在家享清福吧。"

钟淑芬没有立即回答,只是笑笑:"再说吧,我答应陈家要回去的。"

回上海的前一天,周立和小林送钟淑芬到车站。

"娘,您想清楚了吗?真的还要回上海?"周立不解地问。

钟淑芬点点头:"再做几年,等你们有了孩子,我再回来帮你们带。"

小林拉着钟淑芬的手:"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立哥的。等我们有孩子了,您一定要回来啊。"

钟淑芬笑着应下,挥手上了车。车窗外,儿子和准儿媳的身影渐渐远去。

钟淑芬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她没有告诉儿子,她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习惯了陈家的温暖,更放不下小雯那期待的眼神。

回到上海,钟淑芬带了许多家乡特产。小雯扑上来抱住她:"阿姨,我好想您啊!"

陈蓉接过礼物,关切地问:"钟阿姨,儿子的婚事准备得怎么样?需要我们帮忙吗?"

钟淑芬摇摇头:"都准备好了,谢谢陈太太关心。"

生活又回到了正轨。钟淑芬继续照顾着陈家的一切,但心里对儿子的婚事始终惦记着。

陈蓉看出她的心事,主动提出让她多休假,去参加儿子的婚礼。

"钟阿姨,您把日期告诉我,我和先生也想去参加您儿子的婚礼,给他们送份贺礼。"陈蓉真诚地说。

钟淑芬惊讶地看着她:"这怎么行,太麻烦您了。"

陈蓉笑了:"我们也是自家人,去看看您儿子成家立业,是应该的。"

十月,周立和小林的婚礼在县城举行。



让全村人意外的是,上海来了一家三口参加婚礼,还送了一份厚礼。

陈家人在婚礼上的得体表现,让乡亲们对钟淑芬刮目相看。

婚礼结束后,钟淑芬本想跟陈家人一起回上海,但周立坚持让她多留几天。陈蓉理解地点头:"钟阿姨,您多陪陪儿子,我们先回去,您什么时候回来都行。"

就这样,钟淑芬在家乡多待了半个月,帮新婚小两口收拾新家,传授家务经验。这期间,小雯每天都发语音给她,讲述学校的趣事和思念之情。

回到上海后,钟淑芬感觉自己像是在两个家之间穿梭,既牵挂着儿子的新家庭,又放不下陈家的点点滴滴。

04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四年。小雯已经上初三了,青春期的她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但与钟淑芬的感情依旧深厚。

钟淑芬的儿子周立和儿媳小林也有了好消息:小林怀孕了,预产期在三个月后。

钟淑芬接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准备小雯的晚餐。

电话那头,周立的声音洋溢着喜悦:"娘,您要当奶奶了!医生说是个男孩。"

"真的?太好了!"钟淑芬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挂了电话,钟淑芬望着窗外发呆,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钟奶奶,您怎么了?"小雯放学回来,看见钟淑芬出神的样子。

钟淑芬回过神来,笑着说:"阿姨的儿媳妇怀孕了,我要当奶奶了。"

"恭喜您!"小雯高兴地拥抱钟淑芬,又突然想到什么,松开手,低声问道:"那您是不是要回老家了?"

钟淑芬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轻轻摸着小雯的头发。这

个问题,她已经在心里思考了很久。当初来上海,是为了供儿子上学;

儿子工作后,她留下是为了攒钱给他结婚;如今孙子即将出生,她确实应该回去照顾了。

晚饭时,钟淑芬把这个决定告诉了陈家人。

"钟阿姨,您做这个决定我们能理解,但您真的缺不了。"陈先生诚恳地说。

陈蓉点头附和:"是啊,这些年您把我们家照顾得这么好,小雯也这么依赖您。

如果您想回去,我们不会阻拦,但家里永远欢迎您回来。"

小雯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吃饭,但钟淑芬能看出她眼圈红红的。

"谢谢你们的理解。"钟淑芬深吸一口气,"我再工作到月底,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我再走。"

接下来的日子,钟淑芬一边准备离开,一边帮陈家选新保姆。

她把这些年的经验,陈家人的习惯,小雯的喜好,一一整理成笔记,准备交给接班人。

小雯对即将到来的变化充满抗拒,甚至无理取闹地赶走了几个来面试的阿姨。

"我不要新阿姨,我只要钟奶奶!"小雯在房间里大哭。

钟淑芬坐在她身边,轻声安慰:"小雯,钟奶奶不是不要你了,而是我的孙子需要我去照顾,就像当年你需要我一样。"

小雯抽泣着问:"您以后还会回来看我吗?"

"当然会。"钟淑芬坚定地说,"只要你需要,钟奶奶随时都会来看你。"

最后,陈家选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张阿姨接替钟淑芬的工作。张阿姨性格开朗,做事麻利,最重要的是她和小雯相处得不错。

钟淑芬花了两周时间,把家务活的细节一一交接给张阿姨。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陈家人决定送钟淑芬到火车站。小雯一大早就起来,帮钟淑芬整理行李。

"钟奶奶,这是我给您织的围巾,您戴上。"小雯拿出一条蓝色的围巾,亲手给钟淑芬围上。

钟淑芬摸着柔软的围巾,心里暖暖的:"谢谢小雯,奶奶会一直戴着的。"



陈先生把钟淑芬的行李搬上车,陈蓉递给她一个牛皮纸袋:"钟阿姨,这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您收下吧。"

钟淑芬推辞不过,只好接过纸袋,感觉有些分量,猜想可能是现金。这些年来,陈家一直很大方,逢年过节都会给她红包和礼物。

到了火车站,钟淑芬办好手续,站在检票口,依依不舍地看着送行的三人。

"钟阿姨,路上小心,到家给我们发个信息。"陈蓉叮嘱道。

陈先生握着钟淑芬的手:"钟阿姨,这八年来谢谢您的付出,您就是我们家的一员。"

小雯抱住钟淑芬,眼泪不停地流:"奶奶,我会想您的,您一定要常回来看我。"

钟淑芬眼眶湿润,轻轻拍着小雯的背:"好孩子,奶奶也会想你的。你要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

广播里传来检票的通知,钟淑芬不得不松开小雯的手,拎起行李走向检票口。回头望去,小雯站在原地,泪眼朦胧地挥手,陈先生和陈蓉站在她身后,脸上是不舍和感激。

钟淑芬深深地看了一眼,转身走进站台。

05

十四个小时的旅程,她就能回到家乡,见到儿子儿媳,迎接即将出生的孙子。

想到这里,钟淑芬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列车缓缓启动,钟淑芬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回忆着这八年在上海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见到小雯时她怯生生的样子,陪她生病住院的漫长夜晚,教她包第一个饺子时满手面粉的笑容,陪她度过的每一个生日和节日...这些记忆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让她眼眶再次湿润。

列车上,钟淑芬拿出陈蓉给她的牛皮纸袋。

从重量判断,里面应该是一笔不小的现金,大概是陈家给她的离职费和感谢费。

这些年她攒下的工资已经不少,加上这笔钱,足够她在老家过上舒适的生活了。

她本想等到家再打开,但好奇心驱使她现在就想看看里面装了多少。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纸袋,却愣住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