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本想着抢头功的张灵甫,因孤军冒进,反被华野围在了孟良崮。
张灵甫被围后,国军为救其脱身,同时也为了实施所谓的“中心开花”战术,派出了多支部队向整编74师靠拢。
但最终,即便是有这么多援军,却仍未能救出张灵甫,之所以如此,除了华野的阻援部队阻援有力之外,还有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一、来救张灵甫的都有谁
奉命救张灵甫的国军部队,不可谓不庞大。
首先是距离张灵甫最近的整编25师和83师,也就是黄百韬部和李天霞部,这两支部队,从张灵甫向坦埠发起进攻时,就一直在74师附近。
1947年5月10日,国军徐州“剿总”下令,要求汤恩伯的第1兵团以74师为骨干,自垛庄出发,向华野后勤基地坦埠实施进攻,并同时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沿线。
接到命令后,74师居中,25师和83师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开始按照计划出发。
所以,25师和83师一直就距离74师不远,而当张灵甫被围在孟良崮时,25师和83师则分别在附近的桃墟和青驼寺,两者距离孟良崮,均在10公里之内。
而比25师和83师稍微远点的,则有在新泰的整编11师以及在蒙阴的整编65师。
所以,这四个整编师,理论上是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赶到孟良崮的,除了这四个师之外,在张灵甫被围之后,位于河阳、汤头的第7军和整编第48师,也接到命令,迅速向74师靠近。
这其中,第7军为桂系部队,有“钢七军”之称,截止到1947年前曾进行过多次改编,而在孟良崮战役期间,该军刚刚完成改编不久,原本下辖的171师、172师和173师中,173师番号被裁撤,部队则并入了171师和172师之中。
因此,第7军的两个师,就兵力而言,差不多也属于整编师。
这么算起来的话,来救张灵甫的国军部队,已经达到了6个整编师(25师、83师、11师、65师、171师和172师),并且其中不乏有战力表现不错的部队,比如25师和11师。
而这还不算完,国军还有四个整编师规模的部队,也在急速向孟良崮赶来。
首先是国军整编20师,20师是原杨森系统的20军,该军最初主要以川军为主,因此战斗力相当强悍,也正因如此,在抗战胜利后,该军以“地方部队”身份,正式被改编为国军整编20师。
张灵甫被围后,20师按照命令,自大汶口(今山东泰安岱岳区大汶口镇)出发,向蒙阴前进。
除了20师,另外一支前来救张灵甫的国军部队那就更强了,谁呢?正是在解放战争初期,扬言我军“逢五不战”的国军第5军,也就是邱清泉部。
第5军成军于1935年,第一任军长为薛岳,当时下辖两个师,到了解放战争初期,该军军长为邱清泉,下辖三个师,即45师、96师和200师。
自1946年年中,第5军投入华东战场之后,在一段时间里,靠着自身战力强悍,以及邱清泉的狡猾,一直是败少胜多,给我军带去了不小的损失。
比如在1947年的2月,中野3纵7旅在小坝车站战斗中,对阵的便是第5军45师133团一营2连,尽管最初7旅处于优势,但一夜激战,7旅却付出了数百伤亡并被迫撤离战场。
当然,中野在武器方面,尤其是重武器处于劣势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但第5军战力之强悍也是事实。
算上第5军的三个师,以及20师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前来救张灵甫的国军部队,足足达到了10个师的规模,并且这其中,还有好几个都是相当能打的。
这个阵仗,可谓是相当的庞大了。
能出动如此阵仗,国军自然是所图甚大,除了要救张灵甫之外,还有就是想实现所谓的“中心开花”战术,也就是以74师为中心点,用十一个师的兵力,对华野来一个前后夹击,最终达到消灭华野主力的目的。
并且,这些增援部队中,有好几个离孟良崮也就是一两天的路程,像25师和83师,甚至一天内就能赶到,所以当时的张灵甫,虽被困在孟良崮,但却丝毫不担心,认为华野必将陷入国军重围,而自己也一定能逃出生天。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让张灵甫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一直到他毙命于孟良崮,也没等到哪怕一支国军部队。
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华野的阻援部队阻击有力。
二、不惜一切代价阻击
在围住张灵甫后,国军调集大部队前来救援的动态也很快被陈毅、粟裕得知。
就当时的情况来讲,虽说围住了74师,但情况不仅不乐观,反而异常凶险,74师是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其战斗力之强悍,华野已经领教过。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74师必然会做困兽之斗,抵抗将会十分顽固。
这还是一方面,国军调集大部分前来救援的最终目的,陈、粟自然是一眼能看清楚,而一旦这个阵型成型,那么华野会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
所以,两位首长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
第一,是要求主攻部队,必须加速猛攻,一定要赶在敌人增援部队到来前结束战斗,只要能达到此战果,不惜付出再大代价。
为此,陈老总还对主攻之一的九纵提出,你们“打掉多少,我给你们补充多少”。
而第二个部署,自然就是要求各阻援部队坚决阻击各路援敌,为负责主攻的部队最大化的争取时间。
按照部署,当时负责阻援的,一共有四个纵队,其中,二纵和八纵在桃花山、留田一带阻击83师和第7军,三纵则在蒙阴以北阻击11师,七纵则在48师背后进行佯动,以牵制敌人不敢过于冒进。
除此之外,任务最艰巨的,莫过于一纵。
一纵在占领天马山阵地后,随即将大部分投入到了围攻74师的战斗之中,而防守天马山阵地、阻击敌25师、65师的任务,叶飞则交到了一纵1师师长廖政国的手里。
这个任务,已经不能简单用艰巨来形容了,但廖政国毫不犹豫地就奔赴阵地,他带着1师的两个团以及刚刚由地方部队升级而来的3团和9团,开始在长达60公里的阵地上布防。
很快,黄百韬带着25师就冲了过来。
在诸多国军救援部队中,也就黄百韬打的最凶,在其严令之下,25师一度突破了天马山外围的界碑阵地,眼看就剩下一个天马山就能与张灵甫汇合了。
而此时的1师,已经是伤亡殆尽,师长廖政国甚至都把预备队用上了,但敌人还是源源不断,危急时刻,幸好四纵的一个营从这里经过,询问之下,得知该营接到命令,要去参加总攻任务。
廖政国当机立断,提出要该营留下来支援天马山阵地,而该营营长在了解了情况后,也意识到天马山阵地的重要性,因此毫不犹豫的与1师一起阻击黄百韬。
最终,眼看就能与张灵甫会合的黄百韬,还是未能攻破1师的防线。
连黄百韬这种真心想救张灵甫的人都能未能救援成功,更别说国军的其他部队了,而随着孟良崮方向的枪炮声逐渐减少,这些人也知道,张灵甫大概率已经完了,所以再往前也就没啥意义,干脆撤走得了。
从这个过程就能看出,国军增援部队之所以未能救出张灵甫,核心原因就在于华野的阻击有力,尤其是黄百韬这个方向,一纵1师真正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挡住敌人的精神。
不过,在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因素,什么呢?就是国军方面在张灵甫还未彻底兵败时,曾一度下令停止救援行动。
三、国军下令暂停救援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说,这不是扯嘛,国军怎么可能会下令停止救援呢?但事实上,这事儿还真的发生了。
孟良崮战役后,国军组织了多次总结会议,对74师为什么覆灭,以及覆灭前后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解。
这其中,在分析74师覆灭的原因时,大致总结了两点,第一点我们都十分熟悉,那就是张灵甫一意孤行,把部队带上孟良崮这块“绝地”,最终导致部队覆灭。
而第二点,则是认为74师的覆灭,源头在出兵坦埠这件事上。
国军之所以要出兵坦埠,是为了占领华野设在此处的后勤基地,所以在当年的5月10日,国军徐州“剿总”就下达了以74师作为骨干,25师、83师配合的作战任务。
但在下达命令后不久,国军方面意识到这么做有孤军深入的危险,因此在13日时,老蒋亲自下令,要求暂停此次进攻坦埠的行动,改为由汤恩伯的第1兵团一起行动,向莒城方向进发。
如果按照新的指令,那么74师就会与1兵团的其他几个师一起走,这么一来,自然就不存在孤军深入,也不会被华野抓住将其分割包围后歼灭的战机了。
但问题是,对于这个命令,张灵甫是一百个不愿意。
不愿意的原因,首先是在13日时,张灵甫带着74师已经距离坦埠不远,并且一路上“攻城略地”十分顺利,所以在他看来,拿下坦埠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如今功劳就差一步便能到手了,突然让一起行动,岂不是意味着这偌大的功劳,要跟其他人一块分?
此外,坦埠作为华野的后勤基地,那里有大量的仓库和工厂,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物资与战利品,这些东西,可都是钱啊。
所以,要是暂停进攻等着与其他部队一块行动的话,偌大的功劳和那么多战利品,自己就不能独占了。
这个结果,张灵甫实在是不能接受。
基于此,张灵甫就极力撺掇汤恩伯,让他向上面递话,请求收回集中行动的命令,期间为表决心,张灵甫还信誓旦旦的说,14日必能拿下坦埠,到时候请汤恩伯前来观战。
在他的坚持下,国军高层最终同意继续进攻坦埠,但随后我们都知道,华野六纵断了74师后路,张灵甫也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被包围,所以向孟良崮退去。
而当张灵甫被围之后,坐镇徐州的国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曾派出空军前去侦查,空军回来后报告说,“七十四师似有投降之征兆”,他又回想起张灵甫曾强烈要求孤军冒进,所以,极为恼火的顾祝同就认为,这张灵甫是不是“通共”了?
而有了这个念头后,顾祝同越想越觉得有可能,所以干脆下令,各增援部队停止前进。
当然,不久后国军增援部队在老蒋的严令下又继续前进了,但这么一耽误,就丧失了一定救援时机。
这一点,83师师长李天霞,在战后报告中就提到,“层峰任务时变,忽进忽守”。
而在得知了这一细节后,老蒋气得大骂顾祝同,称其是“无知妄为,所有决策无不错误,以至七十四师被整个消灭”。
但骂归骂,顾祝同不仅最终毫发无伤,反而不久后进官加爵,至于74师覆灭的责任,则基本甩到了李天霞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