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古老的华夏大地处于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解放战争的烽火熊熊燃烧,国共双方的精锐力量于各个战场激烈交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对未来的深切期许。
在这场决定国家走向的大对决中,孟良崮战役恰似一声震撼山河的惊雷,在华东大地轰然炸响。它犹如一把锋利精准的手术刀,巧妙地切割开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战略布局,彻底改写了华东地区的战局走势;又仿若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照亮了前行之路。
而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背后,是粟裕将军鬼神莫测的奇谋妙计,以及无数人民解放军将士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不朽传奇,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反复传颂。
【锋芒前进】
1947年3月那会儿,老蒋把一众将领叫到一起开了个大会,商量着要把战线给收一收。之前,他们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我们解放区在哪儿,他们就往哪儿冲。但现在,他们可算是长了点脑子,开始挑些重要的地方下手,比如说山东。琢磨了一番后,老蒋决定亲自点将,让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去那边统一指挥大局。
顾祝同算是老蒋手下的得力干将之一,号称“五虎上将”,但老蒋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顾粥桶”。想想看,要是他姓伊,那不就成了“一桶粥”嘛。
后来,顾祝同领着四十多万兵马杀到了山东。为了让部队更灵活,他把大军拆成了三支队伍,其中第一支队伍的头儿就是汤恩伯。
因为之前被我们游击战术打得落荒而逃,这回他们可长记性了,不再跟我们保持老远的距离,而是扎堆在一起,好方便互相帮忙。
因此,国军突然变招后势如破竹,华野多次尝试寻找反击机会,却都未能如愿。他们那种步步为营的战术,汤恩伯竟然不再采用了。
第一军团的20万大军是咱们的主力,靠着第二、三军团的帮忙,他们才能一路势如破竹。不过汤恩伯心想,要是自己单干,效果说不定更佳,于是他就决定把兵力分开来打。
第74师加上另外两个师,他们一块儿走在中间那条路上,就像是里面的保护层。而其他的几个师,就分布在两边,像是左右两边的盾牌,保护着中路的安全。
汤恩伯挺有把握的,他觉得自己的精锐部队74师,在大家的掩护下,肯定能拿下更有分量的战果,不过他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事儿。
那时候,国军的情报工作真是一塌糊涂,华野部队撤到哪儿去了,他们压根儿没头绪。汤恩伯这事儿办得,跟情报失灵有很大关系。
要是把战斗力最差的队伍放在最前头去侦察,那他们很可能还没等到两边的支援,就被全歼了。这样做风险实在太大。
汤恩伯心想,第74师战斗力那么强,应该不会一交手就被打垮,怎么着也能撑个十天半个月吧。只要能挺住这段时间,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
再说第74师周边,有好几个师在给它护航,汤恩伯心想应该不会有啥大问题。要是真有啥突发状况,旁边的部队也能立马过去帮忙。
不过汤恩伯没料到的是,华野对他们的行动早已了如指掌。原来,我们党在国军内部安插了不少密探,他们送出来的情报既精确又详细,一点不差。
【拼命救援】
知道了敌方军队的部署和行动计划后,粟裕将军想了个“直捣黄龙”的招儿,说白了,他就是打算一举拿下整编第74师。大家一听,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心里直犯嘀咕。
粟将军,您这话不是逗我们玩吧?之前跟张灵甫那帮人交手,我们可没少栽跟头。
没错没错,现在他们正得意着,就等着咱们送上门去。
从这事儿能明显感觉到,将领们大多不赞成“冒险突袭”的策略。陈毅盯着地图,心里头直犯嘀咕。
大家伙儿,我觉得咱们可以试试。现在的情况对我们确实有点儿不利,不过问题不大。我很有信心,粟裕将军肯定能带着咱们打赢这场仗!
那时候,陈毅是华野的大当家,还管着政委的活儿,粟裕,就是二把手,副司令。但说实话,打仗的法子大都是粟裕琢磨出来的,陈毅就在旁边全力帮他一把。
为了让大伙儿能踏实地投入战斗,陈毅和粟裕商量着,得先去跟毛主席说一声。毛主席仔细瞧了瞧粟裕的作战方案,立马点头表示赞成。
总指挥和毛主席都表示了赞同,这样一来,其他将领们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了。
这次,粟裕把六个主力部队都集合起来了,他们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吃掉74师。另外,还有四个部队,他们的活儿是拦住敌人的增援。接到命令后,这些部队立刻就动身了。
主力部队打了74师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跟内圈的两个师失去了联系。外圈的国军一听这消息,立马加快脚步想往前冲,可刚迈腿就撞上了我军阻击部队的猛烈火力。没一会儿,74师就被我军主力部队给团团围住了。
这时,张灵甫并不担心,他觉得自己的部队兵力强盛,装备精良,士兵们训练有素,应该不会有啥大麻烦。
老蒋和顾祝同一听到这事儿,下巴都快掉地上了,心里直嘀咕:74师咋就突然给人围了?可他们也没空琢磨这些,老蒋立马行动起来,把周边的几个师都调集过来帮忙。
原本敌人就有兵力,再加上支援的部队,总共达到了10个师。老蒋这次为了救第74师,可真是下了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