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4日,被围困于孟良崮张灵甫躲进了一个山洞里,拿起电话,声嘶力竭地向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呼救:“李师长、黄师长,赶快向我靠拢,赶快向我靠拢......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张灵甫平日骄傲自负,一直都看不起黄百韬和李天霞,还经常拿语言打压他们。可此时他已经没了一点傲气,放下了自己的体面。

黄百韬收到求救后,一方面敬佩张灵甫敢于孤军深入,是条汉子,一方面担心不救援会被蒋介石责怪,便命令部队不顾一切地去营救张灵甫。



而李天霞挂了电话后,不屑地说:“你张灵甫也有今天!”,说完之后,便不再理会张灵甫了。

2天之后,华野主力攻上了孟良崮主峰,在山洞内的张灵甫知道败局已经无法挽回,便以无线电告知蒋介石,诉说友军见死不救,对李天霞没有派出部队掩护第74师右侧安全极为不满,并说这是导致74师失败的主要原因。

随后,张灵甫决定率领74师团以上官兵集体自杀。当华野攻击分队进入山洞时,发现张灵甫已倒地身亡,身亡的还有74师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副旅长名灿。



客观来讲,张灵甫自己是如何导致整编74师覆灭的?

1947年,国军集结了24个整编师45万人,由顾祝同在徐州设立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其中用于一线的兵力有17个师20万人,以整编第11师、整编74师、第五军为骨干,编成三个兵团,以弧形作战布势向鲁中山区推进,企图迫使华野主力和其决战或者北渡黄河。

面对国军这一部署,华野决定不再以牵制敌人为任务,也不采取行动吸引敌人,而是隐藏于鲁南敌后待命。



华野的这一策略让顾祝同以为华野共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被迫向淄川山区撤退,于是便命令三大兵团,几十万大军追击。具体部署是这样的,以整编74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对华野实施中央突破,并把中央突破矛头直指华野指挥部所在地蚌埠,企图一举瘫痪华野指挥中心。

面对国军的这一策略,中央给出的作战方针是:“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果然在等待的过程中,粟裕和陈毅发现汤恩伯第1兵团的第7军、整编第48师由河阳出动,先头部队已占苗家曲、界湖,正向沂水进犯,较为暴露。于是便决定先吃掉第7军、整编第48师。



可当陈毅、粟裕下达作战命令后,却发现汤恩伯的第1兵团并没有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执行稳扎稳打战法。第1兵团并没有等待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便以整编74师为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的配合下进攻坦埠,同时让第7军及整编第48、第65师在左右两侧担任掩护。

在作战会议上,汤恩伯特地对74师师长张灵甫、25师师长黄百韬、83师师长李天霞交代:此次战役胜败的关键是你们三人要精诚团结,你们要记住8个字:齐头并进、稳扎稳打。

一听到这8个字,张灵甫立马有不同意见,反驳道:我认为应该是:争先恐后、猛冲猛打。



而张灵甫这句话,也预示着他悲剧的开始。

汤恩伯之所以敢不等另外两个兵团单独行动,便是仗着自己的兵团实力雄厚。他的这一作战方案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是无法打击到华野主力,自己靠着几个整编师齐头并进,也不会有损失。可偏偏汤恩伯却和以狂妄著称的张灵甫做了搭档。

张灵甫仗着蒋介石对自己的偏爱,根本不把汤恩伯放在眼里,他认为单凭自己的整编74师,也可以直取华野指挥中心。于是他便让自己的74师加快步伐,和左右两侧的整编25师、整编83师拉开距离。



而为了鼓励战士加快行军步伐,张灵甫更是跟士兵做出了承诺:“谁能活捉华野首脑,士兵升排长、排长升连长、连长升营长!”

在张灵甫的这番鼓励下,整编74师的行军速度非常快,很快就和整编25师、83师拉开了距离。而李天霞和黄百韬看出了张灵甫想抢功,于是没有理会他,而是让部队按正常节奏行军。

陈毅和粟裕见整编74师脱离了大部队,便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办法,通过迂回包抄,切断74师和友军的联系,然后吃掉74师。

对于这一战术,陈毅信心满满,十分肯定地说:“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最终,华野做到了,他们将74师给包围了。并以1纵、4纵、6纵、8纵、9纵等5个纵队担任围剿74师的任务,以2纵、3纵、7纵、10纵共4个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被包围后,高傲的张灵甫不再高傲了,一面向黄百韬和李天霞求救,一面选择固守待援。

这期间张灵甫押了两个宝,一是垛庄,二是蒋介石对“中心开花”的执行力。

预感到有被全歼的风险后,张灵甫便下令向孟良崮、垛庄方向撤退。可在经过一番交战后,垛庄还是被华野给占据了。退路被切断后,张灵甫便下令抛弃重武器,上孟良崮,想凭借孟良崮的地形固守待援,等援军抵达后,自己便可以向外反扑,实现中心开花。



为此,张灵甫还给蒋介石发去电报,说自己以74师为诱饵,牵制住华野主力,迅速调集外围友军,实现对华野的反包围。蒋介石得知后非常开心,他正愁找不到华野主力呢,于是便下令让外围部队驰援74师。

可张灵甫最终没能等到援军将自己救出去,在坚守了3天后,他的整编74师便被全歼了。



最后时刻,张灵甫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李天霞,那倘若李天霞全力救援,74师能突出重围吗?

客观对待问题,孟良崮战役时双方兵力是不在一个级别的,国军45万人24个师并且还有美式装备,华野约27万人,1:1.22的比例,客观角度是完全可以解围并且实现反包围的。关键点就在李天霞这个点。

倘若李天霞全力去营救张灵甫,孟良崮的结局会不会改变呢。从客观角度上看,整编83师如果全力推进的话,战局就不一样了。毕竟黄百韬的整编25师身为杂牌师,用的是日械,都打下天马山了,李天霞只要不是太坑,战局肯定是逆转的。



因为后面1纵和6纵已经将所有的兵力都拿去狙击黄百韬的整编25师了,当时打得连最后的预备队都上去了,已经无一兵可用了。打到最后,只要李天霞的整编83师一攻击,那么6纵就得抽调出来,无暇顾及1纵,届时战局完全可能改变。

那么,为什么李天霞不全力营救张灵甫呢,有4大原因。



一:权利斗争

李天霞和张灵甫的权利斗争,源于国民党军队的内部继承法。而两人的权力斗争,则是围绕整编74师师长职位。从各方面条件看,李天霞都比张灵甫更应该被任命为74师师长。

李天霞毕业于黄埔一期,而张灵甫是黄埔四期,论资排辈,李天霞是张灵甫的学长。并且李天霞最初在74军的时候,是张灵甫的长官,那时李天霞是51师153旅旅长,而张灵甫是51师153旅305团上校团长。在当了几年的团长后,张灵甫才去58师担任副师长的。更关键的是,74军的军长历来都是从51师师长提拔上来的,王耀武便是这样。



所以说,最终当过51师师长的李天霞没能当上整编74师的师长,他心里头是有气的。虽然整编74师师长选拔的时候,李天霞已经是100军的军长,但他依旧眼馋整编74师师长的职位,毕竟整编74师的装备和战斗力都比100军要强。

蒋介石为了让74军摆脱王耀武的控制,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便将王耀武调去担任山东省主席,并让王耀武推荐一人担任整编74师师长。当时的候选人是李天霞和张灵甫。王耀武本来是想让李天霞担任74师师长的,这样自己便可以继续控制74师,毕竟李天霞跟在自己身边很多年了。



但王耀武是个聪明人,为人十分圆滑,他看透了蒋介石的心思,知道蒋介石需要一个听话的师长。相比于李天霞,张灵甫更加听蒋介石的话,并且若是李天霞当了师长,74师无法做到彻底去“王耀武化”,于是他便推荐了张灵甫。

于是,没能当上整编74师师长的李天霞,对张灵甫是有恨意的。



二:张灵甫拒绝接受李天霞的领导

最初进攻蚌埠的时候,汤恩伯是让张灵甫听从李天霞的领导的,由李天霞统一指挥作战,但张灵甫不同意。而在战前,王耀武更是向蒋介石提议,将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合编为一个军,由李天霞担任军长,只待这场战役结束后便宣布。张灵甫事先得知消息后,也是非常反对,他愿意让李天霞压自己一头,导致合编失败。

所以,李天霞见张灵甫不愿接受自己领导,便对救援张灵甫的动力也不大了。



三:个人恩怨

张灵甫一直看不惯李天霞的生活作风,觉得他生活作风奢靡不检点。同时张灵甫又自诩作风正派,对李天霞的作风感到不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两人的冲突不断加深。



四:此时的的李天霞能力有限

当时李天霞的整编83师只有3个团,一万来人。这一万来人想要去救张灵甫本就十分困难了,更糟糕的是,其中的一个团还被张灵甫带入了包围圈。而剩下的2个团,是汤恩伯和陈诚的部队,李天霞根本指挥不动。所以李天霞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救张灵甫。

直到后来蒋介石下了死命令后,李天霞才指挥这两个团前去营救,但为时已晚。所以说,李天霞能调动的兵力十分有限,阻援部队都比他人数多,他完全打不穿防线过去救人,属于有心无力。

更要命的是,张灵甫的74师身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却只支撑了3天,这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



因此,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围后,李天霞没有全力营救,是由多方原因构成的。而张灵甫的整编74最终覆灭,张灵甫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