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我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全歼国军整编74师,取得了一个大胜利,在解放后,有人以这场战役为背景,写了一部小说,名字叫《红日》,后来还改编成了电影,所以,孟良崮这个名字被全国人民所熟悉。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有经济头脑,搞旅游开发赚钱等,如果在计划经济时代弄一个像现在这样的景区,不但不会给当地政府挣钱,相反会成为接来送往的负担。

所以,直到1987年,蒙阴县所在地才想起来开发景区赚钱,在最高峰大崮顶一块岩石上,标明是击毙张灵甫之处。景区刚开放,一年就赚了20万元,在今天说20万元不多,在当时对于蒙阴这样的贫困县来说,是大钱了。

从建旅游景区中看到了好处,就想办法宣传吸引游客,办法之一就是让张灵甫的第四任妻子和海外的儿子来景区做宣传,张灵甫的遗孀来到孟良崮后,看到那几个字不高兴,认为用“击毙”这个词有辱张灵甫,还认为那个大石下面的缝不到一米高,藏不了人,还说按照他们看到的书,张灵甫是自杀的,不是被击毙的。

于是,张灵甫的遗孀提出来在蒙阴投资100万元,条件是去掉那几个字。这么大的巨款,确实吸引了当地蒙阴当地的人,有个人专门从事这个事情,上下活动,想办法改这几个字,还对人说后悔当初用了“击毙”这个词。



为了迎合张灵甫家人的说法,蒙阴孟良崮景区专门在山体上炸开了一个深度几米的山洞,到陕西张灵甫的老家,找来许多照片和资料,给张灵甫弄了一个小展览,借以吸引游客。

由于岩石上“击毙”那两个字一时去不掉,负责景区管理的干部就让导游准备两套导游词,遇到台湾或者海外的人就讲张灵甫自杀说,国内游客就讲一些学习革命先烈等导游词。

从评论区里有人说,蒙阴孟良崮景区准备把“击毙张灵甫之地”改为“张灵甫将军殉国处”,大家想一想这个难度吧,所以迟迟改不了,就印了5000个小册子试试水,在景区里散发,被人反应到省里,据说景区负责人被批了一顿,改字的事情就完全办不成了,景区的负责人就安慰张灵甫遗孀说他不让人给那个几个字刷漆,很快就脱落了。

所以,大家在2012年之前到孟良崮旅游拍到的照片,大岩石上“击毙张灵甫之地”那几个字是模糊不清的,直到2013年,这里的景区被列为省级的教育基地,才把那个几个重新刷漆,又清晰起来。



孟良崮的整个战场,现在来看,蒙阴县占13%的面积,沂南县占87%的面积,但击毙张灵甫的地方和最高点大崮顶属于蒙阴县。在民国以前,中国的县名中没有沂南县,沂南县是解放区时划定的区域,建国后新设了沂南县,90年代以后,沂南县看到蒙阴县开发了以孟良崮战役为主题的景区,也想发展旅游景区,2005年,把沂南的孟良崮战役旧址承包给当地一个有钱人。

2007年沂南县的景区开业,邀请了张灵甫的第四任妻子和儿子来开业剪彩,还把一个山洞开发成张灵甫的指挥部,就有了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当时图片,他们把张灵甫的遗书刻在了洞口的岩石上。张灵甫的遗孀对这个山洞特别满意,因为这个山洞特别深,深度几百米,在旧社会,当地村民经常在这个山洞里躲土匪,张灵甫的家属觉得这个山洞符合他们的气质,更加不满意蒙阴景区岩石下的那条石缝。

这样,原来发生孟良崮战役的山区就有了两个县的景区,两个景区互相竞争,还打起了嘴架,各说自己的那个地方是真正张灵甫的指挥部。蒙阴景区的门票上印着击毙张灵甫之地的大岩石,沂南县景区的门票印着张灵甫遗孀和儿子站在遗书刻字的岩石前面。两个景区为了吸引游客找卖点,争着为张灵甫建景点搞宣传,也争相讨好张灵甫的遗孀。

蒙阴县方面还曾经让张灵甫的遗孀到他们那里养老,因为比较敏感,牵扯医保等,没有成行,但蒙阴景区的负责人还年年带着煎饼水果等特产到上海看望张灵甫的遗孀,但张灵甫的遗孀好象不喜欢他们,多次问那几个字改了没有。

沂南县的景区努力按张灵甫遗孀的说法打扮景区,还带着他们到沂南县董家村羊圈旁找张灵甫的坟头,张灵甫的遗孀和儿子对沂南县景区很满意,但是对沂南县景区的老板好像不满意,也知道他们是拿他们娘俩赚钱,张灵甫的儿子对景区老板说每张门票上提一块两块的钱,帮助抗战老兵,景区老板答应了,但张灵甫的儿子从来没有见到这部分钱,对别人说:沂南县景区的那个老板也不是好人。





参考:《把张灵甫抢过来孟良崮争夺战》,由多名知名媒体记者采访写的新闻稿,有多名责任编辑审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