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过,它的意思就是为了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主动让出三舍的距离。但你知道这个“三舍”到底有多远吗?又为什么要这么远?而且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是害怕?还是智慧的选择?
这件事牵扯到春秋时期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晋文公,一个是楚成王。究竟是怎样的场景,让“退避三舍”成为流传千古的智慧?如果今天你是当时的晋文公,你会如何抉择呢?
01
说到“退避三舍”,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晋国的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早年的重耳并不顺利,几乎可以说一生都在流亡和困顿中度过。春秋时期,晋国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晋献公在宠妃骊姬的挑唆下,冤杀了太子申生,还想继续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
为了躲避被杀的命运,重耳从晋国逃亡,开启了他漫长的流亡生涯。这个重耳,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落魄的王子,没人愿意接纳他。刚开始,重耳逃到了狄国,结果却遇上了刺客,他不得不再次逃亡。接着,他流亡到了卫国,可卫国对他冷眼相待,根本不愿意接纳他这个“落魄公子”。
接着,重耳又逃到了齐国。齐国的齐桓公接待了他,表现出了热情。可是,这只是暂时的庇护,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更糟糕的是,重耳接着又去了宋国,可宋襄公也以“身体不适”为借口拒绝了他。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一个过客,一个不值一提的亡国王子。
然而,重耳并没有放弃希望。他继续流亡,最终来到了楚国。此时的楚国已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楚成王治理下的楚国强大无比。楚成王见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便以国君之礼将他接待,并对他非常礼遇。楚国的款待可以说是温暖且体面,重耳开始重新振作。
02
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席间气氛轻松,楚成王开玩笑地问重耳:“若有一天,你能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你该如何报答我呢?”这话一说,宴会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重耳思考片刻,回答道:“楚国的美女如云,珍禽异兽琳琅满目,而楚地的资源丰富,晋国哪里有这么珍奇的东西可以回赠给您呢?”楚成王笑了笑,问道:“那是不是就不打算报答了?”
重耳沉默了片刻,突然间眼睛一亮,答道:“若有一天,能够托楚王的福,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我愿意以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友好为基础,长久合作。即便未来有一天,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也会命令晋国军队退避三舍。如果您坚持与我开战,那我再与您交战。”
这番话让楚成王听了愣住了,他没想到重耳会如此果断地做出承诺。不过,楚成王也知道,重耳若能回到晋国,不仅能完成自己个人的复国大业,还能为楚国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于是,他笑着点头,答应了重耳的承诺。
03
四年后,重耳终于成功回到晋国。当时的晋国政局错综复杂,重耳不仅要面临来自国内各大权臣的挑战,还要应对外部的强敌。但重耳没有急于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政权,逐步控制了晋国的军事和政治大权。当他终于当上了晋国国君,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时,国家逐渐走向了强盛。
然而,晋文公并没有忘记自己当年与楚成王的约定。尽管楚成王早已去世,但晋文公依然决定信守承诺,遵循自己当年所说的“退避三舍”。当楚国的军队与晋国发生战争时,晋文公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命令晋军先后退三舍,主动回避楚军。楚军见状,以为晋军是在畏惧,不屑一顾,继续向前推进。结果,楚军在进攻过程中被晋军逐渐包围,最终遭遇惨败。
这个“退避三舍”究竟有多远?实际上,“三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距离,而是通过“舍”字的字形和古代行军的方式可以得知的。古文字中的“舍”字像一个简易的房子,表示暂时栖息的地方。春秋时期,军队每行军三十里就会停下来休息,称为“一舍”,因此“退避三舍”就是退后九十里。
这一战略让楚军误以为晋国畏惧,从而让他们轻敌,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晋军的陷阱,最终导致了败北。晋文公的这一决策,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让他在后来的历史中被称为“智勇双全”的领导者。
04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策略,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战略和信义的结合。晋文公通过这个承诺赢得了楚国的尊重,而退避三舍的行为则让楚军掉以轻心,最终帮助晋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如果你站在晋文公的角度,这个决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智慧选择。通过退让,晋国避免了直接的冲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履行了他对楚国的承诺。即便最终战事爆发,晋国也凭借这一战术反败为胜。可以说,“退避三舍”是一种通过智慧和战略来避免不必要冲突,同时在必要时采取反击的战术。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不仅讲述了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智慧与信义的结合体。晋文公的这一战略,既体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也让人明白:有时候,退让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加高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