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明


近日,三集历史人文纪录片《齐长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重磅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该片从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多角度展现齐长城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久前发布的山东省2024年考古十大发现,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位列其中。考古发掘证明,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西起济水、东连大海,跨越山东中部的泰沂山脉,全长640余公里,途经7个城市17个县区,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

何以修建齐长城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在中国历史上独居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被称作“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管子·轻重篇》中“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说明当时齐长城已达一定规模,成为齐国和鲁国界线。

齐长城建造在连绵起伏的泰沂山脉2000多个山岭、平谷之中,西起济南长清区孝里镇东南广里村北500米处的岭子头,东至今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东北,全长640余公里。沿长清、平阴县,经肥城市、济南市、淄博市博山区、临朐县、沂水县、安丘市、莒县、五莲县至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入海。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是分裂统一,战争变革、动荡发展交错的历史时期,在春秋战国间不到300年的时间内,就发生过规模不一的大小战争480余次,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称霸争雄的乱世局面。各国间不断争斗,既要进攻,又要防御,当时修筑长城关隘是各国通用的战略战术。当时地处东方的齐国,南临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东面一路向海,难有敌人,当时齐国和燕国交界处地势平坦,又有清河、浊河为自然屏障,加上燕国经济军事力量也弱于齐国,故而当时齐国把进攻防御的重心放在南邻的鲁国和西南方的晋、卫、宋诸国,重点防御的敌国是鲁晋,而且春秋时期鲁晋两国均为强国,加之齐国鲁国交界有泰沂山脉相隔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齐国修筑长城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为何修了170多年

齐长城是一条横亘东西千余里、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试想当年在崇山峻岭间单靠人力,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时一代能完成。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断断续续修建历时170余年之久。据考证分析,春秋中叶以前,齐长城仅完成了西段修筑,即当时齐鲁两国相交界地段。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又据《水经注》“大岘山”条(卷一)载:“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据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齐长城的东西两段分界处在今淄博市的博山。今莱芜、沂源以东即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所续修的东段长城。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的战斗力发生变化,骑兵代替战车,步兵取代甲士,武器装备都有长足的进步。齐威王和齐宣王时,为齐之鼎盛时期,当时楚已先后灭鲁以及鲁南诸国,拥有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所以随着战争格局和规模方式、形势的变化,齐威王初年开始将原来的长城向东拓展,至齐宣王时最终完成,齐长城一直延伸到黄海。《史记·楚世家》中关于战国初年齐威王修筑长城的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一,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山东考古录》考楚境及齐长城条云:“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筑长城,沿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又考杞梁妻条亦云:“……长城筑于宣王之时,去庄公百有余年,而齐之长城又非秦所筑之长城也。”

据考证,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业已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公元前685年—555年)。此段长城亦由西向东渐修,长清以西的板筑长城墙当为最早所建,后接山岭渐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叶完成西段长城修筑。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长城,始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东段长城共修筑了七十余年(公元前356年—284年)。经春秋战国17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齐长城终于东西首尾衔接,筑起了齐国南境坚固的千里长城国防线。

齐长城建构举世罕见

齐长城横跨泰沂山区,大多依山势而建,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长城沿线也有平坦之地,因此齐长城的整体建构、城墙结构异彩纷呈。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勾缝凝固。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土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城墙建筑多就地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筑城墙,凿山石用石砌;平坦地带,夯土构筑。

齐长城巧妙利用山险代替城墙的防御作用,还能节省人财物;烽火台多设在山巅的高岭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关卡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为加强防御,此地带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并多配设关卡和防门。

齐长城的建构匠心独运,设计充分考量和利用地形地势,以及建筑材料。俯瞰今天的齐长城,虽不见高大整齐统一气势,但能因地制宜,高设低挡而筑,处处设防,平地、河流、山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出击方便灵活,易守难攻。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顶险峰等险要处看不到,足以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方即便修筑,规模也压缩得很小。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的地方,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3—4米宽的土或碎石,所以齐长城比较多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也起到了防设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是独一无二的。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也是齐长城的起点,既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隔,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国的交通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大人财物在此用土坯筑成高厚的城墙,史称钜防。钜防西端设防门,筑两道城墙,为重要门户,中间设关卡,战时可以关闭,平时可以交通。《史记·苏秦列传》“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即指此。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内,齐国未发生灭国覆国之灾,齐长城作为南界军事防御工事,确实起到了筑城、戍边、卫国的作用。

齐长城也参与打“贸易战”

齐长城不仅在军事上发挥防御作用,也在边境贸易和齐国对外贸易战中凸显其功能。

盐制天下显神威。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极技巧,通鱼盐”,盐业很快成为齐国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灭了纪国以后,齐国全面接管纪国,此时为齐桓公时期。纪国就是今天的寿光一带,寿光的大荒北央盐业遗址群有大量出土的春秋时期制盐用品,此外还有46处盐业遗址,制盐工业规模宏大,证实了寿光悠久的制盐历史。管仲提出国家垄断盐业生产的主张,一方面国家囤积海盐,另一方面打击民间私自生产和贩卖海盐,将盐业收为官营。《周礼·天官》记载:官吏中出现了专门掌管盐业的官员——盐人。齐桓公在位期间,一面打开齐长城关隘,开展齐盐出口贸易,与其他诸侯国建立了经济联系,同时齐国还利用掌控的盐源优势对其他诸侯国实施经济制裁;另一面关闭长城防门,打击私盐生产走私,牢牢控制了盐业的“生杀”大权。

“齐纨鲁缟”粮食战。齐国与鲁国相邻,都生产白色的绢。为了削弱鲁国的实力,管仲策划了这场贸易战。他让齐桓公、大臣、全国老百姓穿鲁缟做的衣服,导致鲁缟需求大增,同时禁止齐国人穿齐纨做的衣服,并从鲁国进口鲁缟,对来齐国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予以重金补贴。结果,鲁国人大量种植桑树养蚕,田地被抛荒,粮食减产。一年后,齐国通过齐长城的关隘封锁限制鲁国进口粮食并抬高关税,导致鲁国发生饥荒,最终向齐国求情提供粮食。

“买鹿制楚”消耗战。为了征服楚国,管仲让齐桓公大量购买楚国的生鹿,同时在国内贮藏粮食。楚国百姓放弃农业从事猎鹿,结果粮食减产。当齐国粮食储备增加5倍时,管仲封闭齐长城齐楚关卡,导致楚国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农业生产,最终齐国在与楚国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