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92岁的雷兰梅每天都会颤巍巍地坐在黑板前,用粉笔写下成语或解一道数学题。这块黑板是67岁的女儿胡巍为她特制的“抗衰老工具”——为了延缓糖尿病引发的认知衰退,胡巍将母亲曾经执教的小学课堂“搬”进了家中的客厅。这场持续数年的温情“战役”,不仅让雷兰梅的晚年生活重新焕发光彩,也折射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普通家庭照护者的智慧与坚韧。
胡巍和母亲雷兰梅及曾经的学生们合影
“教师妈妈”的困境:当书本和视力一同褪色
胡巍家中原本有姐弟4个,大弟弟和大妹妹已经离世,小弟弟远在山东生活。“家里就剩我能陪在老妈身边,照顾她是我最重要的事。”胡巍感慨地说,母亲喜欢看书,可她30多年前患上糖尿病,由于糖尿病综合征让她的视力急剧下降,无法再沉浸在书海中,晚年生活一度变得单调。为了让母亲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她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雷兰梅曾是一名小学教师,在讲台上度过了30多个春秋,那时候,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眼中的“全能老师”:数学课上,她用自制的教具讲解数学题;语文课上,她带着学生们朗诵课文,声音清脆悦耳。如今,糖尿病并发症让她的世界逐渐变得模糊,连报纸上的大字都看不清了。“有一次她想看书,把脸几乎贴到了纸面上,最后还是摇摇头放下了。”胡巍回忆起母亲当时的状态,语气里满是心疼。 更令人忧心的是接踵而来的健康危机。三年前的一次体检显示,雷兰梅的血糖极不稳定,神经末梢病变导致手脚麻木,医生表示:“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认知功能会加速退化。”女儿翻遍了医学期刊,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是常人的2-3倍。这个数字让她夜不能寐——母亲曾是多么要强的人啊,批改作业时连一个标点错误都不放过,怎么能忍受记忆一点点消失呢?
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午后。胡巍在整理旧物时翻出母亲珍藏的教案本,泛黄的纸页上有很多红笔批注。那一刻,她突然有了灵感:“既然母亲教了几十年书,为什么不让课堂继续?”几天后,她网购了一块磁性黑板,挂在了客厅最醒目的位置。胡巍告诉记者,当用颤抖的手在新黑板上写下第一个成语“诲人不倦”时,母亲的眼中闪动着久违的光彩。
客厅里的“课堂”:5-10分钟的脑力“马拉松”
这块1.5米宽的黑板很快成为家的中心。胡巍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每天,她会根据母亲的状态开启学习时间。“妈,今天咱们写个成语,‘叶公好龙’,您给解释解释?”胡巍温柔地说。她的母亲拿起粉笔,认真地写写起来,努力回忆着成语的含义。从写成语到讲成语故事,母女俩的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遇到“朝三暮四”这样包含有趣典故的成语时,胡巍绘声绘色地讲起猴子的故事,母亲听得入神。胡巍说,“数学题则像搭积木,先复习四则运算,再引入当年母亲擅长的‘鸡兔同笼’问题。题目难度需要精准把控,太简单会让她觉得被轻视;太难又容易引发其挫败感。”胡巍说。
最难忘的是解“水池进水排水”应用题那天。“这题有点难,别着急,咱们一步一步来。”遇到难题,胡巍总是耐心地引导母亲。老人盯着题目喃喃自语:“这题我当年常出给学生……”可列到第三个方程式就卡住了。胡巍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拿来脸盆和水瓶现场演示。当水流声与计算过程重叠,老人突然拍案说:“要设两个未知数!”那一刻,老人挺直的腰板和发亮的眼神,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讲台。“看到老妈解出难题时那开心的样子,我也特别有成就感。”胡巍笑着说,有一次,一道数学题让母亲想了很久都没解出来,有些气馁,她便轻轻握住母亲的手,一点一点地提示,最终母亲成功解出题目,激动得像个孩子。
课程严格控制在5-1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她的注意力就开始游离。”胡巍总结出一套“教学观察法”:母亲手指无意识敲桌面,说明累了;眼神发直,意味着需要提示;突然哼起老歌,则是心情愉悦的信号。天气晴好时,课堂会移到阳台,让阳光照到黑板一角——就像当年教室的玻璃窗,总有一束光落在讲台的粉笔盒上。
邻居陪母亲打牌
邻居来陪母亲
邻居们的珍贵情谊:打牌、唠嗑、互帮互助
胡巍家的邻居除了普通工人,就数李老师最有文化。剩下的几位老人,都是这些年慢慢熟识起来的,天天来陪着雷兰梅打牌、唠嗑,像“上班”一样准时。
“邻居王婶儿,比我妈小五岁,是从农村来的,在城里陪孙女读书。她每天都来陪我妈。”胡巍告诉记者,这些老姐妹每天都像来上班似的,她就给她们准备些豆浆、零食、水果,让她们边打牌边吃。大家玩得高兴,母亲也开心。有时候牌局散了,她们还会坐那儿聊会儿天,说说家里的事、邻居的事,谁家孩子结婚了,谁家老人病了,并且互相出出主意。
“家里要是什么东西买多了,比如水果、点心,我就给她们每人分一份。过年的时候,我还会给她们每人买一套线衣线裤当礼物。谁要是生病了,我一定上门看望,带点营养品或者药。她们也一样,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互相照应着,互帮互助。”胡巍说。
现在,老姐妹们就像一家人似的,每天雷打不动地到胡巍家“上班”,大家一起打牌、唠嗑,互相帮衬着过日子。胡巍说,这份情谊,比啥都珍贵。
为让母亲和遗忘赛跑想尽办法
“为了让我妈的脑子动起来,和遗忘赛跑,我真是什么招都试过了。”胡巍说,她给母亲买过益智玩具,还买过《简笔画4000例》,想让她每天画个小动物,可是因为糖尿病影响视力,老人戴上600度的老花镜也看不清,最后只能放弃。
后来,胡巍又发现母亲喜欢听新闻,于是每天给她讲外面的新鲜事。她还找来一个儿童电子琴,想让母亲弹弹琴活动手指,可惜因为神经病变,老人的手指也不灵活了。不过,意外的是,大家发现老人唱歌特别好听,于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成了家庭聚会的“保留节目”。
在母亲的健康护理上,胡巍也格外用心。每天,她熟练地拿起血压计、血糖仪为母亲测量。“妈,别紧张,一会儿就好。”她轻声安慰着。每次测量的数据,她都详细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一旦发现数据有问题,我就赶紧联系医生。”胡巍说,她和内分泌科医生保持着密切联系,随时咨询母亲的病情。
母亲脚裂,胡巍就准备好皲裂膏,每晚睡前帮母亲仔细涂抹,轻轻按摩。有一回母亲的血糖突然升高,她心急如焚,一边联系医生,一边安抚母亲,按照医生的指导调整胰岛素剂量,直到母亲的血糖稳定下来,她才松了一口气。
现在,每天清晨的阳光照进客厅时,雷兰梅依然会站在黑板前,用微微发抖的手写下当天的成语。胡巍则站在一旁,悄悄用手机为母亲录下这一幕。
这块黑板,这些牌局,还有无数个细心照料的日夜,就像一道道堤坝,努力挡住时间带来的遗忘。在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记忆衰退的今天,这样的坚持或许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就像胡巍常说的:“只要老妈还能拿起粉笔,黑板上的字就还能继续写下去。
- 龙头新闻·生活报记者:李楠 牛婷婷;摄影:李楠 牛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