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可真是收纳大师!”“中国人有自己的‘俄罗斯套娃’。”“真聪明啊,这样野餐也太方便了!”近日,山东博物馆展出的一套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铜餐具引发网友感叹。这套铜餐具有何不同之处?
记者从山东博物馆了解到,这套铜餐具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张家庄战国墓,是全国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唯一一套完整的餐具。铜餐具由耳杯、小碟、盘、碗、盒、罐等62件铜器组成。出土时,这些大小形状不一的餐具均紧实地套在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高24.8厘米的铜罐里。这套铜餐具制作精良、保存完好,有的甚至还没有生锈,保存了青铜本来的金黄色。
在这些餐具中,有耳杯十件,呈椭圆形,平底,两侧有耳,是一种饮器,既可用来喝酒,也可用来盛羹(肉汁);小碟十件,敞口,平底,用来盛醯(醋)、醢(肉酱)等蘸料。由此看来,当时已经盛行十人为宴,这也为“十人为宴”的风俗源于齐地的观点提供了实物证据。
通过墓葬出土信息判断,这套铜餐具的主人身份为士大夫阶层。能够陪葬如此豪华的餐具,反映了当时齐国的繁荣和兴盛,以及工匠的高超技艺,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制造业和齐国临淄地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等饮食器具在社会功能中仍为等级、身份的象征,但在使用中已经不像西周礼制那样严格,诸侯的用鼎数量常僭越天子之礼。赵荣光在《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中认为,战国时期,青铜礼乐器由供祭神人、祖先的神器逐渐蜕变为豪门贵族在礼仪场合、家宴活动中“钟鸣鼎食”的奢侈品,向着人间化、生活化转化。春秋战国之际,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青铜纹饰较之前有了较大变化。商和西周青铜器上以对称的饕餮等兽面纹为主的繁缛纹样被动物纹、几何纹与人物活动图形等纹样取代,使春秋战国铜器的装饰花纹更加富丽豪华。
精美的饮食器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等诸侯国宴饮时的盛况。当时贵族间举办的宴饮活动还有哪些讲究?在《中国饮食史》中,徐海荣提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间经常举办宴饮活动。比如,国君册封臣下、祝捷、庆功等,都要宴请群臣。臣下亦有接待君上的酒宴,如齐景公曾“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 此外也有卿大夫在官邸私宅举行带有社交性质的宴会。
贵族举办的宴会食品数量丰富,质量考究,进食环境优美,宾客满堂,气氛热烈而隆重。据《左传》记载,参加诸侯国朝聘宴飨的人都必须知道并遵守有关礼节,无论是问答辞令还是赋诗言志,都要严格按照礼的规定,如果不慎失言或失态,都被认为是有辱君命、有失身份的事。
徐海荣说,当时实行分餐制,人们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摆置食品要方整。至于酒肉饭食次序,根据《仪礼》记载,大抵是先酒次肉次饭。古人进食,常用右手,因此将习惯上常食的胾(烧肉块)、菜羹、醯酱、酒浆等置于接近右手的位置,以便取用,而把殽(带骨的肉)、脍炙、葱、饭等次食置于左手附近。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一套战国铜餐具,让今人得以一窥古人宴饮时的风采。千百年前的餐具放到当代看来不仅毫不过时,甚至颇具借鉴意义,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也许这正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大众新闻记者 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