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宁这片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之中,每一片土地都贮藏着历史的密码,虹桥也不例外。她是上海发展的生动注脚,从过去的江南水乡,到如今的国际枢纽,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这个春节,区融媒体中心携手区档案馆,推出“溯源虹桥”系列报道。
虹桥自古名人辈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上海进士姚永济初令东阳,后调永嘉,迁刑部主事,以政绩卓著,任礼科给事中、浙江右布政使等职,《法华乡志》将其列入名臣。
姚家曾建宅第于包泾南岸,是处遂称“姚家巷”,20世纪20年代改名“姚更浪”,解放初期改名“姚村”。崇祯十七年(1644),何子升在境内定居,何系宋代枢密直学士何中立十七世孙,字少泉,官至明鸿胪寺正卿(掌管皇帝太庙),职贵爵显,声望极高,住处遂称何家角。至清代何氏子孙衰微,杨家继起。1918年,杨姓集资辟筑杨宅路穿过何家角,南迄虹桥路,人称“何家的地名,杨家的路名”。该地域内前后两百年陆续形成姚家巷、何家角、潘家塘、陆家宅、程家宅、许家宅、马家角、厍里等21个自然村,村民大多务农,少数打短工、做小贩。
到清代,《康熙上海县志》(1683年纂修)中《镇市》载:虹桥市在二十九保,在县西二十四里。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瞿、钱两姓易石墱,木桥从此逐渐变成了石桥(遗址在今吴中路与中环线交汇处),后世不断修缮。咸丰七年(1857),团练建局,设虹桥局。
《同治上海县志》(1871年)
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太平军3次进攻上海,曾攻占虹桥。咸丰十年四月十三日,太平军攻克松江城,七月初一,略泗泾、七宝、虹桥至徐家汇陈泾庙,初二至卢家湾,大破清军,立营。同治元年(1862)二月九日至十五日,忠王李秀成下令猛攻驻虹桥清军,太平军由虹桥往北,向诸翟、南翔挺进,会青浦、嘉定两支友军至虹桥,历7日而克。
到清末,“虹桥”已成为上海重要地标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简称“工部局”)拟于上海西郊越界穿越虹桥镇3建一公路,名为虹桥公路。地方士绅与英法商人疏通关节,几经周折,促使公路走向北移至今路界。次年筑路完成,仍名为虹桥路。此后,周边很多重要设施均以“虹桥”命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虹桥局为学区,有虹桥区。据1913—1918年纂修的《上海县续志》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里人顾孝清(字润贵)、顾镜清(字肖岩)等曾筹资重建虹桥。宣统二年(1910),虹桥与新泾、江桥、诸翟三镇合并为蒲淞镇。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蒲淞镇改为蒲淞市。1927年以后,虹桥先后隶属上海市蒲淞区、蒲淞镇、龙华区。
工部局市政总理处(1933年)
未完待续
区档案馆出版的书籍《“虹桥”的前世今生》,挖掘珍贵档案,打开虹桥记忆之门,让新老长宁人深入了解她的前世今生,在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之旅中,对脚下这片土地多一份热爱与眷恋。
资料来源于区档案馆
编辑:孔建宏、李冰倩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